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原文刊載於網路通訊雜誌 2001/3 現象觀測站專欄

上網對於一個生長在二十一世紀的人來說,其重要性可以說是越來越與生活、工作等日常作息脫離不了關係,像極了當年收音機、電視機的問世一樣,網路就像一個新生的科技,受到大眾的愛戴,迅速擄獲全球世人的目光焦點,當然,也開始影響現代人的工作型態乃至價值觀。你用網路作什麼?一切端看個人如何看待網路的作用。

網路帶給你什麼?

很像是十七世紀源於英國的工業革命,對於所有人來說,這是一個全新的經驗,以前從來沒有過的,一夕之間爆發出來的新溝通方式,不管網路扮演的角色是資訊載體,替人類傳達與紀錄各種生活與經驗也好,或是當作溝通的工具,作為聯繫感情與思想傳達的媒介,最重要的一點是,他始終使人所創造出來的一項科技工具。

網際網路最人類生活最重要的影響,莫過於電子郵件了,很多人透過電子郵件魚雁往返,縮短了彼此的距離,同樣地卻也有人因為這種新的數位科技的誕生,反而替自己帶來更多困擾。大約在1992年時,國內的網際網路尚在實驗室階段,只有少數機構(像是資策會)提供的網際網路測試帳號,可以讓一般民眾有機會接觸到這一項在當時即將成為轟動全球的新科技。

我有位朋友到日本唸書,為了彼此聯繫,起初我們透過傳統郵件方式,常常得花上十來天才可以有一次溝通的機會,同時也因為郵資的關係,很多時候並不能暢所欲言,那個時候我便體認「郵件的誕生,不是取代面對面的交談,而是因應地理距離的隔閡的一種應變工具」,所以在我心裡面,從來就不認為郵件可以等於溝通的全部。

及至後來資策會開始提供測試帳號,我們便有了機會透過網際網路開始利用電子郵件往來,彼此溝通的機會更為頻繁了,也更瞭解對方的個性,即便是如此方便,我還是認為電子郵件終究只是工具。人與人面對面交談,都有可能產生誤差或認知差異的問題了,更何況是透過科技工具呢?

就這樣一年之中,兩個人電子郵件往來不下兩百封,兩個對文字認知差距極小,對彼此個性熟稔的死黨,也會因此為了電子郵件中一段「別無他意」的文字而心生疙瘩,彼此賭氣。我的好友的妹妹後來點醒了他「哥!這只是電子郵件,那是你自己想太多了,要向人家道歉!」,於是深夜十二點,我接到一通來自日本的國際長途電話,才解開了彼此間的誤會。

我常常在思考一個問題,越是懂得如何利用工具的人,就越不容易身陷其中,不清楚人與工具間的角色扮演,不懂其間差異的人,很容易就成為真正的資訊焦慮症患者,一方面,他們又覺得這些工具似乎帶給他們許多便利,另一方面,又深怕自己不會使用某些工具或遺漏了些什麼,很可能因此就落後給別人了。

我常往日本跑,曾經很仔細地觀察這個國家的人民對於資訊的掌握,發現很特別的一點,上自歐巴桑,下至小朋友,對於屬於他們日常生活範疇所可能用到的工具,早已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份了,因此,使用那些工具(比如如何坐電車、用行動電話、上網)對他們而言是一種生活必需品。反觀台灣,則是全然不同的體會。超過四十歲的中年人視搭乘捷運、行動電話為畏途的大有人在,更遑論上網了。

網路帶給你什麼呢?究竟你要的是更便利的生活,還是更多的苦惱?如果能認清工具與人間的相互關係,就更不容易對資訊工具所帶來的生活價值產生質疑或困惑了。

網路驚人的力量

我曾經去參加一個網友聚會,那是我的日文老師井上剛邀請我一同參加的,井上剛本人辦了一份電子報,內容主要是介紹台灣的美食情報,吸引了不少人訂閱。最主要的原因是當初在辦這一份電子報的用意,完全沒有想到任何的商業色彩,而是自己的經驗分享,也因為這樣,訂閱電子報的網友,常常也願意把自己的美食探訪經驗跟其他人分享。

當天的網友聚會一共來了二十位左右的日本網友,其中泰半遠從日本飛來台灣參加,還有很多人是第一次來到台灣。令我驚訝的並不是跟陌生人一同用餐,而是網路的力量,竟然可以吸引那麼多人遠從日本花費旅費來到台灣聚首。這讓我想起網際網路尚未興起前的業餘網路,常常舉辦各種網友聚會,來自全省各地,乃至亞洲各地的網友比比皆是,彼此也許素未謀面,可是包括行程安排,住宿,彼此間的協助卻是常態。

這個新科技的確拉近了人與人的距離,同時也讓許多也許原本一輩子也不可能有機會認識的人,成為朋友,乃至夫妻。網路的力量,常常可以像病毒般迅速感染,從好的一面看來,那可能會替人們帶來更多便利,成就更多緣分,拉近彼此的距離,反的一面,卻可能因為這種病毒感染效應,把一個小錯,喧染成滔天大罪。

記得有一個口香糖的廣告「貓在鋼琴上昏倒了」,在描述人與人間口語傳播的誤差所產生的差異。口語傳播的範圍與速度不若網路來得迅速且廣泛,所造成的誤差就可能天南地北了,如果這種誤差被擴大感染了,那後果可想見一般。

有一陣子網路上流傳一個謠言:

美國速食業者為了減少成本,開始使用人造的實驗雞,這種雞隻跟我們一般看到的雞大為不同,像極了電影駭客任務受控制的人,他們沒有腳爪,沒有頭,全身插滿了軟管,作為營養的輸入端,雞隻的成長完全由電腦控制,並且可以輸入各種參數控制他們的成長情形與速度。

這個謠言原本從美國德州一個環保團體的一句戲言開始流傳,那個環保團體在網路上發過這樣一段「假想的畫面」:

現在的科技真是驚人,連牛羊都可以複製了,因為基因工程的科技日新月異,不久之後,也許像肯德基這類以炸雞為主要販售食品的速食業者,也有可能人工繁殖雞隻(附圖:一張電腦合成的圖片,上面是一張假想的未來人造雞隻,插滿了輸送營養的軟管)……


好心的網友原本認為這樣的假想畫面極為有趣,於是不覺中在傳遞過程中被其他網友斷章取義,擷取了其中假想的片段,反而產生了不必要的困擾。

別成為科技囚犯

我常把自己形容為「重度資訊焦慮症患者」,其實某種程度上是對自己的一種戲謔,提醒自己不要真的淪為一個「患者」,任由這些科技工具擺佈。我接觸網路的年限,從現在回想起來,竟已超過我沒有接觸網路的時間了,現在我每天上網的時間加上每日工作必須使用網路的時間,至少十二個小時,如果從心理專家的角度來看,我早已是資訊焦慮患者最有可能的帶原者了。

但儘管網路之於我的生活與工作扮演了如此吃重的角色,我有很多溝通也必須透過網路來進行,像是電話、見面這種傳統溝通方式,在我認為仍然是最主要的管道。但是我在幾個職場裡,卻時常可見這樣的情形:

發信日期:Jan 10, 2001 12:47pm
發 信 人:A
收 信 人:B
信件主題:可以盡快給我嗎?
=======================================================================
Dear B,
附上活動企畫乙份,因為時間很趕,可以麻煩你下午兩點半以前給我網頁嗎?

A


好巧不巧,B君並不像A君一樣,有隨時檢視郵件的習慣,於是一直拖到將近下午三點鐘,A君急急忙忙跑來找B君,搞得B君一頭霧水。當天硬是加班才把東西交給A君。在一個近在咫尺的小辦公室裡,方圓不過百坪,還有桌上就有電話,A君卻寧可冒著工作時程延誤的風險,選擇電子郵件。

這個時候看起來,那些在別人眼中看起來極端落伍,不使用電子郵件這種現代通訊工具的「原始人」,反而看起來比較精明些了。一味過度信任科技工具的「高科技菁英」,相信科技可以解決所有問題,在此時卻有些「畫豬不成反類虎」了。

有一個手機廠牌廣告詞是「科技始終來自人性」,某種程度上想要表達的就是在使用他們「很好用的科技產品」時,別忘了「科技始終來自人性」,操作與決定如何使用這些工具的永遠是人,不是工具本身,因為這些工具是因為人的需求與慾求而生,疏忽了這項本質,成為科技囚犯或奴隸的可能性也會因此而大增。

你用網路作什麼?

台灣長期以來都是殖民地,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即使經歷了許多戰難,但其後所誕生的各種奇蹟,養成了很多人從小的價值觀就有點「暴發戶」心態—也就是,擁有了一塊地,就自認為是全世界。這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自大心態,總認為其他人都是化外之民,只有中國最進步,即使當國外都已經是船堅炮利了,還是很烏龜心態的認為別人還是蠻夷。台灣有些部分繼承了這種要命的自大狂。

所以儘管Internet不過短短五年左右的歷史,就是可以養出一群所謂的「網路資深從業人員」、「網路行銷專家」,他們自認為自己很懂網路,做事很有一套。或是「數位趨勢專家」,藉著媒體與觀眾的注目,傳達一些錯誤的觀念—特別是自以為是的觀念。

你用網路作什麼?這些可能錯誤的觀念或資訊傳達,也同時會對你造成不一樣的影響。 也許每一個人都應該利用一些時間仔細思考網路或其他科技工具在你的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釐清自己利用這些工具前後,究竟有了什麼樣的改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