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刊載於網路通訊雜誌 2002/4 現象觀測站專欄

網路的基礎建設,關係著一項新科技是否成熟的最基本要件。歷經了幾個年頭的基礎建設期,以及陸續研發的新科技不斷投入,無線通訊與寬頻市場,也隨著存取設備的普及,以及科技教育的廣披,漸漸地成為人們生活中一項不可或缺的必備品,尤其是在資訊發達的現代,鮮少有人可以在緊張的生活裡,找出許多完整的時間片段來吸收資訊,所以隨身資訊工具,就成了大部分現代人補充資訊的來源了。

從有線到無線:消費者習慣的改變

從有線到無線,最大的不同不在於基礎建設的差異,而是使用者的習慣。當我們逐漸習慣於一種環境或工具,並且將之視為日常生活中的一環時,其實早已認定這樣的環境或工具,已成為自己的一種生活形態,與吃飯、喝水幾乎融為一體。所以當新科技或新的資訊工具問世時,總需要歷經經年累月的市場洗鍊,才得以為大眾所接受。

一個無線通訊市場是否成熟,其實仰賴多項條件的組合是否完備,從最基層的基礎建設,基地台的建置影響通話區域能否有效擴張;手機價格影響消費者使用的意願;螢幕大小關係使用者的閱讀習慣;內容建設是否足夠與多樣化,影響消費者的喜好;通信費用是否合宜與被普遍接受,則影響消費者的使用趨向;這些原因,都是關係著新型態的通訊市場是否足以張市場大傘的關鍵因素,缺一不可。

這裡頭有許多因素,並非是科技先進,甚或具備何種驚人功能的資訊工具得以超脫。歷史的經驗證明,很多時候,並非科技技術良窳的問題,而是整體市場環境尚未成形,則新的科技與應用的推出,也終究只能停留在「概念」階段,並無法真正被市場接受。

著名資料庫廠商Oracle的執行長Larry Ellison是個眾所皆知的「發明家」,經常想出許多點子令業界人士張目咋舌,卻也受過同樣的苦。1995年,網際網路尚在起步階段,第一次來訪的Larry Ellison,即帶著其發想的NC(Network Computer,網路電腦)的原型機來台灣尋找合作代工的廠商,然而這個概念終究難以竟了,在網路基礎建設尚未完備的前提下,想當然是落入難產的行列。但是並不代表這樣的構想不夠前衛,或者使用者不需要,幾年後,微軟與SEGA、任天堂等遊戲廠商推出的遊戲機裡,就全都把網路電腦的概念納含其中!

個人曾經在1998年,網路極盛時期,所有的有志之士大舉投入電子商務的行列時,大膽預言:「理想的電子商務時代尚未來臨,真正可以營利的電子商務環境,應在2004年之後,那一年,才可以真正稱做電子商務元年」。所以儘管隨後的幾年網路極其興盛,電子商務大行其道的時期,每每可以聽到電子商務網站鍛羽而歸,就連全球最大的網路商店Amazon.com,也直到2002年春天,才首度傳出獲利的消息。

這其間的原因十分耐人尋味,不過總括來講,就是俗話常說的「不是不報,只是時候未到」。所有的市場成形條件均尚未完備,市場卻早已被媒體大肆報導,頗有風雨欲來之勢,最後也只能落得雷聲大雨點小的下場。

觀諸台灣目前的無線通訊市場,受到業者競爭者眾,卻未能在手機成本與資費上,形成更具競爭優勢的環境下,這也使得行動電話門號超過一千兩百萬門之眾的台灣市場,遲遲未能有內容業者投入無線通訊的內容基礎建設,再者,由於電訊業者初期投入建設成本高,亟欲於短期內回收投資,也使得資費及內容平台一直掌握在業者手中,無法真正反應市場需求而作適當的調整。

DoCoMo的資訊隨身行服務

談到行動通訊服務,日本NTT子公司DoCoMo所掀起的i-Mode風潮最為人所樂道,而NTT DoCoMo本身也儼然已成了行動通訊服務的代名詞,原因無他,因為在全球,i-Mode非但是第一個,同時也是最成功的行動服務典範。

1999年,DoCoMog社長立川敬二找來當時擔任研發部長的榎啟一,創立了資訊隨身行服務i-Mode,一如其名DoCoMo(日文「走到哪也可以」之意),成功地擄獲許多都會族及年輕族群的行動資訊需求。

i-Mode的成功來自於幾個面向:

* 從使用者行為端:
1. 都會族的時間均屬於片段式且簡短(fragmented),適合簡短的資訊服務。
2. 都會族每天都花費許多時間通勤,然而通勤時間裡,卻難以與網路連線,無法處理緊急事務(如收發Email)或打發時間。
3. 行動電話資費便宜,手機價格低廉,年輕族群慣於使用行動電話與朋友聯繫。
4. 採取以資料量計價的模式,使用多少就僅需付費取得有價資訊的部分。(如表一)

* 從市場與供應鏈端:
1. 採取以價制量模式,所提供的資訊服務,月費平均為100到300日圓(折合台幣約 90元),極其合理。
2. 與供應鏈端內容供應商間,建立緊密的共生關係,數據服務部分,僅對業者收取9%的帳務處理費用(由DoCoMo統籌自消費者電話帳單中扣款,再匯入業者的帳戶),內容供應商則得以保有91%的利潤。
3. 迅速且大量提供多樣化的資訊服務內容。

觀諸DoCoMo上述成功的要素,其所提供的內容服務(如表二),主要仍以資訊服務(如城市資訊、交通資訊、生活休閒資訊、新聞天氣資訊)、加值應用服務(如遊戲、算命、手機鈴聲圖片、電子信箱)以及行動商務服務(如行動銀行、行動購物)為三大範疇。

從DoCoMo的成功案例看來,雖然其所提供的資訊服務及成功模式未必能完全異地移植至其他國家,不過可以窺見其所創造出的使用者需求,已漸漸成為行動通訊服務的標準,而隨著手機的連線速度與功能的提升,所可能衍生的服務及應用也將會越來越多樣化,諸如EMS(Enhanced Message System)、MMS(Multimedia Message System)、WAP 2.0(xHTML)等皆可證諸科技的演進所帶來的未來應用與服務方向,除了朝多媒體化發展以外,互動、個人化也將是未來極為重要的發展趨勢,傳統的單向式資訊傳遞將難以滿足消費者的未來行動資訊服務需求。

許多人將國內WAP市場的成敗歸咎於連線速率過慢(GSM,9.6k),但事實上,DoCoMo的i-Mode雖然使用不同於GSM的PDC通訊系統,但其速率卻同樣是9.6k,仍然創造了驚人的成績。如果追溯至早期的電腦數據通訊,使用2.4k的數據機,便足以因應商務上的應用需求(如證券業者的資料傳輸),可見速率未必是影響市場成形與否的關鍵因素。

主要原因仍在於內容與費用。內容與費用直接影響消費者的消費意願,無法提供多樣化的內容,或繼續採取連線時間制的呆板收費模式,市場將難以有大幅的成長,而諸多具備WAP上網的手機,也將只能停留在「概念性功能」的階段。

寬頻市場的大躍進

當數據機的速率從9.6k跳躍至56k時,其所使用的傳統調變解調技術,加上其用來傳輸的電話線品質,已經為傳統的數據機傳輸速率劃上終點,經常使用數據機上網的朋友,一定會發現56k數據機的實際連線速率,往往受限於當時電話線路的品質,而無法達到全速。

於是一種數位用戶迴路的技術便應用而生,ADSL(Asymmetric Digital Subscriber Line)最早是由Bellcore於1989年提出,原是電話公司為了提供隨選視訊系統 (VOD ) 型態的多媒體應用而發展的技術,但是隨著網際網路興起,ADSL則朝向網路接取服務發展,這項技術係利用目前家庭用戶中的銅質電話線中30K- 1MHz的高頻帶傳送數據資料,與電話語音所佔的0-4KHz低頻帶分離,下行最高可達900M,上行則可達640Kbps。

在此之前,業界透過傳統的有線電視纜線,亦提供纜線數據機(Cable Modem)接取網路服務的方式,坐擁寬頻市場一方,然而,由於其接線不易,使用步驟繁雜,用戶接取Cable寬頻服務常常耗費許多時間等待安裝。ADSL則挾其使用既有電話線路的優勢,迅速進入家庭市場,根據行政院主計處2002年三月份的統計,國內ADSL寬頻上網用戶已達115萬戶,平均年成長幅度為12倍。

這股山雨欲來之勢使得ADSL坐擁國內寬頻上網技術的龍頭,再加上原先的Cable寬頻、網咖消費者、學校宿網使用者、上班族專線寬頻使用者,根據國際性市場調查公司AC Nelson的統計,寬頻使用者已高達五百萬人以上(如表三)。

過去的多項統計裡,上網速率向來是使用者認定上網阻礙排名前幾名的對象,不過ADSL的誕生似乎已經解決這項疑難,當使用者進入網路環境的障礙不再,網路的內容建設與應用則扮演市場極為重要的推進器。

在技術進程部分,目前速度最快的xDSL技術中,VDSL(Very High Data Rate DSL)屬於未來型基礎建設工程,原因在於其所使用是光纖數位電路,與傳統電話迴路不同,必須全面更新所有的線路,才能享受其所帶來的速度。目前受限於佈線工程的繁雜,日本當地也僅進行小規模(離電信區局150公尺)的用戶測試,尚屬實驗室階段,個人預估如欲全面取代舊有電話線路,成為寬頻主流技術,可能在2010年以後。所以短期內(2004年),國內寬頻速率仍以ADSL為主流,以目前對市場開放的步調觀察,應該以3M為一界限,足以應付以網路內容為主的各項多媒體應用及隨選視訊需求。

在內容應用服務部分,以一般消費者及家庭為導向的消費性市場(consumer market)仍將以娛樂、學習、影片及隨選服務為主,但以企業為導向的加值應用專業服務市場(professional market)則可能朝向整合網路、電話、視訊等多媒體的應用,以及企業應用服務(application service)為主體。

其中,又以固網業者(fixed network)為最大宗應用服務供應商。固網業者受限於國內已飽和的市話市場短期內難以有效成長,面對的客戶將以聚落型態為主的社區、公司行號為主,以提供加值性的解決方案服務為主。

未來之王:學習、娛樂、個人化服務

在網際網路時代,曾有人稱道「內容為王」(Content is the King.)。隨著存取媒體的異質化,內容的呈現型態與應用,也逐漸朝多元化發展,未來的無線通訊服務與寬頻網路市場,內容仍將為王,不過呈現的型態,個人認為將以下列項目為主流:

* 線上學習(e-Learning)

由於數位化內容呈現多元化發展,未來內容產物結合教學,透過線上學習平台的媒介,提供一般消費者及企業教育訓練,將成為一股潮流。目前已經成形的線上學習包括語言學習、知識庫乃至自我學習進修課程中所應用的文獻、影片、簡報等。線上學習市場儼然已經成熟,而使用者付費的意願亦高,可望成為未來寬頻市場的商機市場。

* 娛樂(Entertainment)

傳統以網咖為主的娛樂戰場,將轉移至家庭,除了既有的網路遊戲娛樂外,結合影音服務及其衍生的相關商務行為,將佔有寬頻市場極大的獲利空間,此外,透過網路連線環境或無線通訊環境所連結的人脈網絡關係,則構築了網路互動的空間,未來透過網路互動產生的娛樂服務,也將佔有市場一席之地。

* 個人化服務(Personalization service)

無論是手機或是寬頻上網,除了以家庭為主的活動型態以外,均以「個人」為主要受眾,因此強調個人化服務的未來內容應用發展,包括如隨選服務(On-demand service)、資訊媒介(如求職求才、交友)服務等加值應用,將躍居未來內容應用的一大主軸。

此外,因受限於手機的個人隨身特性,逐漸成形的行動商務服務在無法建立具體經濟規模前提及使用者購物習慣難以轉移下,短期內應無成長空間。不過逐漸受到重視的行銷導向的在地性服務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LBI(Location Based Intelligence)預期將結合傳統資訊服務(購物、天氣等),提供手機用戶更個人化的服務。

■參考文獻
* 揭開NTT DoCoMo行動商務iMode之成功傳奇面紗,FIND研究員 陳世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