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原文刊載於網路通訊雜誌 2003/9 現象觀測站專欄

科技史上有許多驚奇,在網路時代,Yahoo、Amazon成就了.com時代的代表,令人驚歎,ICQ、Netscape的異軍突起,則引領了許多年輕一輩翹楚踏入.com的世界,而當Amercan Online(美國線上)正式併購Netscape,Marc Anderson離開Netscape團隊後,這些曾經引領網路發展的先進們逐漸退卻,過去的成就也逐漸演變成網路行銷史上一個個的驚嘆號!

永遠的驚嘆號:Netscape!

驚嘆號,原本是一段句子中用來表達驚嘆語氣的表示方式,但在科技行銷史上,儘管有著許多驚嘆號,讓眾人為之眼睛一亮,如今只能是曾經發光照亮他人,卻早已黯淡的一顆顆微不足道的小星。

在科技行銷史上有許多驚嘆號,這些曾經被視為市場領導者(行銷導向),或是科技先行者(技術導向)的驚嘆號,引領著整個科技產業向前邁進,其中,早在二十年前即已制訂的TCP/IP通訊標準,一躍而成網際網路的基礎通訊標準,更是奠定了往後網路通訊上的標準。

1993年是人類歷史上關鍵的一年,在這一年裡,Tim Berners Lee 提出了WWW的概念,過去長久以來僅是不同電腦間溝通的TCP/IP網路介面,一躍而成全球數千萬部電腦間溝通的共同協定(protocol),網際網路則趁勢而起,Tim Berners Lee所提出的網路文件共享的概念,受到了許多原本封閉在個人電腦的工程師的支持,一張張的網在各地連結起來,成就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虛擬網路。

而WWW的概念由於缺乏友善的介面,早期仍是像Lynx此類以文字為主的資訊交換瀏覽器,很快地在網路基礎建設的商機湧現之時,許多網路基礎建設商的投入,將網路的基礎建設提升至足以負載多媒體文件(rich media)格式的網路資源,而全球第一個以友善的介面呈現,足以搭載多媒體文件瀏覽功能的瀏覽器Mosaic也在美國伊立諾大學Urbana-Champaign分校孕育而出,以Marc Anderson為首的一群學生開始積極投入這個原本只是業餘興趣的研發計畫,頓時間,Mosaic成了引領風騷的網路瀏覽器代名詞。

許多軟體大廠,如Sun、Microsoft、IBM也紛紛提供援助,在Sun Microsystems的資助下,Mosaic的原始開發團對正式成立了Netscape公司,並於1994年4月正式推出以Mosaic為基礎的第一個瀏覽器Netscape Navigator 1.0版,此時的 Microsoft尚停留在將原本醜陋的圖形介面作業系統Windows 3.1提升為新推出的Windows 95的市場大戰,無暇顧及網際網路的發展與市場變化,於是,Netscape取代Mosaic,幾乎成了瀏覽器的代名詞。

Netscape推出Navigator瀏覽氣候,起初採取商業化與非商業化的策略,將商業化應用與非商業化應用的市場區隔開來,免費將瀏覽器提供給非商業化應用的個人使用者,轉而向商業化應用使用者收取約美金30元的授權費用,在網際網路起步初期,這種市場策略在Netscape一家獨大的局勢下,曾經將Netscape Navigator瀏覽器的市場佔有率一舉推上90%的寶座。

然而,在Microsoft新推出的新一代Windows 95作業系統奠定市場基礎後,開始意識到網際網路的發展與市場的變化,轉而向原先Mosaic的開發團隊購買Mosaic的原始碼,取得了網路瀏覽器的相關技術,並於1995年11月推出Internet Explorer 2.0 版本,並且免費隨作業系統附贈,但此時的Internet Explorer功能未及Netscape來得豐富,因此並未在市場上造成轟動,但微軟的「免費」策略,對應Netscape的使用者付費策略,在網際網路免費風潮興起之時,成了Netscape敗軍的最大主因。

再者,1997年10月,微軟將其Internet Explorer瀏覽器與Windows作業系統進行捆綁出售,同時推出新版本的 Internet Explorer,不但解決了散佈的問題,讓一般使用者更容易取得新版本,同時新版的 Internet Explorer也令市場使用者耳目一新,加上其後新推出的Windows 98 算是新一代Windows系統的大改版,在網際網路上的功能大幅提昇,都是造就了Internet Explorer成長環境的主因,Netscape的市場佔有率在此時受到了極大的挑戰,迅速跌落至60%。

1998年11月24日,AOL(美國線上)公司併購了Netscape,據悉微軟亦持有部分AOL的股票,所以在併購同時,市場上風聲四起,Netscape的滅絕之路,至此算是一個開端。2002年算是網路股災的新低點,先前如雨後春筍般成立的.com公司,幾乎全軍覆沒,而躍升為全球最大網路公司的AOL在美國高科技上市盤NASDAQ的成績遭到極大的挑戰,不斷地調降財測,更引發了同年12月的大幅裁員,而檢討的主要目標為該公司Internet部門,在300人的裁員中,遭受重創的就是Netscape部門。

據當時的資料統計顯示,微軟的Internet Explorer已取得95.97%的市場佔有率的絕對優勢,而Netscape Navigator則迅速萎縮至3.4%,大概僅剩下少數非Windows平台的使用者仍舊使用。Netscape雖然在AOL併購後,相關的研發人員幾乎都轉入Mozilla的開放源碼計畫,我們仍可以想像成是Netscape的慢性安樂死。Netscape的出現,引領了瀏覽器的相關技術標準,最後卻在政治因素與市場因素的干擾下,成了科技史上最顯眼的驚嘆號!

Netscape的末路悲歌

以筆者個人的使用經驗而言,個人雖向來偏好使用Netscape Navigator,但終究不敵隨作業系統附送且與Windows平台整合極佳的Internet Explorer,更重要的是,在end user 市場,尚有另一場HTML的標準之爭,微軟的Internet Explorer在推出Front Page協助與便利使用者編製網頁的推波助瀾下,獲得了絕大多數使用者的青睞,相反地,Netscape Navigator自創的HTML標籤部分卻因為欠缺友善的網頁編製工具的助長下,在此場戰役中敗戰,在個人網頁編製極盛時期失去了廣大的個人使用者的支持。

這場瀏覽器大戰已非單純的應用軟體功能或技術之爭,在瀏覽器大戰前,兩者被形塑成「技術卓越」(Netscape Navigator)與「技術拙劣」(Internet Explorer)之爭,更是一場Windows作業平台與開放系統之爭,然而從市場需求面來看,我們可以發現最後的決勝關鍵,摒除了兩者的優劣比較,更重要的是從使用者需求的層面觀點的勝出。首先,微軟當時掌握了全球近80%的一般使用者(end user)的作業平台市場,以技術觀點切入與之抗衡的公司鮮少可以持續存活,早期的Borland即是鮮明的一例,其後Inprise挹注資金,改變市場策略,與微軟合作,才挽回了Borland的命脈。

再者,Netscape Navigator儘管在技術上較Internet Explorer精進,如Plug-In的概念即是由Netscape所提出,比微軟早了約兩年的時間,但是卻未顧及最大利益市場(Windows作業平台)的應用與相容性,一味仰賴高市佔率,過度倚近開放系統可說是在商業市場上扼殺Netscape的最大兇手。

儘管AOL併購了Netscape,但AOL相關的服務裡,並未善加利用Netscape所帶來的技術進行功能提升,看起來反而有點像是一場微軟在背後施壓,迫使AOL將Netscape打入冷宮的詭譎遊戲。另一方面,Netscape在遭AOL併購後,遲遲未有市場拓展的計畫,並賦予正確的人選進行商業化的操作,則使得Netscape落入技術領先,但市場落後的圈套裡。

首先,Netscape的原始發明人Marc Anderson的出走可說是技術專業對市場行銷的一場嚴重抗議。Marc跟其他Netscape的創辦人相較,在電腦技術方面可說是「玩家中的專家」,在Netscape被AOL併購後,Marc仍然無法忘懷毫無干擾與壓力鑽研技術的日子,將個人手中近一千萬美元的股票全數脫手,並進而離開Netscape團隊,此時可說是進一步加速Netscape滅絕的開端。

2003年2月19日,日經BP社的報導中指出,Netscape今後可能將不再升級,因為AOL公司內部正在討論是否停止對Netscape的開發與資金的挹注,以減少AOL的利潤流失,並將大量的Netscape員工轉入Mozilla的開放計畫中, 從這些種種跡象看來,Netscape離滅絕之路可說是已經「單腳踏入棺材」—只差一步了。

事實證明,最受使用者青睞的產品,不見得是技術上的卓越,而是成功的市場操作。先不論市場上對微軟公司的偏見與愛恨,筆者至今仍認為,如果當初Netscape擁抱微軟,也許會遭到部分使用者的唾棄,但至少現在的網路使用者也許更有許多機會可以透過Netscape的各種技術,同時享受在技術與市場上卓越的成果。

ICQ:另一個市場上的驚嘆號!

很巧的是,同樣被AOL併購的另一個引領網際網路新技術的一家以色列公司Mirabilis,也在被併購後漸漸褪色。

1996年,正是網際網路風起雲湧之時,市場上正是所謂網路服務供應商ISP爭取撥接用戶的市場大戰之時,網路廣告也風行一時,使用者的名單在這個時代的價值可比是黃金般的寶貴,一家以色列公司Mirabilis由幾個年輕小伙子組成,成立的目的在於蒐集使用者名單,於是基於原先風行於網際網路世界的網路聊天功能,創造了一個劃時代的新技術:ICQ。

ICQ的原意係I Seek You,透過ICQ這種即時通訊軟體,網友間可以互通有無,傳遞訊息與檔案,並且隨時知道彼此在網路上的動態。這種即時連線的通訊方式由於傳輸的內容主要以文字為主,所需要頻寬極小,因此在當時尚以撥接上網為主的時代,迅速地擄獲網友的心,在被AOL併購前,ICQ的註冊用戶多達4,000萬人,以當時的網路用戶人數比例來計算,幾乎佔了20%的網友的電腦裡都裝有ICQ,可謂是盛況空前。

ICQ推出的一年左右,當時全球最大的網路服務供應商AOL便已投入類似的即時通訊軟體AOL Messenger的開發計畫。1998年,AOL與媒體巨擘時代華納集團合併後,獲得大筆的資金與媒體資源挹注,亟欲擴張版圖,於是四處「搜刮」引領網路技術風潮的公司,ICQ便以其4,000萬註冊用戶名單獲選。AOL併購ICQ後,僅是「肖想」其多達4,000萬筆的用戶名單,但卻未善加利用ICQ的即時通訊技術,使其與AOL Messenger互通相容,相反地,卻亟欲拉攏原先使用ICQ的網友的心,希望網友可以「跳槽」至AOL Messenger。

然而,這個如意算盤並未成功。ICQ的用戶仍然使用其慣用的ICQ即時通訊軟體在互通有無,AOL真正從ICQ的4,000萬註冊用戶中轉移的客戶寥寥無幾,算是一大失策。

不過ICQ竟也同樣步入Netscape的後塵,非但未列入AOL所提供的服務的技術標準之一,相反地,在AOL對外宣稱欲「保持AOL多品牌策略」的前提下,在即時通訊軟體標準之爭,ICQ這個市場領先者非但未取得即時通訊軟體技術標準的主導地位,更連自家的AOL Messenger也無法與其互通。

頓時間,市場上出現Windows Messenger以微軟的作業平台為其散佈的市場依據,Yahoo! Messenger以其自家的入口網站服務與網友間通訊為市場,AOL Messenger則繼續以AOL的用戶為主。

在當時,ICQ儘管仍引領即時通訊世界的風潮,穩坐龍頭寶座,但在市場上出現競爭對手後,網友的選擇變多了,以一般非電腦技術使用者為主的大眾市場,開始追求操作介面的便利與美觀,儘管在眾多即時通訊軟體中,ICQ所能提供的功能與擴充性均較其他對手為佳,不但可以互相傳送訊息之外,還可以互傳檔案,或者講網路電話,發手機簡訊,甚至更換整個軟體的面板等等,卻在這一場強調「外表」,不在乎內在的戰爭中漸漸地敗下陣來,成了科技行銷史上的另一個驚嘆號!

有效的行銷比產品好壞更重要!

Netscape的沒落,技術是非戰之罪,敗給了市場行銷策略,ICQ的黯淡,則是敗給商業模式,比起近年來興起的Windows Messeger、MSN Messenger、Yahoo! Messenger,ICQ的功能是過之無不及,穩定性亦較其他即時通訊軟體來得好,但終究在沒有良好的商業模式支撐下,吃了敗仗。

反觀成功打入市場的MSN Messenger,一方面當然由於藉助Windows平台的市場佔有率,迅速地散佈至使用者手中,另一方面,微軟向來以經營end user市場為職志,瞭解使用者需求自然是其擅長之處,他們懂得探求一般使用者的需求,抓住了即時通訊軟體的本質——溝通,在「先求有,再求好」的前提下,將MSN Messenger的介面設計得與Windows平台極為接近,拉近使用者使用的恐懼感,並且將不必要的設定選項剔除,慢慢培養使用者親近MSN Messenger的習慣,再漸漸地因應使用者提出的需求加強各項功能,終於成功地打入即時通訊的市場。

ICQ的功能雖然在各項即時通訊產品中皆居首位,卻因為越來越多的功能,困擾了使用者使用的意願,也漸漸模糊了即時通訊軟體最主要的溝通目的,再者,背後沒有強大的商業模式支撐,則使得ICQ的推廣後繼無力,最後只能淪為輪播廣告維生。

科技行銷市場上有許多成功與失敗的例子,CA公司併購了Clipper,在步入視覺化開發的時代後,將其提升為另一個以Windows為平台的產品VO(Visual Object),卻因為欠缺良好的市場策略與包裝,終究無疾而終。微軟公司併購了4GL軟體開發工具FoxBase,並推出同樣以Windows為平台的新產品FoxPro、Visual FoxPro,卻在市場的技術快速演進的潮流失去了方向,最後也是無疾而終。這些紅極一時的產品,都曾經是市場上的佼佼者,遭到併購後,未見正確的市場操作策略,一個個幾近像是被「安樂死」般地在市場中消失。

IBM公司在併購了Lotus後,對Notes與Domino的市場操作策略也頗有走險招的趨勢,在其因應WebSphere平台鋪路的前提下,據悉,Notes也將納入WebSphere這個以Java為技術標準的家族行列,而Notes本身亦可能為了納入WebSphere家族行列中,漸漸地朝與Java間整合的方向演進,是福是禍目前尚未知曉,但IBM向來與end user市場有段距離,如果未有正確的市場操作與產品行銷與包裝的搭配,恐怕又是另一個併購後遭到安樂死的例子了。

有的時候,產品的好壞、優劣,不見得是市場勝出的絕對條件,更重要的是主事者必須透徹地瞭解市場需求,加上正確的市場策略與方向操作,搭配完美的行銷與產品包裝,這樣離成功之路,想必也不遠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