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刊載於網路通訊雜誌 2000/5

似乎所有遭受不平等待遇的個人或團體,總希望自己是屬於弱勢的一環,接受眾人的憐憫,或聚集大眾的目光。於是,在政治為開化的國家,他們用忍氣吞聲來隱忍心裡的不滿,在民主國家,他們嘗試上街頭,舉著白布條抗議,希望自己的想法可以讓更多人知道。現在有了網路,不再是像人企求憐憫的弱者,而是該學習如何當一個稱職的主人了。

荷爾蒙作祟下成長的思維

醫學家說,人類的胚胎一開始是個女性的胚胎,約略六個月後,才由分泌的荷爾蒙,決定他的性別,從這個觀點來看,其實男性是由女性演變而來的;上帝造人,有人說女人是男人身上的一根骨頭,從這個觀點來看,似乎女性又是由男性演變而來的,無論男性是由女性演變而來,抑或是女性是由男性演變而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在母體胚胎時期,每個人都沒有性別之分,所以也無所謂差異成長。

當一個人初墜落地之時,一股無形的力量,正引導著他前往他的性別發展,於是,男人被塑造成勇猛頑強,女人變成柔情似水,超越這個範疇的,就不是正常人(normal man, normal woman)—這股力量其實是存在我們每個人體內的荷爾蒙。

根據研究,我們不難發現這個荷爾蒙理論的真假。在女性人口居多數的古老部落裡,女性主導整個部落的發展,甚至於男女之間結婚,男性得先移居女方家裡,打工三年,再由女方決定是否與之共結連理,於是,在那個部落裡,身不強體不壯的男人,永遠娶不到老婆。

但是回歸我們大部分人所處的社會,其實自古以來,就是以父權為主的社會所主導。女性主義學者Kate Millert於1970年提出性政治(sexual politics)的概念來解釋這一切,她認為在父權社會裡,女性其實只是被政治化力量所控制的,父權社會一方面以所謂「好女人」的社會化道德秩序來控制女性,往他們期待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對於踰越這個標準的女性,以「壞女人」作為懲罰。那種極度政治化的性別思惟,在某種程度上,正引導我們的社會發展,朝同一個方向演變,同時,也影響某些鼓吹女性主義的人士,朝對立與報復的路途發展,事實上,仔細研究人類的腦部組織,會發現兩種性別的腦部組織其實有很不一樣的發展與功用,比如男性大腦呈現的是區組性(compartmental),也就是每一塊區域管理某一項特定的功能,女性大腦呈現的是擴散性(diffused),所以感性因子較男性強烈,各區塊的訊息溝通也較快。

這兩種差異恰巧構成社會的多元發展,證明兩性是互助存在的,而非對立或報復。其實,地球上的女性多於男性,於情於理,都不應該是父權思想繼續主導社會發展,並且隨著網路的逐漸普及,上網的男女比例,也日趨一致,但是,也許你不難發現,「上網後,怎麼還是男生比女生多?」,但,為什麼你會認為網路上女生比男生少?其實不外乎兩個原因,一是受限於父權思想主導的網路社會壓力,為了確保自身的安全,許多女性寧可選擇在網路上扮演男性,以減少不必要的困擾,或騷擾。二是,在「女生是寶」定律,不成為眾人焦點的前提下,保留自己的個人隱私與人身安全。

網路上正好有一股由父權社會所遺留下來的泛父權主義,十分具侵略性,認為女性是專屬於男性的,所以他們上網通常有兩種舉動,一是找女網友聊天,二是尋找一夜情。所以,儘管大家到處流傳「網路有恐龍」,女性在網路上依舊是寶—但與其說那是人類自然獸性的吸引,不如說那是一種性別歧視。

我曾經用acidburn這個十分中性的暱稱在BBS上與人交談,就有不少網友是抱著騎驢找馬心態,上網找樂子,希望找一個跟自己性別不同的網友傾訴心事,所以,有一陣子,我扮演了許多男性網友的「網路紅顏知己」。還有其他「衝動」的男性網友,一上網就傳訊過來「你是男是女?如果是男生就不必回了,我對男生沒興趣。」,當然,可以想像地,接下來,他一定是繼續尋找下一個目標去了。

把女性當成獵物,或是洩慾的對象,或是認為女性應該是被男性所擁有,不僅是對性別的嚴重歧視,更讓這種荷爾蒙作祟下成長的思維繼續滋長,當他爆發了,我們的社會就會多一件社會案件。過去網路受限於上網工具與環境的不便,或是資訊教育未竟普及下,的確是許多學生、研究人員、工程師的專利,也因此,由他們所建構的基礎網路建設,處處可見傳統社會的道德禮教束縛—特別是沿襲父權社會的那一套,比如台大椰林風情BBS站取消網友使用具性暗示的暱稱,以及個人名片檔的舉措。

不過,網路的可貴在於,他不是由任何個人所制定,而是由共同使用者決定他的體質與遊戲規則,是故,隨著網路的日益普及,更多性別、族群的加入,網路會因為這些個體差異的多元而變得更豐富。

女性主義與泛女性主義

Evan I. Schwartz在他的大作「Webonomics」裡曾經提到一個Bianca碧安卡小築網站,這個網站十分有趣,他替大部分的網友規劃了許多溝通工具與虛擬空間,讓他們可以上網自由發表言論與對話,甚至付費成立自己的專屬空間。

初期的碧安卡小築由於極度開放的空間設計,頓時成了網路情色杜鵑窩,來來往往的網友,都是「曠男怨女」的超級組合,這些人因為無意間連結到這個網站,找到了一個他們可以沒有國界、種族、膚色差異的溝通空間,讓原本看起來似乎有點淫亂不拘的網站,成了兩性平等的溝通空間。這些網路男女已經陸續在美國、蘇格蘭及英國幾個城市舉行過派對,有幾對在此相遇的情侶甚至已經結為夫婦。

正當女性主義者在網路上大聲疾呼重視女權同時,其實他們也正鼓吹著另一種歧視。比如說,他們會要求保障婦女參政權,於是透過法律制定來確保一定比例的「保障」,但事實上,所有人仍然以過去父權心態來看待女性參政,甚至將女權團體的抗議視為一種「女人的無理取鬧」,於是,他們覺得將這種保障以法律方式來規範,不過是「拿糖給愛哭的小女孩吃」的一種反射動作,所有當初鼓吹女男平等的女權工作者,到頭來也會發現,其實他們並沒有達到目的,不但婦女本身對於參政興趣缺缺,所有周遭的人也都對此持保留態度。

深究其因,其實打從內心的相互尊重,會遠比將心靈層面的尊重化為實際更來得重要。所以,儘管上網的女性已經與男性的人口相差無幾,在網路上的女性依然是「寶」,當她上網時,立刻成了許多男性網友的獵物,她們依舊是男人的附庸,而不是所有男性網友打從心底尊重的異性「個體」。

一九六○年代創立的全球知名男性刊物「花花公子」(Playboy)形化了人性的慾望,將原本只能深藏內心的慾求問題表象化,但卻也因此物化了女性的形體,讓原本深層的慾求探討,變成了輕浮的女性胴體展示架。儘管上面請了許多專欄作家發表高見,或是任何深入探討的兩性話題,也比不過封面女郎在雜誌內賣弄風騷,或是暴露胴體,以求博得歡喜的照片。

有些人更因此將女權主義者所鼓吹的女男平等極端偏化,硬是將心靈層面的相互尊重量化,所以,能力很強的女性朋友,被歸類為「女強人」,似乎所有剛強、堅毅的特性,都應該是這類人種的人格特質,所以,女強人≠小女人,而可能近乎大女人—但我們都知道其實不是這樣的。或是時常可以在網路上看見網友爭論「男人可以當兵,女人為什麼不行」類似的話題。

女人當然可以當兵,花木蘭都可以代父從軍了,不是嗎?但每個人的情況不同,所以不是每個女人都適合當兵,正如男人的情況一樣。所以當女人可以當兵了,她所從事的工作可能大部分偏向後勤、行政工作,然後男人就會開始抗議,正如男人當兵,也會有同樣的問題,從事情的難易度或是能力差異,來看工作貢獻度的平衡與否。只是,幾乎所有男性大腦構造因為區組性(compartmental)的思考邏輯,就很容易過度理性,將所有事情都分門別類來思考,而產生了兩性在思考上的邏輯差異—把這種差異放大,講得嚴重一點,他的名字就叫做「偏見」。

所以,女強人當然也可以是「嬌嬌女」,對女性來說,她會希望你在適當時候,當她是女人,呵護她,因為那是她該享有的。這裡的享有指的是,女人因為先天上在生理構造上的不同,無法等同男性做相同的要求。是故,女男的平等重要的不是實體上比重問題,而是心靈層面的相互尊重,沒有尊重,就無所謂平等,但是有了平等,卻未必能獲得等同的尊重。

匿名空間下的兩性互動關係

「喂!怎麼樣,昨天網路上那個女生是恐龍還是天使?」
「唉,很不幸,遇到恐龍了」
「怎麼?她很醜,還是很胖?」
「其實也還好啦,長得普普通通的,不過人倒是不錯」

這是典型的網友見面後,兩個男性室友的對談內容。很明顯地,恐龍似乎是形容外表美醜的代名詞,雖然覺得跟你見面的網友待人處事還頗得你欣賞,但是外表的印象分數卻幫你打了大折扣。於是,也有女性在網路上發表「交大無帥哥」創作曲,或是男性反駁的「交大有恐龍」,一夕之間,似乎要長得漂亮、長得帥,但即使他們一點才華也沒有,或是根本脾氣惡劣難以伺候,也可以表象式的外表掩蓋住這些缺陷;而那些才高八斗,或是聰明絕頂,但是外表不怎麼出色的人們,就自然被歸類為恐龍了。

儘管在網路上的匿名文化,可以掩蓋實際上的外表,在網路上你可以扮演金城武或木村拓哉的巒生兄弟,或是中山美穗的雙胞姊妹,大肆宣傳你的外表,你的體態,招引更多人的注意,但是如果你也這麼想,那麼似乎一切都沒有跳脫傳統的思維,即使上了到處充滿知識的網路,人類本能的慾求刺激似乎還是控制了你的大腦絕大部份的決定權。

網路匿名空間下的兩性互動關係,似乎還停留在以軀體交換代替心神交流領會的境界,從「交大無帥哥」與「交大有恐龍」兩首網路創作曲可以明顯體會到在匿名空間下,當好奇心打破一切,必須回歸現實時,許多人對於男女關係的考量重心,與傳統思維並沒有太大的差異。

所以,在「兩性平等」前提下,當然女性朋友也可以有類似,但是焦點卻大異其趣的對話內容:

「噯,不錯呦,你昨天應該是見到網路帥哥了,要不,瞧妳滿面春風的,好不得意。」
「沒有啦,大家都是網友,很要好的朋友啊。」
「少來啦!一定是帥哥對不對!」
「妳是說像金城武還是郭富城那樣的嗎?那倒是沒有,不過他很體貼,非常溫文儒雅」
「哦,好吧。」

而當網路溝通環境逐漸由文本(Text-based)世界進化到多媒體文本(Hyper-based)之時,人與人間的溝通也逐漸在潛移默化中,產生巧妙的變化,當那層匿名的面紗布被掀起,人與人可以面對面坐在電腦前相見時,所有有關「美好」的定義,也逐漸被轉化成「眼見為憑」,而非過去透過文字溝通時的「心神領會」時,網路環境的進步帶給我們的也許是更接近真實社會的殘酷—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物競天擇遊戲—但卻未必是最貼近人類溝通本質的變化。

開啟新知識時代的柔性動能

有人說「男人用下半身交朋友,女人用大腦交朋友;男人為性而愛,女人為愛而性」,很巧妙地形容了兩性的差異,正如兩性大腦構造的不同,其實恰巧是互補的,上帝在造人時,似乎就考慮了這點,祂給了男人壯碩的肌肉,給女人細膩的心思,給男人果斷的思緒,也給女人細心的因子。

隨著網路的盛行,網路時代給我們的啟發,引導知識領導潮流漸成趨勢,每個人都可以從網路上取得更多的知識,也可以建立更獨立的思考空間,在真實社會,對女性的權益迫害總是串連著媒體、小說、文字世界的想像,在不同的空間中共同對女性展現恫嚇,以降低女性開展生命的機會,所以,當這種因為資訊未能開化,導致因性別差異造成的權益不均,或是不受尊重的情形,在新知識時代來臨後,更應該還權於民—正如平面媒體在網路誕生後,必須體會網路生態,使得編輯必須交出部份編輯權,讓讀者可以在網路上提供不同的看法一樣。

而網路女性同胞,更應展現女性所特有的柔性動能,為這個新知識時代所帶來的平等機會與發聲權力,創造出有別於過去父權社會主導的社會道德標準,所以,當女性同胞可以不再需要要求透過法律制定來保障「女性專有權」後,那才是真正的女男平權時代的到來—因為,女性人口多餘男性,女性工作能力不輸給男性,有什麼理由要女性同胞繼續扮演弱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