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基金、黃金、期貨、債券,這些是已經存在很久的投資標的,不同的標的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風險。較大的獲利可能,往往伴隨著較大的風險,這應該是投資界非常習以為常的「常識」了。


企業在經營也有很多管道可以取得資金,銀行借貸是最常見的,再者也可以透過增資來取得一定的財務協助。


然而,對於新創事業(startup),雖然也可以選擇 bootstrapping[1] 這種自助式創業,其實也都是風險承擔的概念,不同的是,在 bootstrapping 這條路上,你選擇了「自己完全承擔風險」,當然,相對的也是把可能的獲利都留在自己手上。不過,很多時候選擇的是「機會成本」,不見得是單純的風險而已。


假設你知道有一個生意,你投入去做,未來可能獲利的空間很大,可是你欠缺了資金及人脈關係的資源,你會怎麼做?坐著等,或者乾脆選擇不做?其實都有人選擇過。但如果一個可以輕易藉由增資(另一個面向就是稀釋股權)而讓現有的資源做更有效的整合、運用,但你卻沒有選擇這麼做,相對的其實是你把自己的機會成本墊高了 --- 別人可以藉此加快速度,或超越你,你卻還在原地踏步。


我曾經這樣跟一位新創事業的創辦人講過:



這世界上最便宜的成功,就是花錢就買得到的。如果你缺的只是錢,那就放開心去尋求協助,讓你的構想可以更快實現,否則你只是在累積你的機會成本跟提高失敗的風險。



如果你的新創事業缺的是資金的協助,卻又不想放棄自己手上握有的資源(股份、未來獲利可能),有沒有可能發生呢?有,中樂透!或是有一個有萬貫家產的富爸爸!


換言之,這其實是很簡單的概念:你取得了自己所需,也交換了自己手上的資源。投資人藉由你的增資,參與了你的事業,也帶來你所需要的資金、關係、人脈,乃至業務機會。這是一種機會成本的交換。


不過在此不多談創業的部份,我希望就自己自身接觸過的經驗,先來談談「風險投資人」。 


什麼是風險投資?


什麼是風險投資?MBA 課本上是這樣寫的:



風險投資(Venture Capital Investment)是指具備資金實力的投資家對具有專門技術並具備良好市場發展前景,但缺乏啟動資金的創業家進行資助,幫助其圓創業夢,並承擔創業階段投資失敗的風險的投資。



其實所有在從事風險投資的投資人都很清楚這些道理,簡言之,他們求的無非就是投資報酬率罷了。但其實背後還有承擔風險的冒險意義。


然而,由於產業結構的關係,過去台灣的所謂風險投資人(VC,或另稱「創投」),多半比較偏向是財務投資人 --- 亦即以提供財務上的資本的協助居多,其他方面的幫助則較小。也因為這樣的緣故,所以絕大多數台灣的 VC,其實比較熟悉需要仰賴大量資本操作的硬體產業、代工產業,這是他們普遍認知的「高科技產業」,對於相對具有更大潛力(及獲利可能性)的軟體及網路等智慧密集產業,真正熟悉的人其實不多 --- 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軟體與網路在台灣一直未成氣候,沒有群聚效應,沒有建立足夠的板塊,難以成為真正的「產業」。


你如果出去找台灣的 VC 談投資,我相信 99% 的投資人會像 Lucas 在「成功者的詛咒, 台灣新一代創業者的悲哀與責任」一文裡頭所描述的一樣的硬體跟代工思維。


台灣投資人的思維


我的朋友遇過這樣的一位投資人,談完產品跟構想,儘管他講得天花亂墜,還有豐富的產業經驗,你很難從他們的眼神裡看到一絲一毫的雀躍。最後,那其實是一場沒有火花的交流,他們往往會這樣問你:



  • 你這三年可以賺多少錢?可以給我財務報表嗎?

  • 你這東西有人做過嗎?

  • 你需要一個懂 sales 的合夥人

  • 靠網路廣告不可靠,Facebook 絕對不是靠廣告營收為主的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



  • 就算有人做過,不同人做,也會有不同的結果。
    iPod 其實就是 PDA 式的隨身聽,發明隨身聽的 Sony 公司,做過隨身聽,也做過 PDA…Apple 做出來就是不一樣。
    Yahoo! 其實在 2005 年做過一個很不錯的社交網路產品 Yahoo! 360°,比 Facebook 更有趣,但最後成功的卻是 Facebook…
     

  • 如果絕對可以賺錢,創業團隊幹嘛找你?找銀行借錢就好!
    我們談的是「風險」投資,不是嗎?在網路產業,你很難像過去一樣,靠一本 BP,就把未來三年發生的事情全部都規劃下來(當然,那不代表你不需要計畫),更難把賺錢的方法(business model)寫好,依章進行,隨時依照市場改變而改變,正是這個產業很常見的特性。
     

  • 會說網路廣告不可靠的,一定是外行人。
    事實上,網路廣告已經是這個產業裡頭最不冒險的、最可靠的收入來源了。當然,不見得是最好的。 


網路的時間變化是以秒計,投資人的世界是以「年」計,兩者有很大的差距,思維當然也大不相同。如果風險投資人都不用功、不瞭解產業,更別奢談懂得風險與利潤了 --- 當然,這種人通常也不會是你該尋求協助的對象。


網路事業成功的機緣是風險與獲利的兩面


個人觀察網路產業 20 幾年,看過很多起起落落,這個產業吸引人的地方在於:天花亂墜憑空想出來的構想,一旦被實作了,也有可能短短的時間內爆紅,只是必須要在對的時間點上發生 --- Skype 是如此,Angry Bird 是如此,最近被以 FarmVille 興起的知名社交遊戲公司 Zynga 併購的 OMGPOP 公司都是如此,誰會知道一個必須仰賴使用者手繪、猜英文單字的手機遊戲 Draw Something[2],竟然在短短六週內,累積了 3,500 萬人瘋狂下載,一夕間爆紅?


如果你是創業者,你可能會想「他可能只是運氣好」;如果你是一個不懂這個「瘋狂」產業的 VC,你可能會提出類似「要每個人畫圖很難吧,又不是每個人都是畫家」或是「拼字?這太難了!」的疑問。


但鮮少人會去留意其爆紅的背後,包括了多少次的嘗試(冒險) --- 他們創業至今,一共取得 1,700 萬美金的融資,曾經發行了 35 款不同的手機遊戲,全部都無法引起風潮。但耐得住性子的是其背後的投資人,相信團隊可以做出對的東西來,而允許他們不斷大膽地嘗試,中間也包括轉換方向(pivot),嘗試了社交遊戲,事實上一開始 OMGPOP 並不是這個名字,也不是開發遊戲,而是一種競標式的交友網站。



“The entire company started as a joke, honestly,”
(那其實一整個就是由一個玩笑開始。)



已經離開該公司的原始創辦人 Charles Forman 在專訪中這樣回應了紐約時報的記者。該公司原本募得的資金,經過幾十套遊戲的不斷嘗試,已經快燒完了,準確一點講:「今年五月份就會全部花光,大家回家吃自己了」,沒錯,距離它們在一週前被 Zynga 以傳聞2億美金併購,不過是兩個月的差距而已。


談到運氣,不可否認地,真的佔了網路事業很大的成份,而對於風險投資人來說,這種運氣其實就是風險與獲利的兩面 --- 想要有高獲利的可能性,當然也得相對挹注對團隊信任的信度,允許甚至要鼓勵他們冒險、嘗試。如果你投資了一個你認為對的團隊,其實是需要持續關注、挹注你可能掌握的資源,提供其冒險的空間,協助其成長,因為,你也是這個事業的一份子 --- 事業夥伴。


要讓你的價值大於 1


網路產業的風險高不高?高!但絕對比那些有厚厚一疊事業計畫(Business Plan,簡稱 BP)的傳統產業或動不動就是「百億來百億去」的「高科技產業」低上許多。而台灣的風險投資人往往因為對於網路產業的不瞭解,甚或根本沒接觸過,完全憑藉過去在其他產業的操作經驗在看待這個投資額可能只是過去經驗值 1/100,但未來潛力可能是百倍、千倍的產業 --- 那樣是行不通的。那樣便壓抑了「風險投資」原本大膽承擔風險的冒險能力,如此一來是很難獲得相對的獲利的。


換言之,風險投資人對創業團隊如果只是財務上的協助,那麼價值就等於 1,甚或小於 1,任何可以提高團隊或產品價值的協助,都會是加分,例如:鼓勵團隊冒險。如果我選擇一個不懂得產業特性的投資人,凡事都要參一腳,那麼我的時間其實都耗在窮於應付、教育投資人,而非事業上的嘗試了。


如果你對團隊的價值只是 1,那麼便是團隊來挑選你 --- 不過,成熟的創業市場,往往是團隊挑選投資人,而非投資人選擇團隊。


當然,這是一場合則兩利的雙贏遊戲,投資人想要高的投資報酬率,團隊要的也是成長、冒險空間,兩者都應該戮力讓自己的價值大於 1,而不只是 1,否則 1+1 = 2 顯然就很難在市場上冒出什麼火花了。


VC到底投資什麼?人!


如果你問我「假如你是 VC,你會怎麼看待一個投資案?」,我的答案應該會是:「50% 看團隊(人)、20% 看現有產品、30% 看未來潛力」。當然,我不是 VC,所以我很難告訴你這個答案對不對 --- 事實上,這個標準可能每一個 VC 都有不同答案。


不過,Transformative Entrepreneurs 一書的作者 Jeffrey Harris 曾經多年擔任某風險投資基金的投資人,在最近的一次專訪中,也這麼說:



"We invest in people. For me it was always the people rather than ideas."
(我們會投資「人」。對我來說,永遠是投資「人」多過於「構想」) 



所以到底 VC 投資什麼,已經顯而易見了。VC 投資的是人,以及這些人背後的夢想、衝勁,及共同激盪出來的成果。


x   x   x   x   x   x


我有一個在舊金山灣區的投資界的朋友這麼說:



 如果你遇到的投資人,專注在你未來三年可以賺多少「錢」,而不是創造出多少「價值」,你可以考慮在他的名字上劃一個 X 了 --- 不是他不好,只是他不適合你。換言之,你要找聽得懂什麼叫 Active Users、Time Spent、Users Engagement、Pageviews 之類名詞的人,只有他們知道這個產業是如何衡量價值的,



不管你是風險投資人,抑或創業團隊,尋求增資、挹注資金,讓一個事業可以更好,絕對是一件好事。不過,這個過程更像是結婚擇偶。找一個較適合你的對象(例如,策略性投資),而不只是穿著光鮮亮麗(有很多錢的投資人)的俊男美女,才能讓你安枕好眠 --- 總不能婚後每天大吵大鬧吧?[3]


 


本文來自我親身經歷,以及與投資人接觸的一些感想與心得,不代表是整個投資業的思維。不正確的見解部分,歡迎大家指正。


附錄


[1] Bootstrapping a startup
[2] A Game Explodes and Changes Life Overnight at a Struggling Start-Up | New York Times
[3] 信不信由你:我還真的待過這樣的公司,一個講求創意的公司,卻找來以製造電腦硬體為主業,盡是「今天出貨,明天收款」思維的股東,最後該公司不了了之,團隊最後也鳥獸散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