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刊載於網路通訊雜誌 2004/6 現象觀測站專欄


有很多時候,我們在使用一套軟體、一種服務,都會在無形中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份,如果有哪一天,這些軟體或服務中斷了,所有習慣使用這些軟體或服務的人的第一個反應應該都是急得跳腳。微軟的Word是如此、ICQ曾經是如此、免費電子郵件信箱、Yahoo!奇摩家族亦是如此,搜尋引擎曾經是孕育網際網路的始祖,在上一波.com風潮中沒有受到注目,這個平常不起眼的服務,卻在近幾年來逐漸成為網友使用網路服務的一部份,而Google更成為許多人使用網路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Google的崛起


Google的誕生,始自於創辦人Larry Page就讀於史丹福大學電腦研究所博士班期間的一項研究計畫。Larry Page在此項研究計畫中,係針對網際網路崛起的關鍵功能「搜尋」所進行的一項提供更準確搜尋的研究計畫,在此項研究計畫中,包括研究後端的搜尋記錄技術,從現有機器人(robot)、資料探勘(data mining),以及從網友搜尋的習慣中,找到如何提供更準確的搜尋結果的技術。


有趣的是,不曉得是不是受到甲骨文(Oracle)公司執行長艾利森(Larry Ellison)在耶魯大學畢業典禮上對畢業生的演講稿的影響,Google的兩位共同創辦人,都是史丹福大學電腦研究所的博士班同學,與Yahoo!的David Filo及Jerry Yang一樣,都在即將完成博士班學業前,放棄了博士學位,擁抱了一個前景極為看好的網路企業。


Larry Ellison在耶魯大學的演講稿,內容極為震撼,據說演說到最後還因為怒觸校方的邀請原意,鼓吹同學們創業並捨棄學業,被警衛扛出了門。演講中他說:「今天我看著我的面前,我並不是看到擁有光明前程的一千個希望,也不是看到未來一千個行業的未來領袖,我看到的是一千個失敗者。」他緊接著又說:「因為我,Larry Ellison,這個星球上第二有錢的人,是大學的退學生,而你們不是;因為Bill Gates,這個星球上第一有錢的人,至少現在暫時還是他,也是大學的退學生,而你們不是;因為Paul Allen(微軟共同創辦人),地球上第三有錢的人,也從大學裡休學,而你們沒有。」他嘲笑這些花四五年寶貴時光完成學業的大學生,並且把大學教育描述成弱者相互取暖的「治療」(therapy),而比他們提早中輟學業的有志者,將是未來發薪水給他們的人。


Google的網站中提到了兩位創辦人的學經歷,Larry Page畢業於密西根大學安亞伯分校,並以優等成績取得理工學士學位。在密西根大學就讀期間,獲得眾多獎項,獎勵他在改進工學院方面所做的努力。此外,他並曾擔任密西根大學 Eta Kappa Nu 榮譽學會的會長,目前則暫時(筆者註:想必會暫停很久,也許是一輩子)從史丹佛電腦研究所博士班休學,也許是受到擔任電腦系教授父親的啟蒙,早在 1979 年就已經開始使用電腦。


另一位共同創辦人Sergey Brin是Larry Page的博士班同學,出生於莫斯科,在馬里蘭大學 College Park 分校以優異的數學及電腦成績取得理學士學位,隨後並取得史丹佛大學電腦碩士學位,目前同樣暫時從電腦博士班休學。30 歲的 Sergey 亦獲得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獎學金得主,Brin 的研究興趣在於搜尋引擎、讀取未組織的資料及在大型文件和科學資料中讀取數據。他在史丹佛大學校園與 Larry Page係電腦研究所博士班同窗,後來一起進行一項搜尋引擎的研究計畫,並在 1998 年正式成立 Google 公司。


隨後Google開始以「技術提供者」的角色進駐市場,將自己研發的搜尋技術陸續地拓展到各大入口網站,「powered by Google」頓時間在許多知名的網站中得以嶄露頭角,成為網友印象中搜尋引擎技術的一項代名詞,這也成就了Google今日得以在NASDAQ上市的一項關鍵基礎。


Google vs Yahoo!


「Do you Yahoo?」在入口網站大戰之後,Yahoo!的這一句口號,逐漸成為市場上知名的口頭禪,同時也成為Yahoo!的企業口號,儘管在全球各地的網路入口網站市場裡,Yahoo!的網路服務不見得都可以獲致網友的青睞,但不可諱言地,Yahoo!已經幾乎等同於網友對於網路服務的認知。


甚至於,Yahoo!更可說是Google的伯樂,Google這匹千里馬,儘管技術可能十分強大,如果沒有識馬的伯樂提拔,也未必能夠獲得市場的青睞。Yahoo!約在2002年開始採用Google作為其搜尋引擎服務的主要技術,並獲致網友極高的滿意度。但在科技史上有太多類似的例子,過去搜尋引擎及入口網站大戰時,知名的Infoseek、AltaVista(註1)便是一例,這些公司所提供的服務與技術都可以說是當時市場上極為受到網友喜愛與肯定的,但是在商業經營層面,這些公司最後都不得不向現實低頭,遭到其他公司購併收場——可見技術精良,並非企業致勝的關鍵,微軟的許多產品的核心技術就不是自己研發所得,便可以得到印證。


Do you Yahoo? No, we Google!


現在市場上流行這樣一句話,過去網友的印象在於提供各項網路服務的Yahoo!係其每日登入網路的第一選擇,因此許多網友的瀏覽器首頁幾乎都設定為Yahoo!的首頁,以方便其隨時查詢、使用各項網路服務。不過隨著Yahoo!與Google終止搜尋引擎服務的技術合作,漸漸地隨著網友在尋找資料的結果的差異表現,Google漸漸因為其搜尋結果較其他同業的產品表現為佳,而成為網友加入(bookmark)到「我的最愛」的另一個重要的網站。


過去我們總認為搜尋引擎不具商業價值,卻總是忘了網路給了我們全世界,但是如何透過網路找資料卻是一種最基本的必要需求(critical demand),這種需求跟使用瀏覽器、Email一樣重要,卻因為其角色必需附屬在其他入口網站中,而沒有受到重視。正如,著名的市場情報公司Piper Jaffray公司的分析師Safa Rashtchy在2003年3月一份研究報告中所說,10年前入口網站幾乎都對搜尋引擎業務不屑一顧。Google的興起,把我們的思考方向拉回了網路最原生的應用角度,試想現今許多熱門的網路服務,是否也同樣是「舊酒裝新瓶」而已?


網路聊天室服務,不正是IRC的一種轉型服務?其核心技術及表現形式,其實就是IRC的新包裝。Blog服務中的pingback與trackback技術,不也是Netnews的一種轉型應用?



知名的富比士(Forbes)雜誌評論員Davide Dukcevich在2004/4/26以一篇「Google vs Yahoo!」專文對兩者做了一番比較。筆者將之整理如表一。


Overture Service Inc. 開始嘗試在搜尋引擎中,尋找新的商機。他們首度嘗試提供關鍵字優先搜尋服務,開啟了網路搜尋業者獲利的潘朵拉盒子。Overture的原始想法係透過與其他不同的入口網站合作,提供搜尋引擎結果的露面機會,增加自己的搜尋結果在市場上的曝光度,然後向廣告商收取廣告及服務費,並從這些廣告商支付的費用裡,拆分給合作的入口網站。


這樣一個很單純的想法,意外創造了Overture的第二春,並於2003年受到Yahoo!的注目,以16.3億美元併購Overture公司。同樣地,Google這個以搜尋技術為本的公司,很快地也注意到了這種生意模式,立即加入提供關鍵字優先搜尋的服務,結合其在市場上的佔有率優勢,正以極為快速的速度,受到許多廣告商的青睞。


Google的未來可能發展


市場人士都知道,Yahoo!培植了Google,使其壯大成為一個受到市場投資人士注目的焦點,卻有「養虎為患」的憂慮,因為Google隨後在市場上推出Gmail高達1G空間的免費電子郵件、併購Orkut、Blogger,並推出Froogle比價服務,在在顯示Google接下來對於網路市場的企圖心。


特別是Google開始併購以社群(community)為主的網路服務,而這些服務均非過去網友習慣的網路服務,卻是近年來受到市場注目的新興型態的網路服務,Google開始提供的這些服務,均以建構會員為其主要目的,服務本身其實只是其達成目的的工具之一。


做如此發展考量其實有其背後的原因。一來Google賴以維生的搜尋引擎服務,儘管佔有絕對優勢的市場佔有率,但是網友上網的所有活動裡,搜尋畢竟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而搜尋引擎服務,向來被網友視為搜尋資料的一種工具,而非習慣。使用何種搜尋引擎,對網友來講,現階段可能是Google為其首選,但其競爭門檻其實不高,市場上隨時只要有更出色、更準確的技術問世,在適當的入口網站露面下,很快地就可以取代Google而成為搜尋引擎市場的霸主。對於Google而言,現在正值其企業成長的轉型期。


Google於2004年5月正市上市,預計向市場募集資金。金融分析人士預測,Google公司公開募股籌資,最高目標可能會達到二百五十億美元,光是承辦上市承銷商摩根史坦利和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的佣金就高達一億美元。通常一個公司決定開放自己的股份,正式向市場募集資金的主要目的即在於進行大量的資金調度,以因應公司的發展或市場的變化。


Google上市的計畫,及其先前併購或提供的服務,在在顯示過去單純以技術供應商角度,提供其搜尋引擎技術的Google,意識到未能擁有以會員制度為主的網路服務或綜合性入口網站,不足以支撐其搜尋引擎業務的後續市場拓展。


Webword的個人評論家John在一篇「Google Prediction」(註1)文章中提出了自己的預測,他認為Google的下一步,將會需要一個足以提前在瀏覽器前到達(reach)網友桌面的軟體。而觀乎目前極可能具此態勢的工具軟體,莫以即時通訊軟體(IM)為首選。


Google究竟有無可能發展自己的即時通訊軟體?甚或從開放原始碼業界著名的即時通訊中介軟體Jabber中,窺見了其號稱「Open, Standard, Proven, Decentralized, Secure, Extensible, and Flexible.」(開放、標準、更佳的表現、去中央化、安全、研展性高、彈性)等特色,與Google的企業文化及表現相符,遇見未來有可能朝向與Jabber合作打造自己的IM軟體。


筆者覺得其預測固然不無道理,不過 IM 會不會是 Google 的下一步,個人仍然認為Google的首要之務,不是加入其他市場的征戰,而是開始建構各種以會員制度為主體的社群服務,因此Google IM的推出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可能成真,但想必不會是在近期內看到。


再從Google現有的版圖所提供的服務看來,其併購的幾個網路服務,幾乎脫離不了以個人為主體的網路服務,Froogle比價服務以個人的需求為出發點,提供市場上各項商品在不同購物網站間的比價服務,Orkut則是類似about.com的專家社群,不正式對外公開開放會員加入,希望透過優質會員的推薦與引介,來控制會員的素質,以提供更專業的社群服務。Gmail則希望從古老的電子郵件服務裡,企圖尋找出新的商機,儘管侵犯隱私的爭議重重,但仍然以石破天驚之勢,在市場上引起極大的波瀾。


Blogger的併購,更足以窺見其建構以個人為主體的媒體,這種有別於傳統討論區、聊天室的個人化媒體,筆者早在多年前即預見未來個人化媒體的出現,將會在網路傳輸環境及速度進化到一定程度後,成為網際網路服務上的一種新興的型態。從近年來網路環境的提升及應用的發展看來,這種態勢已儼然成形。


Google的當務之急,除了陸續從市場上募集資金外,更深一層地深入瞭解網友的需求,探勘各種新的應用可能,推出新的應用服務,以累積現階段名氣大盛之時的後續品牌效應,在獲得網友對於其搜尋引擎的青睞後,如何延續這種正面的印象,順勢藉由推出其他網友喜愛的網路服務,擺脫與其他同質業者間的惡性競爭,則是其未來足以勝出與否的關鍵!


Google:下一個.com史上的跑馬燈?


有的人心裡不禁疑慮,Google會不會是下一個.com史上的跑馬燈,正如上一波.com股災中許多殞落的網路公司般只能綻放出短暫耀人的光芒?類似的疑慮其來有自,主要原因在於2000年的.com股災後,網路股受到了極大的震撼,網路產業也從過熱的狀態下,迅速降溫,在此之後,市場投資者對於網路股的信賴大幅降低,除了PalPal.com以中界者角色提供的金流服務得以在股災後再度獲得市場注目外,Google的上市所受到的注目可以說是股災後前所未見,而市場對其價值的評定,更超乎正常的判斷。


比之前一波網路股災的公司經營,Google的角度顯然保守得多,初期以提供關鍵技術為主,深植自己的技術基礎,並以獲利為前提保守地經營這家小公司,隨著日漸受到市場與網友肯定後,更邀請各方神聖協助公司經營,首先,Google的CEO兼董事長Dr. Eric E. Schmidt同時也是Novell公司的董事長,更曾任職於Sun Microsystems,同時也是開發 Java 並將 Java 技術推廣上市的主要人士。


銷售部門副總裁Omid Kordestani 來自網路先驅網景(Netscape)公司,他在 18 個月內將網景網站的營利由每年 8.8 億提升到超過 20 億。廣告銷售部門副總裁Tim Armstrong 在加入 Google 前是 Snowball.com 銷售及策略合作關係部門的副總裁,負責上百人的團隊,曾在 16 個月內募集到足夠讓公司上市的資金。其他相關的高階經營主管,則分別來自大企業、前網景公司班底、技術研究機構、校園教授,分別擔任各種不同的職務。


有了足夠的資金挹注及來自各方的能人志士的協助,在其踏入網路產業的腳步係先以營利獲利為目標的角度切入,筆者個人不認為Google會是下一個跑馬燈,反倒覺得其來勢洶洶的態勢,光是從公共關係(Public Relation)面的各方評價看來,就足以威脅其競爭對手微軟及Yahoo!的市場霸主地位了。儘管其可用現今只有微軟的1/20,但是微軟因應這樣一個「小兵立大功」的可敬對手的出現,也不得不戰戰兢兢地面對,更對市場宣布其開發下一代搜尋引擎技術的大動作,可以想見Google的上市及後續動作,都將是市場注目的焦點!


專業分工:產業拓展的關鍵


目前Larry Page依照其個性與志趣,負責Google的產品規劃,擔任產品部總裁,Sergey Brin則負責技術的繼續專研,擔任技術部門總裁。這一點與Yahoo!的David Filo、Jerry Yang繼續分別在「技術研發領域」與「市場策略規劃與商業關係」兩個領域擔任其擅長的職務,微軟的Bill Gates、Paul Allen也分別在「市場、公司經營」及「技術研發」兩個領域專職擔任重要職務,而公司的經營則交由專業的經理人來擔任。


這在國內的企業經營裡,十分難得,通常創辦人本身都希望能獨攬大權,所以往往在企業稍有起色後,因為自身並非擅長公司經營,卻仍舊眷戀職位,企業的後續發展未能有驚人的變化,對於股份的認知,也往往與個人職位、權勢與企業經營混淆,乃至最後追求股東權益的提升,成了身兼數職的創辦人的最大壓力,在未必能作個人擅長職務的最佳化發揮,消耗了公司後續發展的動能。


透過專業分工的組織下,每個人各司其職、各盡本分,同時在輕鬆自然的企業文化下,讓員工分享企業經營的成果,並進而願意將自己當成是企業的一份子,付出自己所能,也可以算是美式企業在國內受到許多人喜愛的主因之一。從Microsoft、Google與Yahoo!的崛起,我們可以窺見這些成功的企業的成功之道,這一點倒是值得國內企業經營者學習!


註1:AltaVista以提供搜尋引擎技術及服務為主,並曾陸續推出相關的個人及企業搜尋產品,但隨後在經營現實考量下,遭到Overture Service, Inc. 併購,其精良的搜尋技術並成為Overture提供關鍵字優先搜尋服務的核心技術,Overture Service Inc.於2003年因其出色的市場表現與技術,受到多方的肯定,受到Yahoo!的注目,並以16.3億美元完成併購。


註2: Google Prediction[webword.com]


http://webword.com/modules.php?op=modload&name=News&file=article&sid=185&mode=nested&order=0&thold=0
有興趣的讀者可以上網閱讀參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