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刊載於網路通訊雜誌 1999/6

喔哦!相信很多網路族都很熟悉這個聲音,尤其是上班族的朋友。這不是驚嘆語句,也不是口頭禪,而是時下最流行的即時互動工具 ICQ 的接收信息音效。如果你的 email 名片或簽名檔沒有一個專屬的 ICQ 號碼,那麼你很可能已經是前一世代的網路族,代表你已經漸漸落伍了。

I seek you!
你的名片上印有 email 嗎?現在已經不稀奇了。在數位通訊時代,各種個人的通訊方式,從傳統電話、傳真機,到隨身的呼叫器、行動電話,乃至網路的 email、網址,很可能都是你名片上可能有的「通訊方法」,但現在如果你少了 ICQ 號碼(Universal Internet Number; UIN),那麼你可能少了一種與朋友或客戶聯繫最重要的管道。

很多人只知道 ICQ 是四個以色列年輕人所發明的,卻仍然不曉得他們為什麼要發明這樣好用的工具。事實上,ICQ 的誕生,必須溯源自九○年代初期前蘇聯解體,有五萬名科學家及高級技術人員流駐到以色列定居,處於中東衝突板塊的以色列,地狹人寡,與周圍的阿拉伯國家時有紛爭,因此高密集度的科技及軟體產業就成了以色列的一條生路。

當人們還在想著如何從 Internet 獲利時,Joseph Vardi 和他的四個程式設計師朋友也在想著同樣一件事,於是他們想從事屬於自己的病毒行銷。這種行銷方法也稱為「口頭行銷」、「老鼠會行銷」或「流行語行銷」(buzz marketing),最主要靠著人與人的串連、推薦這種人際網絡來達到產品或資訊的傳達。這種流行在傳統社會的口語傳播方式,被 Joseph Vardi 腦筋一轉,應用到網際網路上,他們為的是要取得數以萬計的 email 名單,把這些名單賣給媒體,卻沒有想到這個單純的想法,為他們創造了億萬財富。

1998年6 月,全球最大的 ISP 美國線上(AOL)以2億8,700萬美元的現金買下了這個傳奇,就這樣,ICQ(取自 I seek you 的諧音)成了許多人在網路溝通的一種管道與工具,也為網路溝通帶入了另一個新的紀元。

於是,以色列到處都是像 Mirabilis 這種的小公司,開了等著被併購。IBM、Intel、HP、MS、Motorola 等大公司相繼在以色列設置研發中心(其實倒也不一定是研發技術,只是研發如何買人、買公司跟買技術的純 Purchase Office)。

網路語言︰文字與語言的後現代碰撞
ICQ 帶來了一場網路溝通革命,同時也讓我們重新思考資訊的傳達方式,文字與語言不再那麼壁壘分明,網路帶來了一場文字與語言的後現代碰撞,創造了一種新的「文字語言」-有著文字本質,卻有口語傳播的特性。

如果你不是網路族,對這種文字語言一定難以理解與置信。這種文字語言被廣泛應用在 email、聊天室,以及 ICQ 上,它包含了人們日常慣用的口頭禪、流行語、隨呼叫器而流行的數字語言、各種諧音與縮寫等。
說時遲,那時快,螢幕閃來一朵小花。一個網友小真越洋 Q 了一道訊息過來(Q,動詞,代表以 ICQ 傳來訊息)︰
「安安,r u busy?」
(安安,問候之語,Internet 無早晚之分,所以沒有早中晚之分,r=Are,u=You)
「yes,正在趕稿子…可以幫我抓一下你的 ICQ 畫面嗎?」
「cl3u87,su32/3ji3u vu84」(別誤會,這不是亂碼,請用注音輸入法敲敲看,你會發現是︰「好呀,你等我一下」)
過了一會兒…..
「好了,直接 Q 過去給你囉?」
「好啊!3Q3Q」(3Q3Q=Thank you, thank you.)
「好了,慢慢寫,不吵你,881」(881=bye bye 的諧音)

我想如果你不是網路族,一定很難完全理解為什麼有這種溝通語言,但這種夾帶口語習慣的文字,已經成了網路溝通的一大特色,如果你想在網路上與人溝通信息,便不能免俗地要慢慢習慣這種文字與語言的後現代碰撞產物-網路語言。

網路溝通的本質:同儕與私密
在網路尚未發達前,我們的個人電腦原本是一座座的孤島,即時有了電腦,你所面對的仍然是生硬的機器人,直到有了網路,才把每一座小島逐一串連起來,然後,漸漸地,每一座小島開了有了活動,他們相互以 offline 通訊方式傳遞訊息,以非同步的方式,讓訊息慢慢地散開。

這種訊息傳遞的方式,我們習慣與傳統的人脈網絡資訊傳遞模式相較,發現它們其實是很類似的。這種網路溝通的本質,不外乎同儕與私密。

藉由同好、同儕團體的相互告知,以一傳十、十傳百的方式傳開來,別小看這種威力,這種具備病毒行銷特性的傳播方式,在許多人群的場合裡,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譬如選舉時,各地方佈下的樁腳,就是代表各地區傳遞選舉訊息的源頭)。

而且這種傳播模式很特殊的一點是,它是以點對點方式,慢慢繁衍,每一點與每一點之間,都是私密的(只對你一個人說),速度也許不是最快,但是繁衍開來的傳播網卻不是你我所能想像。因此,有人說「網路是屬於 Y 世代的數位時代」,這句話其實是有端倪可循的。Y 世代的獨立自主、直來直往、不喜修飾以及只與同儕分享私密的個性,與網路傳播的某部份特性,不謀而合,故意寫錯的字,被視為直接、不假修飾;諧音、數字語言被視為同儕的共通語言,表示我們講的是同一種語言,我們是一夥的。

所以,下次碰到別人寄給你的 email 或 Q 你的訊息中,有這種一時間你難以理解的符碼時,別大吃一驚。因為那正是網路世代尋找同儕的方式-「如果你看得懂,代表我們是同一掛的」。

F2F 與 T2T的差異
面對面傳播(Face-To-Face; F2F)與文字傳播(Text-To-Text; T2T)是兩種人類溝通的主要模式。
面對面傳播存在於你我身邊,每天一睜開眼睛,你所進行的就是一場又一場的面對面傳播,早上起床,面對的是家庭環境,面對的是家人;上班時,面對的是辦公室環境,面對的是同事;下班時,面對的是都市環境,面對的是路人….每一個跟你進行面對面傳播的人,都很可能成為你的傳播媒介,也很可能是你的反傳播媒介,因為面對面所造成的傳播隔閡,關係到你對人際關係的維繫是否得體,也直接影響到你的 F2F 對象是否願意成為你的傳播媒介。

文字傳播靠的是書本,是報紙,也可能是雜誌,還有各種分類廣告和你與筆友魚雁往返的書信。然而,卻可能因為每個人的成長背景與教育環境的不同,對文字產生不等的認知,這種認知不等,被普遍拿來與與 F2F 的傳播隔閡相較,因為不等同的內容傳達與解讀,就代表每一點的傳播並不完全成功。所以,通常文字傳播 T2T 被用來排除因為距離所造成的傳播隔閡-當遠在兩地的人,無法進行 F2F 溝通時,他們通常會選擇 T2T 溝通模式。

而網路溝通正巧介於兩者之間。因為不管你在網路上跟誰說話,永遠面對的都是同一張臉(同一個電腦螢幕),所以你可以很自在地表達(沒有面對面的尷尬);因為在網路上沒有時差問題,所以你不必在意對方是否正在聽你說話-反正等對方上線時,一定會收得到你的訊息;也因為在網路上根本感覺不到距離,所以你會覺得自己彷彿正與對方面對面的交談。ICQ 的崛起,正強化了這些網路溝通的特性,看起來可以很即時、互動,卻又可以很私密、非同步的進行著每一個網路溝通。

根據非正式統計,許多人在網路與他人溝通,往往會因為去除了這些溝通隔閡因子,而顯露出自己熱情、積極的一面-儘管這些人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是極為靦腆羞怯的。這正是網路溝通的吸引力所在-你可以無時無刻,面對你的電腦說話,假想你溝通的對象正坐在電腦的另一端,接收你的訊息。

不過,我們必須特別注意的一點是,網路溝通並不能代替面對面溝通或文字溝通,因為傳統的 F2F 與 T2T 溝通,代表的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理性思考模式,網路溝通則是近乎 Y 世代跳躍思考的片段思維,它們之間並不一定具有連貫性或聯想關係,但代表的可能是另一種逆向思考,與網路連結的特性正巧相符-每一個連結並不代表一定相關,但是你一定可以從每一個連結找到脈絡,激發出另外一種思考方向。這些跳躍式的思考,不一定適合被完全移植到長篇大論的歷史鉅著(也許是你的博士論文)或是需要完整構思的企劃案上頭,但卻很可能是激發靈感的觸角。

辦公室與直效溝通
網路溝通除了是科技進步的表徵外,也正帶領組織進行一場神經傳達革命。在資訊管理領域,我們常說最理想的資訊系統,莫過於與公司組織緊密結合,能夠牽一髮動全身(所以 Bill Gates 的數位神經理論,並不是什麼不得了的理論),就像人的神經一樣,即使是末端細微的神經,一有任何反應,中樞神經馬上能夠感知。

網路亦是一種類神經系統,它的神經觸鬚散佈全球各地。如果把網路溝通套用在組織裡,那麼每一個員工正代表著一個神經端點,他們所進行的每一件事,正是末梢神經所傳達回來的信息。辦公室溝通是一門極高的哲學,儘管各種管理理論都已經被提出而且實作當中,你很難說日式的管理風格,就一定比美式管理風格來得差,在某些情況下,監視員工的工作情形雖然未必能獲得大多數的認同-因為那與人類的惰性相違,卻很可能是剔除某些惰性因子過強員工的最佳妙方。

ICQ 掀起即時溝通的新頁後,同樣地掀起一場辦公室溝通革命,使得以往必須透過公文往返,層層請示的情形,有了些許的改善。阿丹記得在任職卡通公司資訊部門時,曾經對內規劃了所謂的「訊息溝通系統」,希望公司內部能夠透過資訊溝通工具,做意見整合,也做心得分享,更作為專案的整合聯繫。於是,我們在公司建立起一個留言板系統,所有員工都可以透過這個留言板系統,分享自己的生活、學習心得,也可以作為編劇們集眾人巧思的一塊園地。另外,我們透過 Outlook-當時每個人最慣用的郵件程式,做簡單的行程掌控與管理;與上海分公司的同仁,則透過 ICQ +Microsoft NetMeeting 的方式,進行文字與語言溝通。每個人的桌面都有一朵小花,隨時顯示自己的動向,有外電來時,總機小姐便可透過每個人的狀態(有的人可能正去上廁所,或是喝咖啡,亦或抽煙),告知來電對方。

幾乎所有人一上班,便會打開電腦,由於公司利用專線上網,所以只要打開電腦,桌面上的 ICQ 便會自動啟動,有的時候跟同一棟辦公大樓的朋友或是國外的客戶,也習慣透過這種方式來溝通訊息。這種網路溝通方式,可以在解釋不清楚時,直接轉換成語音交談,亦可以傳送檔案文件,如此直效的溝通模式,已漸漸在許多辦公室裡發酵。很多公司乾脆交換檔案也懶得透過伺服器,直接就利用 ICQ 檔案對傳功能,三兩下就解決問題。
你的辦公室也可以進行一場直效溝通革命,運用現代科技工具,可以讓屬於片段式思維模式的各種靈感匯集,建立起屬於你的企業的 Knowledge Base 知識庫-這些不屬於工作上固定生成的資訊,將是未來企業最龐大的無形資產。

網路聊天室眾生相
網路聊天室是另外一個社群齊聚的場所,很多人透過聊天室交友、分享生活心得,或是排解寂寞,大部分的人,都習慣一言不語,半偷窺似的觀察別人在聊天室裡討論的話題,我們可以確信的一點是,人是群居的動物,永遠離不開人群,即使在網路上也一樣,每個人都在尋找「人」的存在(或是模擬人的存在),這也是為什麼許多網站紛紛投入互動式的設計,透過討論區、留言板、投票系統、聊天室等,增加網友的參與感,留住人潮,為自己的網站爭取存在價值。

然而,因為接觸人群所產生的群己互動,越來越頻繁,溝通方式越來越直接,也使得網路上網友間的互動,越來越接近真實生活的情境。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透過網路聊天室認識的網友,可能產生的網路交友問題;報紙上曾經報導,一對男女透過網路聊天室,相約見面,進而發生一夜情,結果因為雙方文字的認知問題,反而成了社會上的一起涉嫌強暴案件。

網路聊天室裡,所產生的群己互動極為接近面對面溝通,但溝通方式卻是文字,在這種極少經過仔細思考的文字所進行的溝通方式裡,很容易因為雙方認知不同,或是文字會錯意,又少了面對面的隔閡,雙方就肆無忌憚地在網路上大吵特吵起來了。然後,你便可能對著電腦螢幕生著悶氣,壞了一整天的情緒,殊不知,跟你對吵的對方,很可能只是一個人工智慧設計極強的機器人(電腦程式)。

有一次,阿丹很好奇地闖進了一個宣稱尋找性伴侶的聊天室,遇到一段令人驚訝,卻又擔憂這種即時互動對網路所造成的衝擊,進而可能引發的社會問題。進去時,聊天室裡已有代表三女一男的四個暱稱,阿丹用自己慣用的中性暱稱登入。

「你是女的嗎?」男子劈頭就丟來一句悄悄話。
阿丹索性就假扮起虛擬美女來了,「是啊」,給了他肯定的回答。
「幾歲,住哪裡?」男子很開門見山的就問了起來。
阿丹也很乾脆地編了假造的資料回給他。「20歲,住台北」
「我住新竹,妳在工作嗎?」男子仍然繼續與其他三位女子搭訕著。
「沒有,待業中」
「有沒有興趣來3P?」似乎,男子已經與另一位女子「達成協議」,正處於「三缺一」狀態。
「3P?」阿丹故意帶點懵懂地問道。
「兩女一男啊,可以到我這兒,我自己租房子,很安全」

…………當然,這個對話沒有繼續下去,不過整個對話過程竟然不到三分鐘,不曉得這種即時互動的聊天室,被誤用至不正當用途時,情形會有多嚴重,不過很肯定的是,隨著即時互動的日益頻繁,對於個人在網路上的言行也必須趨於保留,待觀察清楚,再決定是否深入透露關於自己的資料為宜。

You've got ICQ message!
You've got mail. 很快就被遺忘了,現在流行的是 You've got ICQ message! 有些話也許你很難當面啟齒,但是卻可以透過 ICQ 這個既即時又不必面對尷尬的網路溝通工具,將心裡想表達的信息傳達給你的朋友。為自己裝一套 ICQ 吧,就算是為自己申請一個 Internet 門號,讓你的朋友可以在網路上找得到你,也讓你的朋友在找不到你的時候,可以留言給你吧!

附註:離線通訊(Offline communication)
以非同步、以點對點方式,將資訊以蜘蛛網狀的傳遞網絡,一點一點轉遞,每一點不一定在同一時間都擁有相同的資訊內容,但是在某一預定時間,每一點都可以接收到同樣的內容。這在傳播環境較差的撥接式 BBS 最常被利用到,而目前仍為網際網路大眾所常用的 email 即是一種離線通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