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刊載於網路通訊雜誌 2004/1 現象觀測站專欄

對許多人來說,使用現金以外的貨幣是一種風險,但隨著網際網路的日漸風行以及塑膠貨幣的盛行,這種非實體的金錢交易行為,已漸漸成了資訊時代的一種商務行為的象徵了。從信用卡、現金卡、乃至各種儲值點數、禮券,都是塑膠貨幣的各種面貌,在網際網路上,這種非實體貨幣的盛行,更關係著新的電子商務時代的蓬勃與否。

人類使用貨幣的歷史

遠古的人類社會基本上是一種與貨幣扯不上關係的年代,人與人間完全沒有任何的交易行為存在,也因此貨幣這兩個字一直到了近幾千年來,隨著人類社會的演進伴隨而生。

早期的人類社會以聚落的型態存在,每一個聚落幾乎都可以自給自足,所以根本沒有交易的必要。但隨著人類社會的演進,人的慾望與各種不同的生活或娛樂需求開始滋生,交易市集產生了,人們所生產的各種貨物開始有了流通。那個時候,人們慣於將自己多餘的食物、商品透過市集與其他的聚落或不同的家庭間交換,開始了「以物易物」的時代。

有了「以物易物」的開端,人與人間的交易也越來越熱絡,各種不同的交易方式與交易行為也越來越多元,衍生而來的交易糾紛也自然而然產生了,最大的爭議點在於對於貨物的價值的議定沒有一定的標準,所以開始有人以黃金或寶石作為中介的交易代幣。例如,一斤的白米,約等於XX錢的黃金。中國早期的貨幣即是以金、銀的重量作為衡量單位。

有了中介的交易代幣的出現,開始了人類社會對於各種貨物、商品、食品的價值議定的制度。於是各種替代的標的物出現了,銅幣成了第一種問世的貨幣,隨後由於交易量的擴大,銅幣重量過重的緣故,才有了紙幣的誕生。從這些貨幣的演進過程中,我們看到了人類的交易量、交易性質,隨著時代的演進而有了重大的改變。

到了十九、二十世紀,各種不同的貨幣間開始的流通轉換趨於靈活,各種交易的替代貨幣也應運而生,支票、匯票等各種新型態的替代貨幣於是誕生了。網際網路誕生之時,信用卡之類的塑膠貨幣正好在起步之時,於是信用卡變成了網際網路上最為普遍的一種交易貨幣,但受限於安全因素,信用卡一直未能成為網際網路上電子商務的唯一交易貨幣。各種不同的儲值點數、虛擬貨幣所採行的「預付制度」(pre-paid)便在這種安全顧慮的前提下開始風行了。

下表大概可以看出人類貨幣演進的歷史與其中商務活動間的奧妙關連之處。


塑膠貨幣的種類

談起塑膠貨幣(plastic money),其實是因應人類的商業行為的逐漸多元,以及交易模式的逐漸複雜後所衍生的一種交易代幣。從銅幣到紙幣誕生的過程中,我們很清楚地看到,人們的交易行為由於開始步入大數額的金流,轉而從貨幣的重量上下手,開始以輕貨幣,亦即紙幣來取代。而隨著紙幣的盛行,有了方便的交易貨幣,各種商務活動也日趨頻繁與複雜。支票、匯票的誕生便是取代大量紙幣交易的一種模式,支票的背後以虛擬的信用制度作為保證支付的憑證,匯票則開始以替代貨幣的方式問世。

從貨幣型態上來看,第一種塑膠貨幣應該算是各種以提領現金為主要用途的金融卡。金融卡問世的原因僅在於方便存款人透過各種不同的ATM提款機提領自己預先儲存的存款,以方便隨時隨地支領現金,亦即,實際交易時仍以現金作為主要的貨幣,金融卡充其量只是便利提領現金,替代存款簿提款的一種工具而已。

從實際的交易行為看來,真正的第一種塑膠貨幣,大概非信用卡莫屬了。信用卡結合了支票的信用制度,由銀行依據每個人的財務狀況及信用記錄,核發一定的信用額度,消費者則可以持有信用卡,到任何接受信用卡支付交易的商店或場所,便可以在信用額度內,藉由銀行透過信用制度給予的背書「先享受後付款」,商店再在一定的時間內統一向銀行請款,消費者則可以享受延後付款的時間差,以減少利息的支出。

儲值卡的誕生,則係因應信用卡交易所產生的安全顧慮而問世。儲值卡可說是一種塑膠現金,他的價值等同於現金,只是貨幣型態是以「卡」來呈現,所以我們也可以說儲值卡其實就是現金的一種替代貨幣。這種替代貨幣的特性在於「預付」的制度,其理財彈性較低,消費者必須事先使用等值的現金「轉換」為儲值卡上一定的點數或金額,然後再由消費者持卡到可以接受儲值卡刷卡的商店或地點消費。唯一的缺點便是大部分儲值卡不具密碼的功能,所以大多沒有具名的設計,一旦遺失了,便無法「報失」,所有的損失必須由消費者自行負擔,雖然如此,但也因此儲值卡的儲值金額通常都不會太高,反而成了「小額付款」機制中一種不錯的選擇。

無論是網咖、線上遊戲,甚或支付電信費用,現在都有不少以儲值卡的方式問世。無論這些儲值卡是直接以IC智慧卡的型態存在,或是透過業者設計的密碼、代碼的方式設計的點數卡,其最主要的目的仍在於支付各種費用。使用儲值卡的缺點除了遺失的風險以外,業者大多會提供一定比例的優待,以補償消費者預先支付現金的利息損失。

除了信用卡、儲值卡這種比較大眾化共通的塑膠貨幣以外,其實還有各種商店、公司發行的會員卡,因應會員購買他們所提供的商品而給予一定的回饋,在日本,由於商店的競爭激烈,這種「點數卡」(Point Card)十分盛行,目前台灣也有不少商店、量販店採取會員集點的制度,會員可以在每次消費時,依據消費的金額多寡累積不同數額的點數,下次消費時便可以使用點數來折抵消費金額。

目前像是信用卡公司的紅利積點其實就是一種「點數卡」的設計,另外一種點數卡的變化應用在點數的所有人設計上較為彈性,像是各航空公司用來累積哩程的會員制度,其哩程數(點數)是可以轉讓的,這種比較靈活的設計,也使得這些哩程數成了拍賣網站上的熱門商品!

下表是筆者整理有關上述提及的各種塑膠貨幣間的比較。


無論是哪一種塑膠貨幣,其最主要的目的仍在於便利人們進行各種交易,塑膠貨幣是否會取代真正的貨幣呢?人們界定「價值」的規則早已經制訂了,無論貨幣的型態為何,最終影響一項塑膠貨幣風行與否的關鍵因素,仍需視人們使用的便利性與信賴而定。

新貨幣興起的年代

各種「卡」應該是現代人身邊做常見的交易工具。這些「卡」無論其用途為何,無非就是希望取代現金的攜帶,而這些眾多的卡片所泛起人們對於貨幣的價值認定,已儼然成為現金社會的一種新的貨幣工具。

除了前述提及的塑膠貨幣外,目前各種以支付交通費用為主的IC智慧卡,極有可能發展成未來的「電子錢」型態。此類的IC智慧卡採用的仍是「預付制度」,像是台北智慧卡票證公司發行的悠遊卡即是目前通用於大台北地區捷運、公車、停車場間的一種儲值卡,未來更可望在法令鬆綁後,成為一種通用於各種消費中的「電子錢」。

微軟前總裁Bill Gates曾在其所著的「The Road Ahead」一書書中所附的VCD影片大膽揭示其對外來世界的想像,其中即為吸引人的就是一種類似電子錢包概念的Digital Wallet(數位錢包), 影片中,消費者即使在紐約街頭購買美國人嗜食的熱狗漢堡,也可以透過這種數位錢包來立即支付,而其支付的方式即使採用非接觸式(contactless),亦即類似悠遊卡的IC智慧卡型態,消費者所持有的卡不需實際碰觸感應的機器,即可支付消費的費用。

鄰近的日本東京幾年前也出現類似悠遊卡的儲值卡片,這種卡片主要是由JR公司(Japan Railroad,日本鐵路公司,由國營改制民營,目前日本最大的鐵路公司)多年前所發行的一種IC智慧卡「iO Card」,其使用方式與悠遊卡相仿,JR公司另外還發行了一種「定期券」,這是提供上班族購買的一種月票,其型態也類似IC卡,上面標明了通用的區間及發行、有效日期。隨後為了整合這兩種票券,JR公司發行一種「Suica Card」,已可愛的企鵝作為其象徵標誌,整合了「iO Card」及「定期券」兩種卡片,作為搭乘JR公司電車的主要支付工具之一。

而日本民間銀行正推行一種結合信用卡與現金卡的交易機制,於是便與JR公司合作推出一種結合了信用卡、現金卡以及Suica卡的「view Card」,這種號稱為「方便小額付費的電子錢」,十分受到東京通勤族的喜愛,不但可以拿來當作支付JR電車費用的工具,目前在JR電車車站內各種販賣機、店面都可以用來做為支付的工具,並且正逐步推廣至車站附近的商家,以方便通勤族「一卡走透透」!

這種以廣泛用途為號召的新型態貨幣風潮正在蔓延中,會不會未來市場上的主流尚不得而知,不過,至少「電子錢包」的概念,已經逐漸被實現中。

虛擬貨幣與實體的連結

消費者通常僅關心便利與否的議題,而鮮少注意到虛擬貨幣與實體的連結問題。其實,其間有不少巧妙之處,特別是允許轉讓的各種虛擬貨幣,如何被轉換成實體的貨幣,更是筆者極為感興趣的話題,因為這些轉換的方法,說起來可說是一種新的電子商務行為。

相信慣於使用各種卡片的您,一定對於卡片的功能不會感到陌生,其中信用卡的紅利積點無法轉讓,又有使用期限的限制,因此紅利積點通常只能拿來購買商品折抵,而無法真正轉換成現金做其他用途,雖然有部分信用卡公司提供將紅利積點轉換成現金回饋給消費者,但大部分信用卡的紅利積點制度仍然無法轉換。

但是在拍賣網站上常常看見的一種虛擬貨幣與實體的連結,就是各種票卷、以及航空累積哩程的標售,其中較為典型的要屬於航空公司的累計哩程。由於這種哩程提供轉讓的功能,又可以兌換免費的機票,消費者便容易以機票的價值來轉換哩程真正的價值。

以各航空公司的哩程轉換規定為例,累積35,000哩便可以兌換一張亞洲地區的經濟艙來回機票,我們以台北、東京的來回機票(年票)的價值來換算,平均35,000哩的價值則為8,000 – 12,000 間不等(視其期限及限制而異)。不少網友就將自己搭乘飛機時累積的哩程上網拍賣,藉此「轉換」為實際的現金使用。這種虛擬貨幣與實體世界的連結極為有趣,因為網友想要將其轉換為現金,反而使得這種虛擬貨幣又成了一種商品,在拍賣場裡販售。

另外一種情況則是筆者在日本當地觀察所得。日本當地有不少以販售各種票卷為業的小型商店,在這種商店裡,你常常可以用不可思議的價格購買到你原先想要的各種商品卷、車票,這種票卷據悉來自兩種來源,一是原先購買了票卷,但臨時取消計畫的人,為了怕浪費票卷,只好低價折讓給這種商店,商店再加上些許的利潤販售給其他人。

另外一種則是所謂的「株主」制度,「株主」指的是公司的擁有者,亦即老闆。日本的各種票卷常有長期使用的常客,於是各個公司便推出了「株主優待卷」回饋給這些常客,例如,購買滿50,000日幣車票的乘客,可以得到xx張株主優待卷的車票(有點像是搭乘飛機累積哩程,換得免費機票一般),其效用與正常的車票一樣,但是有所謂的使用期限。取得這些回饋的乘客,等於是憑空得到這種票卷,於是便將這樣的票卷以低價賣給此類的商店,再轉手賣給需要的人。這種方式也算是一種虛擬貨幣(票卷也算是一種有價票卷)轉換為實體價值的例子。


新的電子商務時代已經於焉展開,像是PayPal.com之類的金流中介網站的誕生,則是另一種型態的商務,無論如何,追求更便利的交易方式與支付方法,永遠是促使電子商務往前進步的動力,但何種貨幣會成為市場主流其實不那麼重要,反正不同的貨幣間總有其轉換及對應價值的方式,重要的是交易完成了,金流的過程也完成了,買賣雙方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過程也完成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