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刊載於網路通訊雜誌 2002/3 現象觀測站專欄

如果要選出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Email大概不算是第一名,至少也名列前茅了。在面對新科技與新發明,享受其便利生活成果時,人們的心裡頭其實另一方面也一直有著一種矛盾:過去我們可能經過書信往返,嫌棄傳統的郵遞速度難以應付現代化社會的變遷速度,但是反過來卻也懷念那種等待書信的心情。Email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新的挑戰,我們必須面對許多以前未曾想像的人、事、物,因此,如何在Email時代,做好個人關係管理與應有的應對,也儼然成為一項極為重要的課題。

過度以個人為中心的Email習慣

過去對「文盲」的定義,我們常常停留在對於知識與資訊的掌握能力,也導致所謂的文盲,其實是停留再對文化層面的認知,而識不識字,也自然成為取決文盲與否的必要條件。不過在步入數位時代後,人們對知識的認知,已漸漸從過去的單純資訊蒐集,進化到如何分辨與應用資訊,而非只是單純地將各種知識灌輸到腦袋瓜中,即視為「具競爭力」。

網路誕生後,人的競爭力標準自然也隨之提升,你必須要具備一定的網路道德觀,並且隨「俗」(網路慣有的風俗),你必須要能操作資訊工具,因為那將是你在未來求生的基本生存技能力,當然,你也必須要能夠具備快速彙整、分析與蒐集資訊的能力,而不只是把所知道的知識全部都納入大腦記憶庫裡。強調的將是應用的能力與品質,而非量的多寡。

當然,隨著這種情況的日益遽增,資訊工具與網路科技在我們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也隨之與日俱增。根據美國Gallup Organization的一項網路調查發現,一半以上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最常進行的網路活動是收發Email,其次才是搜尋資訊、網路金融及即時傳呼;而這份調查亦發現大部分使用Email的網友都因使用email而較少用電話或郵遞。

而無論是在公司或家裡使用網路,平均每個人或多或少,每天至少都會收到超過十封以上的Email,而且大部分人都討厭收到垃圾郵件,卻鮮少人省視自己使用Email的習慣,久而久之,己所不欲施於人就變得有點理所當然,收到別人寄來,但是對自己無用的信件,卻有完全不同的反應。

這種完全過度以個人為主體的思維模式,使得這種透過Email或網路產生的人際關係,長期受到漠視,很多人在這個環節上,都不具備「競爭力」,說穿了,其實就是很難在未來的世界中生存,因為原本生活中維持人際關係的重要性,換了一個溝通介質,即被淡忘,很顯然現代人的生活品質正在逐漸墮落。

與你通Email的另一端,畢竟仍是人,但是卻因為在這個快速競爭的時代裡,科技工具的迅速普及,使得原本寶貴的人文價值逐漸消失,而人們對於資訊工具的應用,也逐漸流於工具的如何使用,而非應用,忘卻了原本資訊工具對人類的真正意義。

以前我常常遇到一種情況,對每一封來信,我總會花費許多時間閱讀,並仔細回覆,卻往往不是受到同等的對待,我也遇過在網路上徵友的網友,在張貼徵友文時,寫得十分誠懇,把自己描述得十分完美,但是當你寫信給他時,卻發現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也許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有足夠的時間可以去面對每日如排山倒海而來的信件壓力,但是只要你上網,需要透過網路工具跟其他人溝通,最起碼的認知必須知道自己為什麼寫信給別人,別人為什麼寫信給你。

才不會讓人對你打了折扣。特別是,想要讓別人認同你的真實性格,真如文字描述般完善,那麼並需從根本做起,對於別人給你的Email,也要用同樣的心情回覆,如此一來,其他人才得以從你的文字與舉止中,取得對你的性格認同。

人際溝通的密碼學

人與人的溝通,無論是透過言語表達或文字,都是一種密碼美學。每個人或因其成長背景、家庭、教育的不同,而獨自發展出自己一套的溝通密碼學,只有在遇逢到「對盤」的人,兩人的密碼相互交換激盪,彼此能夠溝通,才可望解開彼此的溝通密碼,成為好友。

但有的時候,就像是磁場中佈滿的許多磁線,當雙方相遇,無法震盪出共鳴時,只要有一方的電磁波不夠和諧,雙方難以調和,便可能把對方電得哇哇叫。經過了這種溝通模式的嘗試接觸失敗後,便產生了一串難解甚至無解的亂碼。

其實,人與人間的磁場彼此都可能有所交集,也可能有所互斥,不管是什麼樣的磁場,都需要一個緩和的空間,彼此之間才有磁「場」可言,使得這種人際溝通就像一種躍動的密碼交換美學,不管你是什麼樣的人,或古怪,或精明,只要細心學習人際溝通的技巧,總會遇到跟自己磁場相符的人。

透過言語溝通與透過文字溝通,其實並沒有太大的差異,不同的只是溝通的管道,但能否敞開心胸相互溝通,其實端看溝通的雙方是否具備同樣的溝通條件與想法。在網路上與人溝通,同樣會遭逢相同的意境,當你跟你的網友或朋友透過Email彼此聯繫的同時,其實應該同時去思考對方的感受,能否產生交集或相互能夠接受彼此的想法,一切都端視你面對網友或朋友的心態是否正確。

有一位網友,曾經在BBS站上貼過這樣的一篇徵友文章:

我是一個專科學歷的男生,1973年生,目前單身,從事資訊服務業,平常喜歡自己彈彈吉他唱歌自娛、看電影,也喜歡跟朋友聊天,希望可以透過網路找到許多同好,不管你是男生或女生,都希望你來信,也希望我們有機會成為很好的朋友。

像這樣的一封徵友文章,其實十分典型,而且對於自己想要尋找的朋友對象做了十分簡潔但清楚的描述,這是屬於這位網友所發出的人際溝通密碼符號,懂得這個符號意義的人,自然可以成為他的好朋友。在你我的身旁,這種情況是稀疏平常,也許我們並不會特別注意這種極為平常的社交禮節,但是在網路上,又多了一層科技的白紗,人際溝通的密碼能否正確的發送至對方,往往是透過網路結交朋友,能否獲致良好經驗的關鍵。

有的人上網結交網友,自始就存在著心態不夠成熟的想法,也因此對網友常常是幻想大於實際,當彼此見面後,被拉回現實世界,卻總覺得自己遭到欺騙,其實,網路因為少了那層社交隔閡,反而較容易看清楚人的面相與真實性格,但前提是,自己上網徵友的心態一定要正確,才不致產生過大的差距。

從家庭、親友,以及與自己志趣相投的朋友所建立的個人人際關係圈,或離自己較為疏遠,從職場或其他社交場合建立的社交人際關係也好,我們每天無時無刻在透過我們的人際溝通密碼,與他人建立起一張溝通網絡,因此,如何有效建立與他人間聯繫的溝通密碼,除了在真實生活裡十分重要,每日透過Email聯繫或透過網路溝通的網友,也同樣重要。

從網路中學習個人關係管理

透過網路社群,因為沒有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又因為無須直接面對面,少了那份隔閡,人們往往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建立起較具意義的個人關係,甚至比真實世界更坦白的交談。這種經驗相信許多接觸網路的朋友都頗能體會個中酸甜苦辣。

不過,同樣地,也因為太過於快速建立起彼此坦誠相見的空間,有的時候反而可能使得這種虛擬的人際關係,充滿虛偽、作假,令人難以捉摸。有一位讀者曾經寫了這樣一封信告訴我:

我會不會很善變跟虛偽?

我常覺得自己心裡頭很是矛盾,一方面覺得自己生活圈狹隘,所以希望從網路上找到一些朋友,跟他們總是可以天南地北地聊,沒有任何壓力,也不曉得是不是因為彼此看不見對方,少了那份尷尬,所以反而變得比較容易坦白,很多以前我不會在人前談論的話題,卻可以跟我的網友暢談無礙。

但是有的時候,我卻又覺得網友很不真實,即使我們已經見過面了,還是總覺得少了一份感覺,對彼此的信任,也似乎只能停留在網路空間裡,一旦面對面卻覺得生疏起來,不曉得是不是現代人的社交能力正在退化,我覺得自己至少算是退化的一份子。


人的社交能力在逐步退化,但是人們對於人際關係的需求其實仍然十分強烈,所以滿足這種需求的網路社群充斥於網路空間中,而且往往是最能聚集人潮的地方,像是網路聊天室、BBS,這種可以提供一個與人接觸、互動以及建立關係的空間,常常是許多網友聚集的熱門地點,透過這種網路社群的虛擬空間,常常可以建立起有別於真實生活圈所形成的人際關係。

這種網路社群裡的每一份子,大部分都來自十分不同的地點、成長背景,許多不同的教育程度,隨著網路的日益普及,加入者眾,網路社群也愈顯多樣化,可能創造出的人際視野,也較過去更為廣泛,提供了一個絕佳的人際關係學習環境。

在台灣有資訊工業教父之稱的前資政李國鼎先生,有鑑於現代社會中群體與個人關係的重要性,曾率先提出屬於群己規範的「第六倫」,其重點在喚起大眾對群、己間的關係的重視,其中,對個人關係的管理,尤其重要,特別是不管是社交關係也好,或從職場產生的從屬關係也好,發自個人對人際關係的認知,都會是影響個人關係與人際關係間溝通品質的重要因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