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原文刊載於第三波雜誌 1999/10 現象勿語專欄

八○年代,日本企業大肆在美國大城買下大樓置產,進而併購美國境內數一數二大型企業,引起了美國人的恐慌。九○年代,美國人藉助在數位科技上所佔領的絕對優勢,搶得了數位經濟的先機,在數位市場上獨領風騷,科技改變了美國的命運,也帶來了新經濟時代的黎明。

美麗新世界—消費者至上

在台灣逛街購物時,我喜歡看準要購買的商品,抓定了就買,買到自己想要的商品後,便對於逗留在賣場興趣缺缺,因為每次購物時,我總會發現賣場裡似乎有著無數監視器般的售貨小姐的雙眼,隨時看緊顧客的一舉一動,如果你為了尋找一件商品,在同一樓層多逛了幾次,反而會發覺,似乎所有的售貨小姐都在對著你說「不買就趕快回家,多逛幾次只是浪費力氣」,還不時會過來問你「先生小姐,需要什麼嗎?」打斷你的購物興致。電視劇裡,不也常看到這種影響購物情緒的情節嗎?

詢問客戶需求,在某種程度上當然是出自於對顧客的體貼,但是對於有購物癖的人卻有了極端不同的反應,喜歡購物的人,也喜歡可以自由選擇與掌握購買與否的樂趣,對於這些「體貼」行為的安排,對他們來講,卻是購物過程中的一種干擾。這麼講好了,假如換個方式,兩個售貨小姐假裝閒聊,在談論著商品的優缺點,倒反而能夠引起購物者的購物興致,這凸顯了意見交換與被動詢問兩者間極大的不同。

網路正好提供了這樣的一個環境,顛覆了所有的角色位置。你可以輕輕鬆鬆坐在家裡,透過電腦上網,在虛擬商場內,尋找你需要的商品,沒有人會干擾你的購物,但是卻可以在你需要時,擔任服務台的角色,解答你購物時的相關疑問。不喜歡某樣商品,可以在交易最後一秒鐘,甚至於在購買後不滿意,馬上取消交易或退還貨品,不需要面對任何人,免除了退貨的窘境(不要懷疑,很多人因為不好意思,不敢退貨)。

當然,你還可以輕鬆享受比價的樂趣,同樣東西,可以貨比三家不吃虧,有的虛擬商場,還向你保證買貴退錢的保證最低價服務—當然,這一切都是在你克服對於網路購物安全的疑慮之後。

網路購物是數位經濟中極為重要的一環,她改變了供給者與需求者間的角色關係,不再拘泥於過去供給者→需求者的單一流向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消費者絕對掌握消費的優勢,打破了原先傳統經濟模式的供需平衡,同時也因為商品替代性的增加,消費者掌握了絕對的選擇權,讓消費者真正成為消費的主人,而非像過去一樣,只是付錢的機器人與將商品搬回家的奴役者角色。

比如說,在著名的亞馬遜線上書店購書,你可以透過亞馬遜所設計的網站程式協助,快速找到相關的書籍,從這些書籍中找到合適的,並透過書摘以及其他讀者的評論,在購買前,對於書的本身有更進一步的了解,當然,你更可以選擇付款方式與書籍的運送郵寄方式。買錯了怎麼辦?只要透過退貨程序一一辦理,將書本退回,你將絲毫無損(當然,運費除外)。透過線上音樂商店,你更可以在購買前,馬上試聽喜愛的歌曲,決定是否購買。

透過網路,你可以充分享受購物的樂趣,當然,也包括了身為一位消費者所應受到的尊重。曾幾何時,過去「貨物既出,概不退還」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想要在網路上賺錢,最重要的課題便是如何照顧好顧客,消費者對於購物的滿意與否,將直接影響再訪的意願。由於網路市場無限大,無數家的網路商場林立,消費者掌握了商品的選擇權,商品的替代性大為增加,使得消費者可以隨時在多家網路商場間比較與游移,新消費者主義於焉來臨,「顧客至上」的標語,在這個時候,才真正充分完全展現,而不只是一句空泛的商場口號。

群體議價滿足購物慾

當然,在新消費時代,你對於價錢也可以有意見,而不是待宰的羔羊。殺價對於許多人來說,的確是購物行為中的一種樂趣,喜歡殺價者享受的不是殺價的那股快感,而是以較低價錢購買到商品的優越感。除了折扣外,網路購物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說,最大的吸引力在於較傳統商場低廉的價格,在這種低價戰術上,百貨公司經常使用,他們常常將商品價格定得極高,再標上極為吸引人的折扣標牌,也總有一群人消息特別靈通,趕來搶購一番。

在網路上講究數位固型化的數字世界,就無法享受這種樂趣?有許多公司就在網路上提供這樣的服務平台。全球第一家群體議價購物網站 Accompany.com 就提供了這樣的一個環境,讓消費者可以透過網站找到更多同好,透過購買同一商品,以量制價,與供貨商議價,以取得較一般散買商品較為優惠的價格。

不二價不再是金科玉律,對於廠商來說,銷貨的增加,代表存貨成本的降低,消費者樂於集結同好,以取得較低的價格,他們並不是太在乎比別人多等個幾天;而廠商也樂得薄利多銷,畢竟,越多人購買,代表潛在市場越大,相對的,廠商的市場也就越大。

老祖父的袖扣也有春天

有很多人從堆滿灰塵的舊倉庫裡搬出佈滿灰塵的老古董,從即將丟棄到垃圾堆的垃圾中翻出老祖父的袖扣,讓這些過去總存在陰暗角落,不得見天日的舊東西在網路上重生。像eBay這類競標、拍賣的網站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許多人開始對於物品的價值做了重新的認識,用過的二手衣物、熱情不再的棒球卡、甚至是童年時的玩具,一時間都成了地球另一端那群人心目中的寶貝。

我在日本新宿二手CD店大肆蒐購自己喜愛的過版唱片時,發現一個情形,幾乎所有的CD都成了期貨商品,詢問店家之後,才曉得在日本,過版的唱片不能以新發行的價錢販售,所以我們常常可以在東京的二手CD店看到許多幾乎原封不動的近九成新品,以近乎原價十分之一甚至更低的價錢賣出。

網路拍賣便是一種類似的行為。有越來越多的人,搬出家裡的陳年古董,或是自己手邊用不到的東西,在網路上參與拍賣,拍賣與競標行為,讓消費者充分享受議價的樂趣,所有的商品價錢都來自於供給與需求者間的協調而誕生,拍賣站台提供了一個讓供給與需求者碰撞的環境,對於某件商品喜愛的人,便可以透過這個交易平台,輕易投標,並且在其他競爭者的陸續投入下,參與喊價。

他們遵行的是市場的供需法則,就理論上來說,有供給就有需求,哪怕需求只是千萬分之一,上了網以後,都可以透過無遠弗屆的現代網路科技,製造碰撞機會,讓更多這類的供給源可以在網路上找到主人。這種二手有價觀念的再度被確認,不但肯定了過期貨品的價值,同時對於經濟市場也有很大的影響,因為她使得商品本身更貼近期貨的概念,而不是一成不變的價值,不至於造成有行無市的情形。

老祖父的袖扣也有春天。誰說過期的商品沒有存在的價值?百貨公司不就常常舉辦換季大拍賣,名牌服飾不也有過季專賣店?這些過期的商品,只是褪去流行的糖衣,卻可以在網路上繼續為她的存在大放異彩,對於肯定過去來說,貢獻不小。

被誇大的數位經濟

網路雖然帶來了生產力革命,加劇了經濟活動的快速推展,但是相對地,卻也帶來了更浮面的數字假象。

美國矽谷有許多創投公司,身上有的是白花花的銀子,他們等待的不是資訊科技的黎明,而是如何錢滾錢,但是對於許多資訊界菁英來說,這些資金的挹注對於他們大夢的擘畫,卻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自從網路概念股在市場上大放異彩,代表高科技指標的NASDAQ一躍而成眾人注目的焦點,投資網路公司成了許多投資者共同的目標,他們追求的不是資訊科技的更上一層樓,而是股票價值的大舉翻升。

幾乎所有投入網路產業,股票上市的網路公司,市場價值都遠超過其實際產值許多,比起傳統產業,網路公司的確多了一分衝勁,因為許多投資者不再滿足於傳統產業過慢的獲利能力,相對地,網路公司股票所帶來的數倍甚至數十倍的立即獲利,但是這些數字代表的只是市場上供給與需求者的價值認知與妥協,實際的經濟產值,並不如這些數字般美麗動人。

舉例來說,我們如何衡量Geocities被併購時的價值?根據國外的說法,竟然是以人頭作為價值的衡量尺之一,擁有越多的會員基礎,代表的是併購價值的提升。又,亞馬遜號稱線上最大書店,儘管公司虧損連連,但是股票卻大漲數倍,讓投資者過足了賺錢的癮。

數位經濟的崛起,來得很快,但是我們擔心她去得也快。就像那些流行性商品似的,似乎是需求者的一頭熱,造就了這個經濟規模,但是數字背後的科技發展與市場規模並沒有跟隨著成長,另外一方面,在網路上賺錢的例子,卻永遠是少數的幾個特例,因為傳媒的大肆報導而聲名大兆,當然,人們往往看到的也只是這個部份,卻不曉得其實有許多人懷抱著對網路的一股熱誠與樂觀,在網路市場上跌跤。

看來網路上不僅僅什麼都有,還不一定有脈絡可循,說不定哪一天大家就像對待蛋塔、Hello Kitty般的熱度不再了,這些價值連城的股票,也就成了你家最貴的壁紙也說不定。

數位鴻溝是數位經濟的毒藥

根據一份報告指出,一九九八年全球網路經濟規模已達三千億美金,網路的出現,並且製造了一百二十萬個工作機會。數位市場雖然帶來了未來經濟發展的榮景,相對地,也將資本化市場極端化。資本社會的最大特點,即是自由經濟與市場,市場法則完全依照參與市場者間的協調平衡而定,鼓勵「努力就會成功」,但是相反地,卻製造了更多的不平衡,使得有能力取得優勢者衡富,而弱勢者衡貧的情況更益嚴重。

過去傳統的企業競爭規則極為簡單,以打垮競爭對手為守則,因為只要在市場上一家獨大,就可以壓榨上游供應商以提供更佳的供貨條件,而對於消費者,也盡量隱藏銷貨與供貨間的資訊,以便從這些肥羊身上拔到更多毛。但是這種經驗法則在網路上卻不能完全一體適用,在一切量化,講求透明的網路世界,市場的理論值為無限大,因此沒有人可以掌握絕對的優勢,當然也不會有永遠的獨大,廠商的絕對競爭優勢頓失,如不以合作取代競爭,貿然採取過去獨攬的策略,壓縮上下游業者的生存空間,造成業者間的惡性競爭,市場只會越來越小,不會成長。

從美國國家通訊與資訊局進行過的一項研究中,我們發現收入、種族、教育程度、與城鄉差距,是影響人們擁有電腦和上網與否的主要變數。儘管掌握了關鍵領導技術,佔有市場先機,為美國帶來了數位經濟上的絕對領先,但是科技發展得越快速,卻造成了數位鴻溝(Digital Divide)的急劇加大。對於大部分上網的人而言,網路等於收發電子郵件、聊天、尋找資訊等等,真正需要網路的人漸漸對網路失去熱情,而原本趕不上科技腳步的人,則對於上網興趣缺缺,在全球上網人口居冠的美國,真正的上網人口也不過三成,而且有遲緩的現象。

英特爾公司的董事長葛洛夫(A. Grove)曾經大膽預測「未來所有公司都將是網路公司,不能適應,只有死亡」,數位世界的資本化,讓領先者與弱勢者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在這種「不加入,就淘汰」的新物競天擇論下,弱勢者的空間被極端壓縮,淘汰的速度也增加,當然,優與劣者間的距離也越來越大。到最後,數位化領先者與弱勢者可能分化為兩個獨立的團體,弱勢者可能就像第三世界國家般地自成一格,網路市場因為這個大鴻溝而分化,無法擴大,當然是發展的阻礙,也絕對是數位經濟的毒藥。

我們只能說,網路加劇了經濟活動的快速推展,在銷售商、供應商消費者這一連串的供給和需求鏈上扮演著推進器的角色,帶動了某種程度上的生產力革命,而在這些環節上,能達到最大的效率,代表著經濟活動的最大價值,但是越來越大的鴻溝,不僅僅帶來了網路文化面對於資訊的認知差距,更是數位經濟市場的一大隱憂。

電子商務就是電子服務

電子商務的理想值是當數位鴻溝等於零時,網路商機等於無限大。面對全新的經濟環境,網路提供的不是商品陳列的環境,而是消費者交易的平台,而廠商也不再只是單純的供應商與銷貨商角色,而是絕對的服務供應商(service provider)。

電子商務走紅之際,很多人嘴裡談論,卻不見得透析。於是,在網路上賣東西是電子商務,在網路上弄個拍賣網站也是電子商務,好像不冠上個「電子商務」便落伍了。其實說穿了,電子商務就是電子服務,透過網路的方式來提供服務的各種商業行為,都可以稱作電子商務,好的電子商務在存貨、銷貨與消費者間的供需鏈,必須作好最佳的調節,讓供需鏈的各方都滿意,以達到最高的效率,創造出最大的價值。

你是這個新資本主義市場的紅衛兵,誓死擁護市場法則的持續存在以及不受到破壞。數位經濟的黎明將至,在「不加入,就淘汰」的鐵則下,你還能置身事外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