目前分類:網路夜未眠 (12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 原文刊載於第三波雜誌 2001/2 新媒體觀察專欄

網路產業景氣低迷,全球網路股也興起一陣網路股災,但究其因,恐怕是信心危機,而非網路產業沒有明天。在網路戰國時代,群雄並起,每個網路產業上新興的網路公司,無非不想取得勝利的上上位,殊死戰也就此展開,但是卻落得兩敗俱傷,真正的原因其實不在於網路公司不賺錢,而是網路殊死戰,讓原本可能賺錢的環境,落得網友一毛不拔,網路公司拼死拼活,還是賺不到錢,那究竟是為何而戰,恐怕就有待深思了。

業餘與商業的界線
大約在1994年前的五年間,曾經是台灣業餘網路的全盛時期,那個時候,沒有像今日網際網路四通八達的上網環境,網路通訊是少數研究機構、高等學府的專屬特權,一般網友想透過網路科技與他人交流,只能透過民間的所謂「撥接式」BBS佈告欄系統。

業餘網路的BBS佈告欄系統的跨入門檻比之今日的網站,實在是低上許多。想架站與網友交流,只要一條專屬的電話線路,一部速度尚可的數據機,還有一套386等級的電腦設備,四五萬塊的成本就可以架設自己的佈告欄系統,網友的成本更省了,只要買一部可以連線的數據機,找到可以接受數據機撥號的電話線路,找到撥號清單就可以逛遍幾千、甚至上萬個BBS站台。

唯一的不同在於,過去的業餘網路以PSTN(公眾電話網路)為通訊架構,所以所有資訊交流的動作,都必須受電話網路的限制,採取定時交換方式,與其他BBS站台互通有無。不像今日網際網路建設齊全,網友都可以享用全天候連線服務的網站。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原文刊載於第三波雜誌 2001/1 新媒體觀察專欄

作為全球最大入口網站,爬上冠軍寶座後,Yahoo的心情未必會比其他在下位者輕鬆自如,卻反而可能更加沈重。網路市場歷經世紀末全球性的經濟恐慌時期,原先追夢者被迫放棄美麗的夢想,務實面對企業生存的關鍵競爭力與實際獲益能力的生存戰爭遊戲。所有網路公司無論大小,皆須接受市場嚴格且殘酷的考驗,在歷經資本市場信心危機洗禮後的殘存者,將再度展開另一場征戰...

「物競天擇,自然淘汰」係大自然生存法則,對於網路公司而言當然亦不例外。如何在市場上找到自己的立足點,成為市場上的佼佼者,也向來是所有公司營運的主要目標,「如果能成為最好的,不會有人甘於作次好的」,公司營運向來以追求卓越為宗旨,自然不會有任何商業公司甘於屈居其他競爭者之後了。Yahoo可以算是網際網路上的第一個神話,他的異軍突起充滿了神話般的神奇與童話般的夢幻,激起了美國矽谷年輕人與大專校園的創業熱潮,與網路市場前所未有的蓬勃前景。

Yahoo很幸運地在資金取得、公司拓展與商業公司最關心的獲利問題上,均得以同步成長,成為現今網路市場上少數在營運上尚能維持獲利的奇葩,許多群起效尤的後繼者在網路股興盛時期迅速崛起,得以循Yahoo的成功之路,在投資人對新興的網路產業市場前景尚捉摸不定的時刻,搶搭順風車,一同分享了成功的果實,卻不見得在營運上能像Yahoo般幸運,維持獲利的景況,在2000年4月份開始的網路股災期,紛紛落馬,幸運者被其他資金充裕的企業或公司併購,其他無緣者只得捲鋪蓋走路,來得快去得也快,一切彷彿南柯夢一場。

企業購併案的前世今生…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原文刊載於網路通訊雜誌 2000/11

網路世界實在吸引人。隨著網路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加入網路討論的參與者眾,以及來自許多不同社會階層的人士夾雜其間,所以可能產生的言論也愈趨多元,這些言論透過網路的碰撞,有的激發出網友間彼此的共同價值觀,有的卻淪為情緒性發洩管道,更甚者透過網路大量傳遞,還有侵犯他人之虞,網路發展越多元,閱聽人的判斷能力就愈顯重要。

多元化的網路不羈世界

我相信在網路留言板、討論區參與討論有一段時間的網友,一定不難見到以下這種情形,甲網友與乙網友在網路上討論私事,兩人都沒有爭吵的意味,但是卻可能因為字裡行間的某個觀念問題或字句,引發同一個討論主題一連串的激烈討論,許多人便在這種情況下,予以口誅筆伐一番,有的則是湊湊熱鬧、灌灌水,然後討論便開始失焦了。於是同一個主題,可能就衍生出幾十個不相干的話題,但是都在同一個主題內繁衍開來。

也許初接觸網路,你會對這種情況感到好奇,甚至可能自己就是討論失焦的始作傭者,因為你對網路文化的認識不深,仍然停留在如何使用撥號連線撥接上網,如何利用瀏覽器逛網站,或是如何操作終端機模擬程式連線上BBS。時間一久,你會發現自己的網路生活逐漸乏味,對這些原本可能感到好奇的爭論,也變得索然無味。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原文為網路通訊雜誌 2000/12 當期專欄特稿

公元二○○○年對於網際網路來說,真是個多事之秋。自從一九九三年網際網路在全球掀起一陣風潮後,科技與知識迅速擴散成一張大網,將所有地球公民網羅其中,網際網路的誕生對人類來說是前所未有的經驗,比之愛迪生發明電燈、萊特兄弟發明飛機,抑或是收音機、電視機的發明,網際網路所帶來的影響及效果,恐怕也是大多數人始料未及的。在本文中,我將挑選幾個重大的主題,追溯網路誕生後所發生的重大事件鑑往知來,試著從不同的角度來探討這些事件的影響,以及對未來網路產業的可能影響及趨勢。

■MP3 的數位音樂革命
MP3的誕生,可以說是傳統媒介物數位化後最具爭議的。根據美國知名的Jupiter Communication所新公佈的研究報告指出,網路消費者以MP3這種新穎且更好的方式來取得音樂產品已成趨勢,不管大唱片公司如何反抗,線上音樂市場每年可獲得54億美元的收入,並會在2005年以前吃掉美國唱片業銷售總額的四分之一。

多年前當電子郵件興起時,首當其衝的便是美國郵政局,由於美國郵政局屬於半官方機構,預算來源大部分來自營運收益,電子郵件的出現,不僅威脅到美國郵政局的生存,許多人開始習慣使用電子郵件也相對地使平常仰賴平信遞送的信件業務,大幅度減少。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電子賀卡與紙本賀卡身上。

在這些數位化過程,許多傳統媒介物受到極大的衝擊,這場數位革命受到消費者的鼎力支持,最主要原因在於使用方便,並非消費者不注重智慧財產權,或是習慣改變了。電子郵件與電子賀卡依然無法取代紙本賀卡所帶來的那份情意,但是MP3卻帶給消費者便於攜帶且大量儲存的便利。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原文刊載於第三波雜誌 2000/12 新媒體觀察專欄

人類與動物最大的不同,在於擁有高等的智慧,這是從人的觀點來觀察。但是換個角度,那些被比下去的動物,心裡一定想著「才不是呢!其實你們人類跟我們最大的差別,是自私!」。高等智慧給了我們思考,卻因為文明越進步,思考越密集,反而走進了死胡同,凡事沒有從同理心來思考,你根本很難瞭解別人的感受。

約略在一九九八年開始,所謂的數位行銷開始迅速地在全球網路界蔓延,利用數位化工具來聯繫彼此關係的各種網路活動,也趨於頻繁。接著問題就來了,原本工具的便利,是為了拉近人與人的距離,但是一旦被濫用後,就一點也不便利,反而成為一種負擔了。製造水果刀的廠商也同樣有這種困擾,明明他製造的是很方便用來切割水果的工具,哪知道有人心存邪念,好用的工具反而成了兇器了。

在網路上,有幾種行為會有等同的效應,包括被運用最普遍的電子郵件、網路討論,都有同樣的困擾,這種困擾其實並不是網路的專利,在現實生活中也時常可見,有的時候你家裡的郵箱一打開,也常收到一大堆傳單與廣告,但是你的反應卻沒有如此強烈,為什麼?

很大的不同之處,在於現實生活中,打開郵箱收信的動作所佔用的生活比例極低,相對地重要性也偏重在信件本身,而非收信的動作上。看到無用的廣告信函,所耗費的辨識與汰除成本,不過是丟向垃圾筒的簡易動作;比起現實生活,數位世界卻有全然不同的感受與成本。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原文刊載於網路通訊雜誌 2000/11

性話題向來最為人所注目,最主要原因在於擁有絕對私密性,以及在社會道德不正常壓迫下,畸形發展的性教育,讓原本是人類原始慾求的問題,矇上祕密的白紗。於是,在網路盛行後,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許多人抱著嘗試與好奇的心理,紛紛上網瀏覽情色網站或在網路上散布的色情圖片、文字,有的人便因此沈溺在這些圖文中,無法自拔。

食色,性也

孔子說:「食色,性也」。情慾,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天性。有關性的話題,自古至今,或透過文字或圖畫,記載著人類最原始的慾望。性既然是人類的天性,自無法抗拒,事實上,慾求正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原動力,為了方便犁田,犛牛被機械所取代;為了加快運輸速度,所以汽車、火車取代了馬匹;需求與慾望,看起來似乎是人類追求進步的原動力。

這些與生俱來的慾求並非理性與感性問題,而是伴隨著我們的生理發展的實體感受,正常人應該無以抵抗這種發自內心的情慾需求,但這種慾求往往像是刀的兩刃,受社會禮俗與教育的影響,這把刀的正面的「用途」就愈發凸顯,一夫一妻制、正常婚姻關係、正確的兩性關係,將慾求與精神層面的愛恨平衡關係交疊清楚,是這種情慾需求的正面影響;不過也隨著社會的變遷與發展,環境不斷地改變,個人所承受的心理壓力逐漸增高,越過了這個平衡關係的臨界點後,少部份人便產生了慾求與精神層面的抽離關係,比如強暴事件、亂倫等。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原文刊載於第三波雜誌 2000/11 新媒體觀察專欄

功成名就,對於身處資本社會的大部分人來說,的確是努力向上的動力與目標,也因此,名與利常常成為人們追逐的焦點,每個人都想要在人群中顯得出色,但是如果追求卓越不是最終目標而偏了向,一切就不如預期,當你站在人群中,成為注目焦點時,反而變成一種恥辱。

把這種情形搬到網路,情形一點也沒有改變。每年五月份,由美國商業網路界人士號召成立的一項被喻為「網路奧斯卡獎」的評選活動Webby Awards,總會若有其事般地大張旗鼓,透過各種媒體的宣揚,把自己包裝得如此亮麗,無非是希望有更多的眼球可以把目光焦點轉移到這個「很商業」的舞台上。

正如電影界將Oscar Award視為「商業電影」的最佳宣傳舞台一樣,這個Webby Awards一開始就設定以商業網站為主,目的就是增加商業網站的人氣,透過各種媒體,吸引更多潛在消費群,將目光投注到他們的網站上,對他們來說,這場盛會不是代表一份很了不得的榮耀,反而是一場欣逢其時的行銷機會,所以,商業網站無不使盡力氣與不計成本投入這樣的評選活動中,無非是可以透過全球許多媒體的傳播力量,替自己的網站打打廣告。

這種打從一開始就不單純只是在網路進行的「網路活動」,相信那種濃厚的商業氣息,不必多說,很多人也一定感受得到,就好像柏林影展與奧斯卡金像獎的差別,一個從電影藝術的角度來決定優劣,一個則完全是商業戰場下的遊戲一樣。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原文刊載於網路通訊雜誌 2000/10

很多人上網尋找刺激。網路交友讓人們得以跟從來不認識的陌生人見面,帶來新奇感;網路情色則進攻個人私領域,讓原本屬於私人的情慾獲得解放,數位化世界使得這種感官刺激逐漸轉換為單純意淫,取代部份感官與情感的發洩;同時也在現代人生活日趨緊張,生活圈急速縮小的情形下,許多人開始透過網路尋找一夜春宵,互求慾火解套的刺激,彼此也不需要擔負任何社會責任與面對道德討伐的壓力,對這種人說,網路無非是新天堂。

社會變遷中的倫理觀演變

細究人類歷史的發展,大約可以劃分為幾個波段,一般慣稱第一波為農業革命,讓人類得以耕種稻作,在食物上自給自足,並發展出以物易物的市集(marketplace),人類開始有了經濟活動,隨著經濟活動的日益頻繁,開始有了第二波的工業革命,一般緘認約略於十七世紀中葉,始自英國人瓦特發明蒸汽機,讓人類的貨物交流開始可以利用工業化器具運送的蒸汽火車起算, 於是經濟活動在工業器具的推波助瀾下,不僅加速的交流的速度,也擴大了規模,第三波革命則是始於一九八○年代的資訊革命,使得這些經濟活動得以用更有效率的方式進行,同時也開啟了知識經濟時代的開端,人類開始利用資訊工具累積知識,並從經驗與歷史中衍生出新的智慧。

第四波革命則是架構在資訊革命上的網路革命,網際網路的誕生掀起了人類前所未有的震撼,讓人與人間的溝通與交流得以用更便捷的方式進行,同時也架構起一個虛擬的網絡,像一張網一樣,佈滿所有可以利用資訊工具連接上的個人、公司、國家,讓彼此可以互通有無,同時也發展出各種屬於這個網路革命時代專屬的電子經濟活動。下一波革命則可能是隨之應運而生的知識革命,勢必在知識急速交流,人們逐漸慣於交換智慧的同時,由知識主導的一場革命也儼然形成。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 原文刊載於第三波雜誌 2000/10 新媒體觀察 專欄

一件演藝人員的私德行為,透過大眾媒體的報導,突然間成了眾所矚目的焦點,舊媒體沒有發揮第四權的監督責任,卻在日益競爭的媒體生態中,迅速「狗仔隊」化,成了揭人隱私、瘡疤的工具,也更進一步引領大眾價值觀產生質變,而網路似乎也隨著大眾媒體的扒糞心態,迅速成了舊媒體的附庸。

台灣九二一大地震來臨的時候,我們看到了媒體從業人員一窩蜂地往災區跑,當然表面上他們已經盡了報導真相的媒體責任,但值此時刻,人命關天,恐怕比傳達真相來得重要,許多記者朋友也許為了本身職責,昏天暗地的搶先報導,殊不知在報導過程中,多多少少已經影響到搶救行動了。

猶有甚者,電視叩應節目,開著打通災區溝通橋樑的盾牌,將節目現場移往災區,似乎非但沒有達到傳達資訊,促進溝通的美意,反而讓人有一股挑撥離間、濫用媒體的強烈感受。網路媒體因為受限於供電系統的中斷,只能扮演事後報平安的通訊工具,以及事後許多沒有價值的馬後砲討論。

一閱讀相關的討論區,你會發現對立、惡言相向的討論信比比皆是,好像一瞬間把災變的痛楚拋諸腦後,政治人物的濫言、不同政黨間因為利益與選舉的關係,所構築的對立情緒,也很透明地對映到網路世界。在風平浪靜時,則是哈拉打屁信件居多,鮮少看到值得駐足深讀的文章,除了在少數以發表散文、小說、文學作品為主的討論以外。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原文刊載於網路通訊雜誌 2000/9

正如五百年前伽利略主張地球繞日自轉,打破了地球是平面的迷思,或一百五十年前,達爾文挑戰創世論,提出物種演化論,引起宗教界嘩然的情形一樣,數位時代正以無重力速度運轉,○與一成了數位世界組成的基本元素,透過各種變異(應用)、繁衍(數位世界的延展),人類智慧在快速運轉的數位時代巨輪中,不斷的反餽、生成,讓生命(網路)得以延續下去。

數位世界的起源

英國人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 1809~1882)在西元1859年曾經出版「物種起源」一書,提出他對生物起源的觀察與演化的推論,然而造成了很大的爭議,他的主要論點有:

*生物演化漸變說
生物的演化是在漫長時間內以極緩慢的步調逐漸進行,故為連續性的漸變,而非間斷性的劇變。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原文刊載於網路通訊雜誌 2000/8

進入一個全然嶄新的數位時代,一場由消費者驅動(customer-driven)的市場競爭中,原本知識分享的超文體(hypertext)世界,在加入了商業行為後,破壞了原有的網路生態平衡,一夕間,突然那些原本隱藏在每個網友背後的各種行為受到前所未有的矚目,於是,網路色情成了眾矢之的,似乎上了網路,全都變得不單純了,好像上了網路就變得特別罪惡似的,而原本一般人不以為意的個人資料與使用行為—關乎個人的切身隱私,也一夕間成了商業網站爭奪的戰利品。

網路公民權與數位隱私權

看電影的時候,我們常會聽到這句:「你有權保持沈默,但你所說的每一句話都將成為呈堂證供」,這是法律對於人的緘默權的保障。過去我們常看到各種媒體上對於網路的報導,無不大肆宣揚網路的便利與個人主導的溝通,強調網路的迅速,以及大張旗鼓地宣揚個人在網路上所扮演的角色,彷彿上了網路,就什麼都「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似的。

由個人驅動的這場數位革命,也許大幅將了過去掌握在少數人(例如媒體)的權力下放給個人,但相對地,個人所要肩負的責任也更重。例如,媒體將部分編輯權與篩選權轉交由參與網路的網友來評判,個人同時也必須學習辨識是非,學習當一個資訊的守門員。事實上,所有的權力來源都牽動著責任關係,享受權力必須相對付出相當的責任,在數位世界,這樣的趨勢更加明顯,譬如網友參與的網路社群,並沒有一套「法令」來規範各種行為,但是卻有一套屬於該群體的遊戲規則,當某些網友逾越這些遊戲規則時,網友們必須學習參與仲裁,維護群體的共同利益,這是最明顯的差異,如果比之現實社會,則看起來有點像是一場里民大會。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原文刊載於網路通訊雜誌 2000/7

對於一個新時代的來臨,人們總是對她有無限的期待,希望她能帶來更便利的生活,希望她讓貧富差距更小,希望世界和平。然而,卻常常為了這些新的變革起爭議,有的和平達成,有的卻必須犧牲許多人民的生命,才得以完成變革,在這些變革的過程中,變的是生活方法與型態,人心卻未必能跟著改變,於是,在達爾文物競天擇理論下,這些無法接受變革的人種,推論到最後,可能就是必須被淘汰的一群。

後智慧工業時代

根據生物與人類學家的推論,人類的遠古祖先可能是猿猴,就是那種馱著背的動物。隨著時代的演化,背脊漸漸挺直,人類開始製造工具以維持生命與後代的延續,然後有了農業活動的開始,農業活動可算是人類史上第一次產業革命,自此人類開始學習自給自足,擺脫了過去只是從野生覓食的經濟活動,從而進行食物的生產,並開始學習利用周遭的工具協助生產。

及至十七世紀,瓦特(James Watt, 1736-1819)發明了蒸汽機,利用機械推動了人群與人群間的經濟活動與交流,人類開始學習製造工具來加速生產,同時也利用新發明的工具推動生產物的流動,打開了經濟活動中需求者與供給者間的良性互動。一般皆認為瓦特發明了蒸汽機是引發英國工業革命的先兆,大量的衛星城市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並且迅速成為人潮聚集地,農業經濟很明顯地有了化學變化,大批的農夫轉而投入以工業工具為主的生產行為,一根根的排煙煙囪在英國利物浦等地豎起,工業革命不僅僅帶來生產形態的改變,更加速了生活形態的轉變。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原文刊載於資訊與電腦雜誌 2000/7 數位商業論壇專欄

看多了矽谷成功的Yahoo楊致遠、Amazon的Jeff Bezos等網路創業青年勵志故事,許多年輕人紛紛捐棄學業,群起效尤,希望在這個數位化十倍速時代,也能用十倍速的速度取得成功,在鎂光燈下的成功,我們卻往往只看到別人站在台上光鮮亮麗,成功的一面,卻老是忘了在這些成功英雄的背後,除了自身的機運外,還需要十倍速的努力,用比別人更超前的思考速度與工夫,成就成功的事業。

通常搞網路產業會失敗的人,有兩種,一種是把網路想得太網路,另外一種就是把網路想得太不網路。其實這個盲點適用所有人,包括員工與經營者,他們往往都因為認不清自己而感到苦惱—一個煩惱沒有更多錢,另外一個煩惱自己懷才不遇。

當你還是個員工時,每天只想著怎麼沒加薪,工作無法發揮,而全然沒有抱持同理心,替老闆想過經營面的問題;當你是老闆時,每天想著如何從員工那裡發揮最大效能,替公司賺更多錢,也沒有抱持同理心,想想員工的心裡感受。其實兩者都沒有錯,但是卻有點像是,你(老闆)跟你老婆(員工)結了婚,你每天想著如何賺錢養家,你老婆卻每天閒得發慌,到處去花錢填充自己的生活,甚至於後來外遇了。

兩個人都沒有錯啊—你是想養家,你老婆也只是想打發時間。但是結過婚的人想法可不只是這麼單純而已,而是要兼顧雙方的作息與習性,在兩者的利益間取得平衡點,否則老婆和你如果沒有交集,那不僅婚姻生活無趣,兩邊也會漸行漸遠,最後只好尋求離婚一途了。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原文刊載於網路通訊雜誌 2000/6

網路帶來了一場媒體革命,使得資訊更為透明,從叩應(call-in)節目由主持人與觀眾對談、談話性節目提供眾人的集體意識開始,傳統的單向式大眾傳播受到了極大的挑戰,過去認為大眾傳播媒體將恆大且逐漸控制人類生活的假設似乎已經被打破,當新媒體到來時,少了過去擔任資訊守門員,負責篩選資訊的大眾媒體的守候關卡後,面對新的知本世界(knowledge-based),每個人都必須學習自行處理與管理資訊,學習在數位化世界當一個稱職的知本家。

知本世界與新媒體的崛起

「當你擁有財富,你便是最有權力的資本家」。這是資本主義世界,具以為本的權力核心—金錢。

一股以知識為本的新浪潮正在展開,1994年開始,原本寂靜的網路世界,突然出現了得以呈現知識的多種樣貌的溝通平台—HTML之父Tim Berners-Lee讓原本散落各地的知識碎塊串連起來,Marc Anderseen領軍的Mosaic團隊,改變了這個世界,短短數年間,有許多人開始學習新的數位化溝通世界,並透過這個媒介開始創作,過去人類花了數千人才累積下來的各種知識寶藏,在短短六七年間,被完全數位化到處流傳,不僅加速了人際間溝通的速度,同時也加快了思考與創意的迅速循環再生,過去堆滿一個大英圖書館的史籍,現在只要幾片光碟便可以讓人隨身攜帶,網路最大的貢獻,不僅僅縮短了人與人溝通的距離,也同時縮短了人與智慧間的距離。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原文為資訊與電腦雜誌 2000/6 當期專題特稿

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Chuck Martin嘗言「電子企業革命對某些人而言,是生亡圖存的問題,但是對其他人來說,則代表空前機會與勝利的年代,其間的差異在於企業是否瞭解e化的重要性」。e世紀正迎面而來,懂得如何因應新時代來臨,做適當調整,增加公司產值的公司,將比故步自封,無法應變的企業,更容易在未來的世紀中搶得先機。

企業e化與e企業化

當比爾蓋茲大談『數位神經系統』,數位世界正以十倍速的速度前進的同時,還有許多傳統企業仍舊停留在過去,未能搭上數位列車的企業,其實已經面臨嚴重的挑戰。台灣一共有中小企業一○四萬家,提供七二六萬個工作,佔全台灣產業八○%,出口值只佔了百分之二十,但是提供國內大部分民生需求經濟。

而中小企業為經濟主體的台灣,卻有將近六成的中小企業,未能體察即將到來的全球化經濟市場,認真對待企業體質與思維的調整。傳統企業正亟思企業的「e化」,新興的高科技產業,也亟思如何「企業化」,形成兩股平行向上提升的力量,任何一端無法跟上腳步,極可能會影響整個經濟體質的改善。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原文刊載於網路通訊雜誌 2000/5

似乎所有遭受不平等待遇的個人或團體,總希望自己是屬於弱勢的一環,接受眾人的憐憫,或聚集大眾的目光。於是,在政治為開化的國家,他們用忍氣吞聲來隱忍心裡的不滿,在民主國家,他們嘗試上街頭,舉著白布條抗議,希望自己的想法可以讓更多人知道。現在有了網路,不再是像人企求憐憫的弱者,而是該學習如何當一個稱職的主人了。

荷爾蒙作祟下成長的思維

醫學家說,人類的胚胎一開始是個女性的胚胎,約略六個月後,才由分泌的荷爾蒙,決定他的性別,從這個觀點來看,其實男性是由女性演變而來的;上帝造人,有人說女人是男人身上的一根骨頭,從這個觀點來看,似乎女性又是由男性演變而來的,無論男性是由女性演變而來,抑或是女性是由男性演變而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在母體胚胎時期,每個人都沒有性別之分,所以也無所謂差異成長。

當一個人初墜落地之時,一股無形的力量,正引導著他前往他的性別發展,於是,男人被塑造成勇猛頑強,女人變成柔情似水,超越這個範疇的,就不是正常人(normal man, normal woman)—這股力量其實是存在我們每個人體內的荷爾蒙。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原文刊載於網路通訊雜誌 2000/4

有一個地方,沒有種族、膚色、胖瘦、美醜的顧忌,每一個人都可以在這個地方找到屬於自己的觀眾,或是意見相通的夥伴,你可以肆無忌憚地展現自己的豪邁,唱自己的歌、當自己的電台台長、辦自己的報紙,不因為你與其他人有任何的差異,不因為你沒有龐大的財富,更不因為你長得不討人喜歡—當網際網路誕生時,我們找到了這樣一個天堂。

從舞台到平台

許多人說他們喜歡上網,不是為了一夜情,不是為了寫報告,更不是只為了與網友聊天,而是網路的那種舞台魅力吸引了他們,在實體世界裡,閉塞的人沒有發聲的權利,弱勢族群不敢站出來為自己說話,正因為他們飽受所謂的社會主流價值觀的長期壓迫,讓他們心雖有不甘,也不敢群起抵抗。一直到BBS的誕生,及至Internet的盛行,他們的想法得到解放,可以不必理會世俗眼光,呼吸屬於自己的空氣,也因此,同志、殘障朋友,還有許多過去在傳統社會受到社會壓力而無法獲得公平對待的弱勢團體,都得以在網路上獲得等同的發聲權利。

常常有人說,網路是人的一面鏡子,把人的虛偽面、真實面,忠實地呈現出來。也有人說,網路是救世主,因為許多原本不敢發表意見的人,找到了他們的天地,可以不顧世俗眼光,勇敢地表現自己,表達自己的想法。在網路上分享自己的心得或經驗,是一件值得稱許的事,也許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體會什麼叫做「施比受更有福」,但能夠倘開胸懷,與他人分享,其實就是一種無比的勇氣。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原文刊載於網路通訊雜誌 2000/3

上網找朋友,找人聊天,也找人來一場網路遊戲對戰,這是許多人共通的經驗。在繼承了「人是群居的動物」這個經驗法則後,似乎也沒有什麼理由讓自己繼續孤獨下去了,當你的電腦不再是孤島時,你絕對無法忍受到一個更大的孤島獨自作戰—否則你寧可就窩在自己的孤島裡,希望永遠不要發現通往其他孤島的路,所以人人都努力上網尋找「人」的感覺。

上網尋找寂寞

人都怕寂寞,特別是獨處的時候。你是否曾經上網瞎晃,卻不曉得自己究竟在做什麼?大多數上網的人,一定都是一個人面對電腦螢幕,透過網路擷取資訊或與人交流,所以,「沒有事做」的時間,往往比「有事做」要來得長,有事做的時候,你可能在蒐集資訊,準備撰寫報告或功課,沒有事做的時候,其實你想找人,可以與你在聊天室裡對談,或可以與你溝通意見,所以,在網路上,搜尋其實是一門了不起的工夫,網路也許可以替你尋找到你想要的資訊,卻未必能替你找到與你觀念媒合的朋友。

一天早上在我搭乘的捷運車上,有一位四十來歲的中年婦人,穿著打扮入時,談吐之間也透露著一股高雅氣質,隨後出站,她拿起行動電話,講得挺大聲,通話內容是:「…我覺得那個房東先生不錯,我對他挺感興趣的,結果前幾天他來收房租,聊了幾句才發現,原來他兒子都比我大了…」,她的言語之中無意地透露了人的寂寞。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原文刊載於網路通訊雜誌 2000/2

常常上網的人,對於網路上的各種規定,也許早已熟稔,久而久之,那就成為一種共識,一種習慣,於是,你上網便懂得使用瀏覽器,可以點選連結,因為他背後有更多資訊,你也懂得寫Email給別人時,開頭的問候語或禮貌不可省略,否則很難獲得好的回應。可是卻從來沒有人仔細去思考過,這些重複的習慣,如果不是一個習慣的時候,他該被如何處理?這些不成文的規定,是網路的秩序主流,同時也是每個人上網時該重視的第一課題。

網路語言的妙用
文字的表現如果只是平鋪直敘,那麼便顯得呆板八股,而網路的溝通,又以文字為最主要的模態,於是,為了輔助文字的表達,網路上發展出一套有別於一般文學文字的口語文學(spoken literature),研究網路語意學的Dr. Donald Rose把這種有別於一般溝通語言的新文化稱為網路語言(cyberese)。

這些網路語言,有的由文字縮寫而成,有的則代表某個動作或姿勢,或是由於日常生活慣用的詞語的諧音演變而來,隨著網路溝通的需要而持續增加與演變,這種次文化雖然不登大雅之堂,無法像傳統文學成為文字記載的一種方式,但是卻是網路上溝通不可或缺的工具。之所以稱其為工具,代表他是具選擇性的,你不必學會這些網路語言,也能與人溝通,但是很可能別人大量使用這些輔助文句,那麼你便不能完全不認識這種次文化了。

除了以原本的文字變形輔助情緒的表達以外,網路族還善用電腦鍵盤所可以使用的字元,拼湊成一個個的臉部表情,把頭左傾九十度看,便可以發現這些包含眼睛、鼻子、嘴巴的豐富表情。或是由日本流傳而來的正面直式表情符號,讓人家可以一目瞭然,我們習慣將之稱為表情符號(Face Symbol),他的作用是更確切地表達寫電子郵件時的情緒與心情。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原文刊載於網路通訊雜誌 2000/1

每一個時代,總有些新的變革,人類很難自外於這些變革,除非如第三世界般另成一體。我們常常把完全的改變稱為革命,新的改變或影響稱為衝擊,網路拉近了人與人的距離,同時也帶來了許多新的衝擊,經濟模式的異變,主客模態的改變,甚或影響人的思維模式或價值觀,數位化時代的來臨,帶給我們一份憧憬,給我們一份期待,同時,也驅使我們必須學習新的溝通或思考方式。

e世代思考

在小家庭逐漸成為社會主流後,過去傳統大家庭的龐大倫理體系,漸漸為小而精的小家庭組織取代,從那麼龐大的家庭體系轉變為小家庭的精簡組織,最大的改變莫過於每個人在組織裡所扮演的角色,不再是細項分工,而是更精緻的專業分工。由於家務的分工人數減少了,許多原本屬於家務的部份,必須要外移或是尋找替代的方式,便利商店﹑速食早餐﹑託育安親﹑通訊宅配﹑熟食外賣,便是這種改變下的產物。

這些替代產業的出現,是因應社會組織變革而生,為了便利或改善人們的生活,進而成為新的社會組織中的一環。同樣地,新科技的存在,是為了協助人們簡化生活,透過善用現代科技工具,簡化過去繁雜的事務,有效調整生活步調,使其更效率。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