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刊載於網路通訊雜誌 2003/5 現象觀測站專欄

美伊戰爭如火如荼地展開中,新型態的戰爭模式,也不斷地在演進,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戰爭的思維也越來越有科技化的傾向,傳統的武器及人員傷亡,不再是斷定戰爭勝負的關鍵,更不見得是孫子兵法裡「不戰而屈人之兵」就是勝利。戰爭的型態在進入數位的世界裡,將可能是一場循環不斷的恩怨情愁,駭客們永遠將新的挑戰視為一個新的里程碑!

現代化的科技戰爭型態

1991年,波斯灣戰爭開打,美軍投入大量的人力資源,開啟了現代化科技戰爭的先端。不過,在波斯灣戰爭之時,戰爭講求的是透過高科技所形塑的防護,從航空母艦、戰鬥機乃至鋼盔,都是科技密集下的產物,針對戰場上的需要所設計。在波斯灣戰爭時,講求的是武器的威力所造成的震懾效果,以求「不戰而屈人之兵」。儘管如此,在這場戰役中死傷的美軍人數直接關係著外界對此戰役的成敗論定。

隨後的科索沃戰爭乃至打擊阿富汗塔利班政權的反恐作戰中,美軍在整個戰爭中僅傷亡數十人和損失數架直昇機,其中絕大多數直昇機是因技術故障而墜毀,並非被擊落,基本上已初步實現了美軍零傷亡的戰爭目標。零傷亡目標的達成,主要仰賴大量的科技於各式武器上的投入。反觀俄羅斯在車臣戰爭的傷亡,自俄軍開始第二次車臣作戰以來,雖然已經重創了車臣非法武裝的力量,使其無力組織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但俄軍自身也付出了極大的代價。據非官方統計,從1999年8月至2002年5月,俄羅斯軍隊在車臣死亡的人數將近2500人,負傷多達6000人,還有幾十人下落不明。俄羅斯特種部隊還有230多名官兵陣亡,大約900名官兵受傷。

從波斯灣戰爭、科索沃戰爭到阿富汗戰爭,已經一次比一次清楚地表明,高技術武器裝備在現代戰爭中具有巨大的效能。在對阿富汗的軍事打擊行動中,美英共動用5個航母戰鬥群和數百架先進作戰飛機、數十顆先進衛星,使用了包括「戰斧」、GBU-89集束炸彈和聯合直接攻擊彈葯(JDAM)等先進武器裝備。其中,遠程精確導引武器、戰略轟炸機、無人偵察機和航空母艦是美軍實施反恐戰爭的主要兵力兵器。由於精確導引武器可實施遠程精確打擊,減少不必要的人員傷亡,同時容易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與支持,美軍在近年幾場戰役中的使用率一直在提高。如在波斯灣戰爭時不到10%,科索沃戰爭時約為40%,而阿富汗戰爭則高達70%左右。美軍在對阿富汗反恐戰爭中大量地使用GPS導引和雷射導引炸彈,如由GPS導引的JDAM炸彈就是在反恐行動中使用最多的一種精確導引武器。

又如美軍在對阿富汗反恐戰爭中首次使用,且在此次美伊戰爭擔任部分偵察任務的「Global Strike」無人偵察機,便足以引導美軍發射導彈全部準確命中目標。除大量使用高科技武器裝備外,美軍近年來還與商業市場結合,透過與商業公司如波音公司、杜邦公司等,根據戰場需求研製新型高科技武器與防護器具,俾使提高戰爭的「勝率」以及降低人員與裝備的損傷。

再者,美軍近年來致力於各種指、管、通、情系統的整合平台建立,將各種不同的武器系統及通信系統,透過統一的平台整合,並建立起3D立體化的通訊空間,透過船艦、戰鬥機、轟炸機、衛星導引、地面部隊等多方的指揮與情報整合,將戰場上各種訊息彙整到指揮中心,並透過作戰平台快速決策,決定下一行動方案,成了所謂第六代戰爭「資訊戰」的核心價值。

現代化的資訊化戰爭講究的是各種資訊及指揮系統的整合,以求人員與武器的最大利用價值,同時透過各種輔助地面部隊的偵察工具,以減少誤擊及非準確性攻擊的機率。從此次美伊戰爭看來,人員與設備的傷亡損失及後勤補給線的安全維護,仍然是戰場指揮官的後顧之憂,所謂的第六代戰爭在不同的盟軍間尚有發展空間,全然藉助高科技於戰場上的發揮,可能還止於偵搜與攻擊,若真要論戰爭勝負,恐怕還有很長一段的路要走。

資訊化戰爭的內涵

中共前國家主席江澤民在參加十屆中共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解放軍代表團全體會議時曾發表一段重要講話指出:

當今世界,以資訊技術為核心的高新技術的發展,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國際經濟、政治關係,同時也有力地促進了世界新軍事變革的發展。資訊化是當代科技革命、社會變革最重要的推動因素,也是新軍事變革的本質和核心。現代戰爭形態正由機械化戰爭向資訊化戰爭轉變。我們要積極推進中國特色的軍事變革,使我軍適應當代科學技術和新軍事變革加速發展的形勢,加快推進軍隊的各項改革和建設,實現我軍由機械化半機械化向資訊化的轉變,全面提高我軍的實戰能力。

近年來中共一直致力於厚植未來超限戰 (弱者對強者於戰鬥時採行的極端戰術)及信息戰(即資訊戰,透過停擺對方的資訊通信為戰爭目的)的實力,首先,在2001年五月間,因軍機相撞、對台軍售等事件造成的對立,使中共與美國間的外交擦撞事件,演變成更大規模的電腦駭客大戰,相互入侵對方的政府機構乃至知名的商業公司的網站,修改了對方網站的網頁,雙方的駭客你來我往,在這場中美駭客大戰中,中共的地下駭客組織「紅客」成了眾所皆知的英雄,不過,事後紅客組織的領導成員在2002年在回憶此段資訊戰結束後所發表的感想:

還記得去年的中美駭客大戰嗎?有很多人要求我發表對這次事件的結果及影響的想法,但一直也沒公開說。我認為:

這次的中美駭客大戰我們贏了,我們攻破的站臺比美國多;但我們又輸了,明顯可以看出我們大部分朋友的技術還只停留在剛入門的階段。

對白宮的攻擊,其實也並不是什麼「紅客ping白宮」這麼齷齪的事情,當時組織了200多台tfn2k,和200多台Stacheldraht,進行DDoS攻擊的結果。這次事件的影響,個人認為是有利有弊。

利 — 它為中國的網路現狀敲響一次警鐘,使用者的安全意識明顯提高。
弊 — 催長了一些無知的小孩也想成為所謂的「黑客」,對國內的網路進行破壞,反而冠於紅客或者紅客聯盟的名號,在破壞了網路秩序的同時,也大大破壞了紅客聯盟的聲譽。


戰爭對於駭客而言,並不具任何意義,充其量只是另一次入侵的行為,但是其中夾雜了政治意涵,則進一步強化的資訊戰被激化的結果所帶來的可怕後果,根據中共官方資料,中共將所謂的資訊戰稱為「點穴戰」—有點類似中國古代的點穴效果,透過極小的傷害或完全不損害對方的方式,只要在極為重要的點上攻擊,即可造成對方的戰力癱瘓,中共將所謂的資訊定義如下:



我們可以就上述定義,來反觀此次美伊戰爭美軍所使用的戰術,則更為上一層樓,除了透過導引武器精準命中目標外,更有媒體報導,美軍已研發出所謂的「電磁炸彈」,這種炸彈不若傳統炸彈,不會對人體或動物產生任何的實體傷害,但是可以在空中瞬間產生極大的電磁波,使得方圓三公里內的電器、電腦、通信設備全部癱瘓停擺,等於是瞬間癱瘓了敵軍的指揮、管制與通信、情報系統。

國力與戰爭的關係

戰爭形態是人類社會經濟形態的產物,因此,從過去沙場肉搏到後來機械武裝,乃至現代的資訊戰爭,戰爭的型態一直在演變,間接地也預告世人,人類的經濟型態也一直在演變,所以,所謂戰爭勝敗與否的定義也隨之演變,在過去的戰爭中,一國的國力的定義在於武器是否精良、強大,一旦軍力被外力所消減,難以維持原來的實力,維護國家機器的安全,便被視為戰敗。

對當今已步入二十一世紀的現代化國家,這種戰爭勝敗的定義則不然,現代化國家不再以武力強大與否作為國力的唯一依據,取而代之的則是社會發展的成熟度、經濟活動的活躍程度、人民對於國家社會的向心力等,綜言之,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等能力便代表一國的國力,以此次美伊戰爭來看,筆者將兩者的國力比較如下:



兩者相較之下,美伊兩國國力相比猶如石頭與雞蛋,不可相提並論,伊拉克在波斯灣戰爭前的國力、武力被視為中東強國,同時也被視為中東和平的一大威脅,不過在1991年波斯灣戰後,受制於聯合國對其經濟活動、軍事力量的控制與限制,國力已大不如前。

從上述的國力比較來看,經濟活動為一國之生存命脈,伊拉克於1991年波斯灣戰後,經濟命脈及軍事活動受到程度不小的管制,國力因而大減,連外交上的影響力也因為受到聯合國管制的原因,而大不如前。可見經濟、軍事、外交之於一國國力的影響之大。

不過隨著人類進入資訊時代,由於資訊科技被大量運用在人類的社會與經濟活動中,資訊國力代表著一國利用資訊科技的能力,資訊科技代表著效率的提升,進而影響一國的生產力,所以資訊被視為另外一種國力的象徵。此次美伊戰爭即以上述幾個國力象徵作為摧毀的目標:摧毀軍事力量及資訊情報系統,阻斷或控制限制伊拉克對外的經濟活動力,並透過外交管道對各國施壓,阻斷其外交援助力量,再者則於戰爭期間大量提高遂行非戰爭軍事行動的能力,採取心理戰的策略,使其不戰而屈人之兵,減少人員的傷亡。

資訊時代的戰略指導

軍事力量是遏制和進行戰爭的暴力工具,現代戰爭形態的發展對軍事力量建設的戰略指導提出了新的方向。波斯灣戰爭的爆發,驚醒了機械化戰爭專家的舊夢,有人認為它是「工業時代的最後一場戰爭」,也有人認為它是「資訊時代的第一場戰爭」。無論這種爭論的結果如何,波斯灣戰爭都是機械化戰爭和資訊化戰爭的「分水嶺」。

資訊時代的戰爭則要求軍隊必須同時具備遏阻戰爭、打贏戰爭、遂行多種軍事任務等綜合能力。綜觀資訊時代的戰略,筆者認為以下幾點應可作為資訊時代的戰略指導方針:

一、保持威懾能力
強大的武力在過去用來遂行戰爭目的,是戰場上的工具,資訊時代的武力在於透過高科技的投入,加強準確性攻擊,乃至透過強大武力的展現,及準備使用武力的決心,來提升戰爭的層次至「不戰而屈人之兵」,以防止透過武力方式解決問題為最上策。中共對台灣的武力威脅即有此味道,當台灣的心防崩潰時,中共便可能不費吹灰之力瓦解台灣的防衛力量。

二、提升勝戰能力
因應各種戰爭型態、氣候、戰場,所需要機動調整的人員、裝備、戰術、後勤補給等機動力。

三、提高遂行非戰爭軍事行動能力
非軍事戰爭能力可以降低我方的人員耗損,但在如對敵方經濟、心理層面的破壞所造成的影響,則遠比軍事行動所造成的影響要來得大,如何在不耗損一兵一卒的前提下,阻斷敵方的經濟命脈,並突破其心防,以期在軍事行動前有所斬獲,除了提振士氣外,更可以減少各界反戰的壓力。

四、提升軍隊素質與變化彈性
未來的戰爭型態很可能是完全在虛擬空間,甚或不踏上敵方土地,即可遂行戰爭目的,所以不同軍種間的指管通情系統整合及軍令一元化,將有助於戰場上有效的戰力發揮。

至於,純粹的資訊化戰爭,對戰爭的影響,到目前為止仍稱不上是軍事化戰爭前的前哨戰,最主要的因素在於各國的資訊建設不一,對資訊的依賴性不同,相較於較落後的國家,入侵網站、資訊網路,對他們的影響並不若想像中的大,所以難以與以傳統實體戰爭的影響相較。筆者一位從事資訊安全的朋友就明確地指出:

台灣的邦交國都是資訊建設較落後的國家,我平常練功(hacking)時,就選擇這些國家的網路系統作為對象,因為這些國家的網站通常是好不容易才擠出預算的成果,根本沒有多餘的預算建設資訊安全的設備,不過你們在練功的時候也得留點餘地,因為把這些邦交國的網站搞掛了,他們可能從此就掛了,因為他們也沒有多於預算再重新架設起來。

一國的資訊建設影響了其國防、經濟、社會文化對資訊科技的倚賴程度,當然更成為是否直接影響戰爭成果的重要觀察。不過,可以確定的一點是,在未來的世界裡,高科技不斷地被運用在武器裝備上,被運用在傳播媒體與經濟活動裡,資訊戰的影響力將逐漸超越過去我們所可以想像,也許未來的戰爭只是鍵盤上一個按鈕,很可能就結束戰爭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