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原文刊載於網路通訊雜誌 1999/3

人是一種很奇怪的動物。一旦喜歡上一個人以後,便會忘情地投入,為之瘋狂;喜歡一件東西或一位歌手、明星,便很容易迷上了(stuck on it),無法自拔,甚至於上癮。你是如此,我亦不例外。上網就是一種具有類似特性的活動。當上網成為一種習慣,變成一種依賴後,你便很難理解那些不使用網路的人的世界會是如何無趣,因為你已經上癮了。

It's the people.
什麼是Internet?

我們可以用很多種方式來形容跟解釋,端看你的角色而定—你可能是一個使用數據機撥接的用戶,一個使用數據專線的系統管理者,需要了解 UNIX 系統複雜的操作指令或是習慣命令列,等等。同時也端看你使用網路有多久的時間,是否已經熟悉解決各種軟體或操作上的問題,或是知道到哪裡去找什麼樣的軟體和撥接服務廠商,懂得如何上線。這是我們對Internet 最刻板的印象,也是最「標準」的解釋—幾千萬部電腦散落在全世界各地,每部電腦都被視為一個端點,這些端點集合成一個個的子網路,然後透過專線的連接,這些子網路又形成一個四通八達的大網路,這個網際間形成的網路我們叫她做網際網路。

事實上,從另一個層面來看,真正的 Internet,科技層面只是協助在電腦背後的「人」,透過同樣的通訊協定(communication procotol),將散落在全球各地的人,形成一個個的子集合網路。我們可以這麼說,Internet是由幾千萬上網的網友所組成的一個大網路,因為有這些人的使用,所以Internet才有存在的價值,才具有廣大的媒體影響力,才變得有趣,有人的智慧與思考互相交流,這個超大型的虛擬網路,才有生命。假如我們把所有人都從她上網的系統中抽離,那麼,沒有了「人氣」,這個虛擬網路,就只是一堆電腦,用同樣的協定連線,卻只會等著人來下指令,但是沒有了人,可能永遠呆滯(idle)住了。

Internet是人脈網絡的延伸,Internet Technology 則是協助人脈網絡延伸的工具。

新媒體革命
網路其實是一種舊有的傳播媒體—人脈網絡的延伸,這種早已存在人類社會千萬年的人脈網絡,改變的只是人與人的溝通方式,透過科技的協助,溝通方式變得比較更即時、更迅速、更廣泛。網路媒體跟傳統媒體不同的是,她除了傳播資訊外,也產生資訊。Internet發展初期,資訊的傳遞與接受是屬於粗放式文化,但隨著網路建設的日益完備,網路用戶的與日俱增,以及網路文化的廣度深度逐漸紮根,網路用戶需要的,不再只是早期搜尋引擎過於繁雜的綜合式索引,取而代之的是較為細緻且經過妥善整理的個人化資訊內容。從這種轉變,就傳播的層面來看,網路的兩大特質,分別是分眾化與小眾化。

同時也因為科技的進步,網路改變的不僅僅是溝通方式,更重要的,改變了人的思惟模式、價值觀,乃至傳統人脈傳播網絡發聲結構的改變。以下幾點是阿丹就網路對人類社會所造成的衝擊,所作的剖析。

■分眾化:隨著用戶的增加,使用者需要的是真正個人所需的資訊塊(Information Block)而非在一大片資訊海中重複搜尋。一上網,你需要的不再是走迷宮,而是更符合你需要,為你個人量身訂製的資訊內容。你會發現原本十個分類大項的網站搜尋引擎,分類表是越來越細,這代表網路用戶對於能夠精準取得自己所需的內容,需求越來越高,分眾化也越來越明顯。最後的發展,網路會是無數個分眾化的小團體組成一個個的地域性小網路,構建成你看到的網際網路,而不再是以往一個一個端點(node)組成密密麻麻的零散網路。
■小眾化:人類是群居動物,在人脈網絡裡擁有的特質,同樣會忠實地反應到線上世界。我相信在你從小到大的過程中,一定經歷過許多團體的這種小眾社會。從家庭、學校、公司、婚姻,乃至政治圈,都有著同樣的特色,這些人不是有著共同理念,就是擁有共同理想、興趣、喜好(或者我們宿命一點說她是緣份亦可),才會聚在一起,成為一個小團體。網路就繼承了人脈網絡的這種特性,在未來網路建設更完備,網路人口更眾多的真正的網路時代(Internet Era)來臨時,這種小眾化的特性只會越來越明顯。


■閱讀習慣與索引方式的改變

傳統的書籍,由文字組成,當文字刻印在死的紙張上,在某種程度上,其實就代表著這些描述或論點,已經過時了。這種論點跟我們人從娘胎出生後,其實就是正在走向死亡是類似的。

所以我們可以說,傳統的書籍是死的資訊,因為她不再流動、再生。當你看到書本上一個字句附註,她是以集結成附錄的方式,與原始字句分離的,這個時候,書本上的附註或索引,可能僅供勤勞的讀者翻閱,以提供參考的功能居多。

Internet 則改變了這種索引模式及人的閱讀模式。你不再需要與原始字句完全脫離去看附註,經由 hypertext 的特性,每一個附註的連結,不但兼具多媒體的特性,可能只是一段文字,一篇文章,一張圖片,一段聲音或影片,或者是一個圖書館,甚至是一個人!

其次,每個連結更隨時在更新。所以你閱讀到的字句,隨時都可能會有更新的論點或解釋出現。

網路改變了我們傳統從頭看到尾的直覺式閱讀習慣,成為具網絡(networked)特質的資訊,透過這個組成的資訊網絡,隨時在進行更新與回饋(update and feedback)。

近年來流行的電子書(E-BOOK),則帶給我們另一種新思潮,大型的電腦螢幕,或許不適合作長時間的閱讀,但是縮小成口袋書大小的電子書,加上小如半張信用卡大小的電子書儲存晶片,以及隨時可連接上網購買電子書的便利性,在攜帶方便及其前瞻性的前提下,電子書可能成為未來人類逐漸習慣的一種閱讀工具,屆時,整個圖書館都有可能隨身帶著走,充分發揮了數位時代的特質!

■價值觀的量化

網路是量化價值觀的世界,在數位化世界,以數量為主流價值觀的判定標準,傳統社會則是非量化價值觀的世界,存在著某些模糊地帶。量化與非量化間產生了衝突,於是,量化價值觀的世界可能帶給我們不同層面的影響。譬如說,有70% 的人使用Internet Explorer當作他們的瀏覽工具,有90% 的人使用了 Windows95 作為他們的作業系統,大部分人在這種量化的衝擊下,通常會偏向這個主流價值觀。

然而,網路量化價值觀即使可能帶來一場價值觀革命,傳統的社會主流價值觀卻仍然主導著個人的生活空間、生活態度,甚至是思惟模式,深深影響個人的行為舉止。

根據以往經驗,傳統傳播媒體由於進行民意調查耗費甚高,且須委託專業民調機構,因此民調活動在傳統媒體反而不夠活躍。網路立即且真實的特性,是一個反映大眾喜好的最佳媒體,唯網路的量化價值觀,在尚未具公信力的調查評估方法或單位出現前,仍停留在「僅供參考」的階段。阿丹就曾經針對多個提供票選功能的站台,測試他們的投票系統,大部分「無記名」方式的投票系統,在重複投票的稽核上,完全沒有任何篩選設計,使得同一個人重複投票的機率增加百分之百,也就是說,最壞的情況,那個網路票選是百分之百沒有意義的。

因此,網路票選大部分在抽樣及無記名的設計上,均不符合民調一定標準,以致可能產生極大的誤差(信心水準也相對降低許多),所以就民意調查觀點來看,在信心水準極度不足下,是一個不成功的民調,基本上是不足以採信的。

■發聲體結構的驟變

網路的另一個大創舉,是造成傳播學上的發聲體結構的驟變。以往傳統媒體挾其龐大的財團財力,造成發聲體結構的單向式壟斷,閱聽人只能選擇接受或不接受資訊,完全沒有主導資訊傳遞的力量。網路則改變了這種情況,在網路上,每個人都是一個小型的發聲體,都具有傳遞及提供、分享資訊的能力,發聲體的規模大小,端看個人「發聲」的意願而定,取而代之的是,閱聽人的判斷主導了資訊傳遞的一切,而不再是傳統媒體壟斷的局面。

發聲體基本結構的改變,造成了媒體的一場革命,以往的所謂「官方說法」,在網路上被徹底顛覆,因為沒有人可以絕對掌握網路,號稱自己絕對具公信力,網路媒體的公信,也就取決於閱聽人的自我判斷,而非如傳統媒體遭到壟斷濫用了。

■人與人的互動:分享與交流

網路改變了人與人的互動關係,改變了人與人的意見交換方式,也改變了人與人間溝通的方式。你有沒有在網路論壇中跟人分享過你的生活經驗或是獨門技術?在網路裡,最吸引人的莫過於人與人的互動,變得更頻繁了,也許透過文字的傳遞,會產生些許的認知差距,但是那種面對面的人性面具隔閡,在網路中卻顯得較為真實,經過思考後產生的文字交流,通常也較接近人的內心思維。

其次,經驗的分享與交流則是現實社會泛商業化行為中所少見的,同時也是網路的價值所在。網路之所以寶貴,不單單在於其快速、即時,而是串連了許多未曾謀面的人,建立起一種虛擬情誼,即時沒見過面,你也可能受到一點協助或指點,內心卻十分感謝這個幫助你的網友。

在網路世界裡,人與人的互動變得更頻繁且正面了,在不戴面具的數位世界,更能看得到真實人性的映射。她可能是你上班一整天,拖著疲憊的身軀,卸下戴了一整天的職場面具後,所能夠面對,唯一最真實的社會了—儘管互相看不到對方,卻可以感受到另一端其實是另一個跟你一樣厭惡戴面具的人。

■言論自由與社群自律

網路的另一個價值在於其言論自由與社群自律(Free Speech & Industry Self-regulation)。
儘管許多脫離常軌的犯罪行為不斷在網路上發生,但是這個屬於公眾的真正地球村,沒有人敢號稱自己能真正掌控這個公共論壇。

在這種情況下,網友為了維護其網路言論自由,自發性的社群自律就會開始發生效用,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在網路論壇裡,因為言論不當,被圍剿的網友,跟一群人大打網路筆戰,最後不勝社群自律力量的攻擊,漸漸修正自己的言論。這是社群自律的正面影響,我們常說這種自律運動,其實就是 Cyber Patrol(網路虛擬警察),你的網路言論自由與發聲權利雖然受到保障,但你的言論同時也可能有千百萬雙眼睛檢視著,不容許過度的泛言論自由行為發生。

我們真正擔心的負面影響,其實是所謂的保守主義,在網路世界的大肆橫行。這些保守主義者,習慣用過去的標準來檢驗這個新世界,喜歡虛幻的假和平的結果,很可能造成網路論壇裡發表的言論遭到箝制,或是進行全面宰制的行動,這種粉飾太平的舉動,其實是人類社會的一種退步,也可能是社群自律與言論自由被極端利用後的結果。

資訊網站的經營與商業價值

無論是以資訊窗口方式經營的Portal site,或是號稱以網友的最終資訊瀏覽目標的目的站(Destination site),他們最主要的價值都在於提供整合性良好,經過整理的資訊內容。

這些網站,阿丹統稱他們作資訊網站(content provider),阿丹拙見認為一個好的資訊網站的經營,必須兼顧以下幾點:

.善用動線規劃工具
無論是電子報、票選、排行榜、留言板、討論區,都是你可以利用的動線規劃工具,如何將這些元素巧妙地與你的內容緊密結合,將影響到網站整體的感覺,同時,好的動線規劃,也深切影響到網友再訪的意願。

.結合各種活動造勢,加強網站熱度
資訊網站的文化價值在內容,其背後的商業價值則在於人潮,能掌握越多的人潮,就越有規劃更豐富內容的後盾。在經營資訊網站的同時,除了注意內容的更新頻率,也可以多加利用各種網站活動創造新鮮感,加強你的網站熱度。

.簡單且完善的索引設計
索引(Navigation)的設計好壞與否,影響到你所提供的資訊內容是否可以很輕易地被利用。當你的網站規模越大,資訊越豐富的時候,索引的工夫益形重要!索引的設計應該在完善的前提下,力求簡單,最佳的情況莫過於能讓不懂電腦的人上網都能輕易操作你的網站。

.保留異業結合空間
自生性的資訊內容,需要投注大量的人力、財力,在網路人口有限,網路市場無限的限制下,以合作或交換取代競爭,可能是現階段資訊網站經營者應該有的共識。譬如說,網站與演藝界的合作宣傳,網站就可以達到利用大眾傳播媒體廣為宣傳的效果,創造人潮,而正值宣傳期的歌手或明星,也可藉由網站活動的舉辦,增加自己在各種市場的能見度。保留異業結合的空間,借力使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絕對是資訊網站的當務之急。

.記錄及追蹤使用習慣
這大概是目前國內資訊網站當中,還沒有人可以做到的事。但是一個好的資訊網站應該以網友的角度與需求來規劃自己的內容,如果你可以記錄及追蹤你的用戶的使用習慣,自動挑選出他感興趣的內容,阿丹相信一定會獲致不錯的評價。就如長榮桂冠酒店,可以記錄旅客居住期間的各種習慣,在旅客下次到訪時,讓旅客有賓至如歸的感覺一樣親切。

內容網站眾生相—從Yahoo!看國內網站(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