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Photo by rmaspero


一個人眼界,其實跟他的生活成長背景、教育及家庭有著很大的關係,這樣的差異,其實跟居住的地方不必然有特別大的關係,但絕對會跟這個環境所形塑出來的氛圍,所孕育出來的對事情的見解,有著很大的影響。


前陣子剛好去北京出差,跟很多人碰了面,見了各方人馬,從這些人身上觀察到很多非常有趣的差異。其中一個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中關村的創辦人群的眼界。我在北京的朋友這樣評論道「中國的創辦人,有錢的沒想法,有想法的沒錢。」,也就是真正讓你營運了一個成功的公司,你反而較急於享受現有的一切,而忘卻了你在創業的時候最初的想法,其實是很有熱情,很敢衝的,但卻在你稍微有點成績的時候,停頓了。


這種情形發生在亞洲人身上特別常見。我舉一個最大的差異:所有亞洲的創辦人,絕大部分都會覺得公司是他的,所以人人想當老闆,或以老闆姿態自居,即使找了專業經理人來,這些經理人某種程度上還是在「老闆」的方向上行走,不敢突破。但歐美國家的創辦人,卻完全是另一回事。兩種都可能成功,但我們比較常見到歐美的創辦人們,覺得自己不過是一個讓公司起步的觸媒,要讓公司能成長、永續,其實依賴的是從這些人以外的圈子找來的團隊、經理人,以及理應是階段性職務的執行長。


因為他們了解,即使他們的想法或「發明」再怎麼特殊,沒有對的人做對的決定,把公司帶到對的方向,恐怕才是真正成功與否的關鍵。亞洲的創辦人們則不然,即使受過歐美教育亦然,那種根深蒂固,在血液中流動的基因,是無法變動的。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這是否跟亞洲 vs 歐美的差異有所關係,不盡然。也有人會認為可能跟在哪裡受教育有關,但也不完全盡然,雖然我們印象中似乎受過歐美教育,一定會比較開放,看得比較多,但事實上不然。我就曾經認識一個美國人,他告訴我,他活了三十幾年,這輩子從來沒有踏出過美國這塊土地,也未曾想要,但資訊的發達,讓他可以在美國就可以知道世界上發生什麼事了。


但即使土地之大如美國,完全走完一圈,體會過不同地方的差異了,當你在看這個世界時,你仍然是在「以管窺天」,因為你是用美國人的角度在看這個世界。


這道理告訴我們,那跟你走過哪裡,在哪裡受過教育,不全然是相關的,你的眼界取決於你血液裡的因子。有的人就是越遇到挫折越有鬥志,有的人則是安於享受既有的成果。但兩種其實都沒有絕對好與不好。


重點是,有眼界的創辦人,應該是傾聽多於說,說多於做 —— 當然,一開始創業一定是先幹黑手,但如果創辦人夠聰明,在公司有起色時,應該找比你厲害的來幫你,他的薪水可以領得比你多,但絕對要找能帶給你助益,而非聽你話的人。一個公司的創辦人代表一家公司創始的精神,有的公司會在不同階段引進不同的專業經理人、執行長,協助"駕駛"這輛車,把公司帶到對的方向。有的公司則是選擇創辦人自己親自操刀,但真正這樣成功的例子並不多,Steve Jobs是少數的奇葩,但強勢的創辦人如Steve Jobs,卻也帶來了很多危機。例如:要再找到下一個Steve Jobs,無論在蘋果公司內部,或全世界,恐怕比登天還難。


因為所有人都為其馬首是瞻的前提下,其實是掩蓋了團隊的創意因子了。人都是有慣性的,當你長久不去發揮創意,便會安於既有的模式,一旦落入這樣的循環,我們便可以斷定這家公司的成長停滯了,然後從你的公司的各種成長數據,便可以找到答案來佐證這樣的結果。


幸運的公司,貴人降臨了,有機會起死回生。運氣差的,就此沈淪。這一切跟一個公司的創辦人的眼界都有很大的關係。眼界寬廣的會知道機會可求不可遇,眼界窄的就幾乎是坐吃等死,等待機會自己上門來。


現在在北京的創辦人圈,大致上可以分為兩群:多的是已經迷失在錢潮,安於現狀,卻完全沒有想法了。少的是還在幹黑手,親自下海跑業務、談合作、求人家,但卻苦哈哈的小公司的創辦人。這種情形非常有趣。「有錢的沒想法,有想法的沒錢。」也就是這樣來的。在台灣看得到的公司,情況更糟些,因為市場小,「勇於」安於現狀的,會遠大於敢衝敢玩的,因為「應付飽肚問題都來不及了,哪有時間想太多,有錢就賺了啊」,這樣的想法其實在台灣的創業圈非常常見。


當然,太過於安逸,不是掏自己錢創業的創辦人也大有人在。這樣安逸的結果,其實也同樣會縮小一個人的眼界。你很容易在這些人身上看到他們或他們的公司的變化其實並不會太大。


我常跟朋友笑稱:「如果用錢買得到的成功,那是世界上最廉價的成功。如果你身邊有這樣的機會,請不必考慮太多,馬上借錢也要買到這樣的成功。」


眼界要縮小很容易,要放大卻非常難。如果有機會讓你放寬眼界,請不要輕易放棄這種機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