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跟前同事老查在噗浪上有一些對話跟討論,補充了一部分延伸的我的看法,張貼在這裡跟大家分享。



老查:我慢慢覺得,以台灣來說,如果不是名人,在微網誌(如Twitter)或Facebook上訊息的傳播或互動效果FB似乎較佳。我的Twitter關注人數比FB朋友多,但是若以我發各種訊息的互動率,FB高很多。



Facebook 與 Twitter 本質上是兩個不同的產品。Facebook 是一個完整的社交網路,裡頭有很複雜的社交頻譜設計,以及完全不同的互動架構設計,自然在「資訊傳遞」也會完全不同。此外,資訊傳遞也會跟產品的定位及 information interaction design [1]不同有關。亦即,同樣的資訊在 Twitter 上的流動(傳遞)速度可能比 Facebook 要快很多...



噗友問:哪一個比較容易因為資訊被洗版而流失?



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但 "資訊被洗版而流失" 會跟產品設計有關。


我相信 Twitter 會遠比 Facebook 快,但在 Twitter 上,其資訊架構的設計是期望每筆資訊是平等的,依附在一個以時間為軸心的架構下,因此每一筆資訊你都有機會看到。至於如何在 Twitter 上彙整、吸收資訊,每個人習慣會大不相同,有的人喜歡用 List,有的人只關心目前立即發生的事情,有的人只針對特定對象追蹤資訊。


至於Facebook,因為是social graph based 的產品,混雜了比較複雜的社交關係於其內,所以必須要透過演算法的計算,針對跟你互動的朋友間互動的頻率(跟彼此的關係「層次」)來計算顯示給你看的訊息式哪些,以及出現的頻率。 


但如此一來你卻可能會因此漏掉部分訊息,因為是「電腦幫你篩選資訊」,除非你一一拜訪每個人的 profile 頁面,否則某些資訊可能就看不到了。因此,大量被 like/comment 的訊息,其 priority 可能會比較高,比較有機會被絕大多數人看到…因為他們是 top-rising information(突然變得熱門的資訊),但 所有人的 top-rising content 是否等於你「必然關注」的資訊呢?不見得。


不過,Facebook 在這一點上一直持續在改善中,Google+ 剛推出時,因為疏忽了這點(應該說他們不熟悉真正社交的互動),所以在「資訊流動」、「資訊傳遞」的設計上犯了不少錯誤。



老查:但是我想當考慮到一個人接收資訊的時間或注意力有限的情況,普通人也許未必「什麼都想知道」,也沒有「非要全世界都知道」的資訊時,FB的現況對普通的使用者來說也許就可能是「剛剛好」的 



我同意老查的看法。不過老查一開始講的那個「互動」會因為社群的組成跟特性而有所差異。


這一點我自己做過實驗,以我測試的幾個社交網站相比,互動頻率會是 Plurk > Facebook > 微博 > Twitter(以我自己的帳號為例),在不同的社群,對於資訊的需求會不一樣,例如 Twitter 以資訊傳遞的速度見長,這時候資訊篩選工具應該是使用者自己,產品則提供資訊篩選工具。


另外就是你在不同的社交網站所建構的「人脈網絡」不同所造成的差異性。舉例來說,Facebook 絕大部分是認識的人(即使它們也推出了 Subscribe/Verified Account 功能,企圖往 celebrity 方向發展),但彼此認識的互動頻率,一定遠比都不認識要來得好。因為互動是雙向的,而不只是單向的資訊流動。Twitter 大部分會是不認識的人,加上互動介面的設計對亞洲人並不直覺,以及使用人數少都會影響。(此外,老查是知名人士,可能也會是差異,稍有不同。)


噗浪是異數,剛好搭上BBS,以及台灣人非常喜歡聊天室(到我手上停了Yahoo! 聊天室 @@)的另一種匿名文化。



老查:我覺得對於非名人(就像我)以及非以資訊傳播或接收為主要使用目的的一般使用者來說,社群平台上的「關係」還是能產生互動的重點,就像Twutter, Plurk上可能對某些人來說反而是他主要的「互動平台」,但是如果整體來看,FB還是大部分使用者最主要的關係集中平台



同意老查的觀點。不過還是回到先前講的:我覺得 Facebook 跟 Twitter 是不同產品。Twitter 我比較把他看成是通訊工具,Facebook 則是很完整的社交系統。這一點也許可以看出為何在傳遞速度上,Twitter 會比 Facebook 快 -- 因為夠專注在單一塊功能上。換言之,如果 Facebook 的通訊功能拉出來獨立發展,也會有類似效果。


不過追根究柢,還是跟一個人在不同的社交網路的「人脈圈」有關。假如你的朋友都在 Facebook 活動,而不在 Twitter,那自然在Facebook 上的互動會比較高。


(與前 Yahoo! 同事知名部落客、老相機收藏家老查的討論原噗


附錄/延伸閱讀:


[1] 很久前,我在雜誌上的專欄談 Information Interaction Design,很少讀者看得懂,不過 Nathan Shedroff 在 1999 年發表的這一篇有比較完整的論述,推薦大家可以參考閱讀:Information Interaction Design [pdf] :A Unified Field Theory of Design, Nathan Shedroff, Chief Creative Officer, vivid studios, 199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