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網路夜未眠 (12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 原文刊載於網路通訊雜誌 2003/7 現象觀測站專欄

網路拍賣近年來已成了極受網友歡迎的電子商務型態,這種由傳統的交易行為轉化而來的交易形式,可以說是網際網路上第一個成功的C2C(customer to customer)的電子商務模式。在早期的網路世界裡,這種原本只屬於單純個人收藏品出讓拍賣的活動,隨著網際網路的蓬勃發展,已經孕育出許多成功的電子商務模式,而原先被經濟學家視為電子商務時代最大的受害者「中間人」,也在這一場交易行為中再次地被突顯出其存在的必要性!

網路拍賣:從過去、現在到未來…

談起網路拍賣的源由,不得不溯及過去業餘網路時代的網路交易型態。

在業餘網路的時代,網路資源是少數資訊人員的專利,所有對資訊領域有所接觸的讀者一定對於電腦設備的汰換速度不會感到陌生,所以資訊人員在電腦設備汰換時,為了可以利用汰換的設備的「殘餘價值」來採購新的設備,通常都會將舊設備刊登在BBS的「二手市場討論區」,跟其他網友「以物易物」或廉價出讓的方式透過網路賣出,其中有些網友因為同樣需要某樣設備,就會透過網路與賣方詢價、出價競標,隨後在台灣學術網路(TANET,Taiwan Academy Network)流行起來的所謂 Internet BBS的電子佈告欄系統,也承襲了這樣的風氣,特別開設了網路二手交易的討論區,這些可以算是網路拍賣的最原始雛形。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原文刊載於網路通訊雜誌 2003/6 現象觀測站專欄

SARS病毒從2002年12月底在中國大陸廣東省現跡以來,在2003年4月間在亞洲各地散佈開來,這個被媒體視為月間在亞洲各地散佈開來,這個被媒體視為「新世紀病毒」的傳染病,也因為透過媒體、網路的渲染,已經成為眾人共通的「心病」了,值此時刻,有人說網路的便利性,從線上購物到線上娛樂,才真正地在這場疾病浩劫中被彰顯出來,筆者倒認為真正的人性,才透過這場疫情,赤裸裸地在媒體、網路及你我面前現身!

新世紀病毒

每一個時代,人類彷彿都必須面對一些新的挑戰,這些挑戰來自於大自然,更導因於人類社會及科技的演進,所伴隨而生的新演變。十九世紀時,流行黑死病,並被視為是世紀的絕症,至少以當時的醫療水準及科技,被視為唯一的絕症是可以想像得到的,而人們也因為面對這些未知的病毒而感到徬徨。

二十世紀,AIDS愛滋病毒從非洲猿猴的身上轉移其宿主到人類的體內,直到今日,人們尚未找出可以完全根治的解藥。然而,在千禧年過了三年不到的時間裡,二十一世紀的新病毒SARS又開始肆虐人類社會了。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原文刊載於網路通訊雜誌 2003/5 現象觀測站專欄

美伊戰爭如火如荼地展開中,新型態的戰爭模式,也不斷地在演進,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戰爭的思維也越來越有科技化的傾向,傳統的武器及人員傷亡,不再是斷定戰爭勝負的關鍵,更不見得是孫子兵法裡「不戰而屈人之兵」就是勝利。戰爭的型態在進入數位的世界裡,將可能是一場循環不斷的恩怨情愁,駭客們永遠將新的挑戰視為一個新的里程碑!

現代化的科技戰爭型態

1991年,波斯灣戰爭開打,美軍投入大量的人力資源,開啟了現代化科技戰爭的先端。不過,在波斯灣戰爭之時,戰爭講求的是透過高科技所形塑的防護,從航空母艦、戰鬥機乃至鋼盔,都是科技密集下的產物,針對戰場上的需要所設計。在波斯灣戰爭時,講求的是武器的威力所造成的震懾效果,以求「不戰而屈人之兵」。儘管如此,在這場戰役中死傷的美軍人數直接關係著外界對此戰役的成敗論定。

隨後的科索沃戰爭乃至打擊阿富汗塔利班政權的反恐作戰中,美軍在整個戰爭中僅傷亡數十人和損失數架直昇機,其中絕大多數直昇機是因技術故障而墜毀,並非被擊落,基本上已初步實現了美軍零傷亡的戰爭目標。零傷亡目標的達成,主要仰賴大量的科技於各式武器上的投入。反觀俄羅斯在車臣戰爭的傷亡,自俄軍開始第二次車臣作戰以來,雖然已經重創了車臣非法武裝的力量,使其無力組織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但俄軍自身也付出了極大的代價。據非官方統計,從1999年8月至2002年5月,俄羅斯軍隊在車臣死亡的人數將近2500人,負傷多達6000人,還有幾十人下落不明。俄羅斯特種部隊還有230多名官兵陣亡,大約900名官兵受傷。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原文刊載於網路通訊雜誌 2003/4 現象觀測站專欄

曾幾何時,曾經是網路產業中最閃亮的明星,如今的黯淡卻是當初那股熱情投入的所有人所始料未及的,這一切的改變來得快,去得也快,就像是天上的流星般,瞬間成為眾人的焦點,卻又很快地消失在每個人的目光前。‧COM產業,一個曾經是所有投資人目光交集的新興產業,代表著網際網路在通往商業化過程中的模範生,一切卻如黃梁夢醒,趨於平淡,所有抱持著熱情的‧COM people又再度回到自己原本的生活了。

e世代的產業

網際網路的興起,主要是由於人們對於網際網路存取的需求增加,從1994年起,Yahoo!成功地打入網際網路的商業地盤後,許多媒體或故意、或不經意地將類似Yahoo!這樣成功的故事描述成「灰姑娘的故事」,使得群起效尤者,無不以Yahoo!為成功的最佳學習典範。於是,校園裡,許多學生開始學習楊致遠與David Filo(Yahoo!的創辦人,兩位同是史丹福大學電機博士候選人的同窗好友)毅然放棄博士學位,投入網路產業的熱情。

這樣的景況,其實早在1970年也有過類似的的故事誕生,微軟的前總裁Bill Gates也同樣是知名學府的大學的退學生,毅然中斷自己的學業,投入軟體開發的產業,進而成為目前全世界最富有的個人。同樣地,全球最大資料庫系統公司Oracle的CEO—Larry Ellison在耶魯大學2000年的畢業典禮中,對畢業生有過這麼一段談話: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原文刊載於網路通訊雜誌 2003/3 現象觀測站專欄

想要在數位時代中得到其他網友的溫情,也許對很多人來說有點不可思議,兩個完全陌生的網友,素未謀面,卻可以透過一條電線與一部電腦的聯繫,透過網際網路交換彼此的感覺與心情,對很多初入網路世界的人來說,這樣的景象不僅像是電影情節,更是網路時代冷社會現象的極大諷刺,而這種冷社會現象,正在全球各地的網路社群中蔓延。

網路社群的冷漠與熱情

每一個網路社群的形成,相信都是匯集了許多網友的熱情才足以成立,不過隨著網路社群的成長,個人伴隨著「人」所產生的問題,也因此為原本熱絡的網路社群,增添了一份揮之不去的灰影。

在網路世界中,各種軟體的創作因為網路的交流特性,最終成就了一個open source的無私觀念,開始有人大力推廣開放原始碼,藉由網路的分享,大量傳遞給各地需要他人經驗的網友手中,並藉由這些接收者,再度改善原本的程式,讓整個系統更趨完美。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原文刊載於網路通訊雜誌 2003/2 現象觀測站專欄

想要在數位時代透過網路行銷獲取利益,對於許多傳統的商務行為來說,簡直是天高皇帝遠,除了對科技工具不甚了解外,上網本身已是一個大難題了,不過相反地,卻有懂得網路行銷訣竅的個人或公司,從網路行銷上獲得極大的益處,有人解決了惱人的兩萬塊美金的信用卡債務問題,也有公司透過一封Email賺得兩千萬台幣的銷售業績—看來數位時代的行銷,並非不可行,只是過去許多人「不得其門而入」罷了。

數位時代的電子行銷

根據專門研究網路購物行為的線上組織shop.org的一項研究指出,有將近65%的線上購物車都沒人點選,沒人點選的原因其實並不令人意外,其中大部分人是因為網路媒體的選擇性多,尋找替代商品的管道便利,突然改變購買的意願,而這些購買意願的更改又來自網路社群的影響及產品資訊的提供,看起來似乎資訊越透明化,消費者變得越聰明,廠商就越吃虧了?

其實一點也不。消費者跟一般學校裡的學生一樣,給予正確的知識,教育其尋找所需的資訊,不但可以減少廠商的實體行銷成本,提供正確充足的產品資訊,更可以讓消費者加深對產品的印象,同時透過網路管道的傳遞,一個認真制訂網路行銷策略的廠商,很可能因此大發利市。美國專業的市場研究機構Jupiter在一項關於網友消費行為的調查中提到,網友離開某特定網站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找不到所需的資訊——因此如何有效提供完整且詳實的產品資訊,變成了數位時代電子行銷的根本了。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原文刊載於網路通訊雜誌 2003/1 現象觀測站專欄

電子商務是.com時代的核心價值,因為有了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促使.com的第一波投資熱潮,也才有各種電子商務的型態衍生。在歷經了網路股災及.com的寒冬後,電子商務在冷淡的市場反應背後,其實一直維持著其網路原生的熱情,無論是消費者,甚或是實體商家,電子商務仍因為其市場經濟本質而顯得尊貴,新的電子商務時代來臨,面臨的將是另一場品質提昇上的征戰。

從B2C到C2C

嚴格說起來,電子商務其實是一種生活的E化,而非資訊科技的演進,在極度資訊化的現代,利用資訊科技透過網際網路進行交易早已司空見慣,透過網路交易的安全疑慮,也隨著資訊科技的演進,受到更大的保障,而一般消費者也隨著也隨著資訊科技的演進,對於網路交易有了更深的認識,而漸漸地減少了對網路交易安全的疑慮,將電子商務視為自己日常生活極為重要的一種交易方式。

電子商務源於B2C(商店對消費者)的交易形式,這種交易形式源自於傳統人類社會的交易模式。商家扮演的角色是商品或服務的提供者,其背後有一連串與貨物生產、運送的相關流程,商家則僅扮演提供商品陳列與販售的第一線角色,其面對的是一般消費大眾,消費者在購買商品後,將商品再搬運回每個家庭。這一切看起來是如此順暢無比,不過隨著網際網路時代來臨,透過網路交易的方式,其所提供的交易機制、平台,也將過去長久以來人類社會流行的交易方式搬上這個新舞台——因為這個新舞台的空間無限廣,允許人們這麼做。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原文刊載於網路通訊雜誌 2002/12 現象觀測站專欄

不同的時代或變遷,總會產生新的權力架構,在政治圈如此,在充滿電腦與人對話的網路空間亦如是。網路帶來了新的科技變革,同時也產生了新的權力結構,每個人一連上網,就自動成了這個虛擬社會中的一份子,離開了網路,卻又回到現實社會,網際網路就像是一張連結不同權力圈的大網子般,緊緊扣住每個人在不同空間裡所扮演的角色。

一場不流血的變革

社會學家傅柯曾說:「權力是伴隨著革命而生的。」在歷史上的多次變革,因為與「人」的思維越接近,由人來主導,變革因人而起,權力也因人而產生,因此或經過流血變革的過程,或而顯得不是那麼完美,對於歷史上的多數變革,也多循著由上而下的方式在行進。

不過,對應到網路世界,卻是完全不同的過程。網路基本上是由科技所驅動的一場變革,因為科技將人匯集在同一個空間,形成了許多虛擬的小社會,也因為有了這些小社會的存在,漸漸地形成每一個小社會的各種共識,從文化、道德、乃至各種工具與通訊的標準,也由這群數位世界的普羅大眾來共同制訂,並共同遵守。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原文刊載於網路通訊雜誌 2002/11 現象觀測站專欄

過去對於所謂「內容」的定義,一上了網路,就完全變了樣,而不但內容的型態、範圍,乃至人們對於內容的價值認定,也有了很大的改變,特別是在網路四通八達的網際網路時代,所謂「內容為王」的呼聲更勝過許多吸引人的網路應用及服務,內容主宰著網際網路的「質的演變」,更成為未來網路世界發展的指南針。

數位世界的鐵律:內容為王

在1980年代興起的FidoNet等業餘網路裡,受限於當時的傳輸速度與網路環境,網路(或更明確的說,應該是電子布告欄系統 BBS)對外呈現的樣貌,一直是以電腦文字為主,後來傳輸條件漸漸改善了,圖形開始成為網路內容的一環,著名的GIF圖形格式即是流傳在當時CompuServ封閉式網路裡,而後成為所有業餘網路的一項標準。

可以想見的是,科技的進步帶動了人們對於網路內容的需求,而人們對於內容的需求,也同時隨著科技的進步,不斷的在成長。隨著網路的頻寬條件由300bps演變為寬頻上網,網路的速度漸漸不再是阻礙網路內容向上提升的障礙,各式各樣多元的內容開始在網路環境中嶄露頭角,也證明了「內容為王」的道理,不僅僅是網路商業化發展的鐵律,同時也是網路文化的核心價值。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原文刊載於網路通訊雜誌 2002/10 現象觀測站專欄

在網際網路極盛時期,許多年輕菁英被以本夢比為主軸的網路事業所吸引,舉著Yahoo!等許多「網路夢幻偶像劇」的招牌,不顧一切地投入了網路事業,當然也進而影響了社會上其他產業的工作型態。然而,在夢醒時分之傾,又有多少人真正認清網路時代所帶來的改變,其實應該是朝效率、簡潔的良性方向,而非冗長、繁雜的工作型態?

從朝九晚五到朝五晚九

年輕一代的網路使用者,已經善於運用科技,透過網路的幫助來完成自己的工作,並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不僅僅是小學生,乃至家庭主婦,人人幾乎都有自己的電子郵件信箱,透過網路的傳遞,與來自地球彼端的另一個完全不同膚色、國家的朋友,在網路上搭起了友誼橋樑。

是的,網路的確帶來了許多改變,網路不只改變生活,對工作型態的改變也相當大。根據美國PEW(網際網路暨美國人生活專案)提出的研究報告顯示,網路已經成為美國人工作主要的一部份。報告中指出,有將近4,000萬人,37%的美國人會在工作時使用網路,而且主要是用在與工作相關的研究,以及企業內部與外部溝通所需的電子郵件。其中有四分之三的員工表示,網路的確改善了他們完成工作的能力。有三分之二的年齡低於45歲,有31%可上網的員工具有大學學歷,40%的人表示他們上網的時間至少在三年以上,他們都相信網路這項新科技協助提高了工作場所的生產力——從這項調查中的一些數據看來,可以看出一些共通點:對於網路科技、工具越能駕馭的人,越相信網路對他們的幫助大於過去。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原文刊載於網路通訊雜誌 2002/9 現象觀測站專欄

對大部分的人來說,網際網路所帶來的便利與優點,其實是勝過其負面效應的;其中,某些負面效應還因此成了一種新的商業模式,電腦病毒即是其一,MacAfee、Symantec、TrendMicro等公司更是其中最大的受益者。即使透過消極的掃毒軟體的防護,依然無法降低人們對電腦病毒的恐懼,當然,大部分人面對這種情形仍然只能消極地面對卻措手無策,而不曉得其實「人」才是一切的罪魁禍首。

電腦病毒的濫觴

網際網路的誕生對許多人來說其實是一種上天的恩賜。木訥的人,從網路上找到另一扇窗,變得活潑健談;害羞的人,在網路上變得自信光彩。但對於大多數把網路當作只是一種「溝通工具」的人們來說,網路之所以重要並非對其人格特質的影響,而是人際關係網絡的聯繫。

電腦病毒,原先只是電腦玩家(hacker)好奇心驅使下的一種實驗作品,但隨著時間演變,卻儼然已成為臧害數位世界最甚的一種不定時炸彈——你永遠搞不清楚自己的電腦是不是有電腦病毒,也永遠不曉得電腦病毒的真正樣貌,一位資深的網路駭客曾經如是說。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原文刊載於網路通訊雜誌 2002/7 現象觀測站專欄

你有沒有發現,過去常常在清晨會被響亮的數據機撥號聲吵醒的日子,似乎已經遠離?我相信一定很多人有著同樣的感覺。所以儘管經濟不景氣,網路世界卻依然在前進,科技依然在演變,一個經常連網的恆網(Evernet)世紀已儼然成形,不但所有人都成了這個大型網路的單一節點,未來更可能家裡的每一項電器,乃至電燈,都可能成為這個大型網路的一份子。

即時通訊世界

近年來,即時通訊隨著網路基礎建設的日益成熟,成為各大資訊廠商爭逐的龍頭椅。自1994網際網路盛行至今,據ICQ官方透露,已有超過一億人以上使用ICQ作為日常聯繫的即時通訊工具,其中,更高達50%以上的網友持續使用,每日超過30%的人即時連網互通。

這種透過即時訊息傳遞的通訊方式,可以說是網際網路上的一大革命,所有透過這個即時通訊網絡傳遞訊息的網友,除了可以互通訊息以外,更可以隨時瞭解對方在網路上的動態,或與對方即時交談。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原文刊載於網路通訊雜誌 2002/6 現象觀測站專欄

盜版,原本是很嚴肅的話題,但隨著網路誕生後,數位化的型態改變了世界,讓許多過去只能依存在傳統載體的各式創作,全都匯集到網路這個大舞台上,於是,有越來越多的人成了原始創作人或共同著作人。當原本潛藏在各角落的「私利益」與網路的「公利益」產生激盪,兩個領域的交錯,與新舞台的誕生,使得這些從來未經發掘的私領域一下子曝光在眾人面前,讓「盜版」從傳統世界一躍而上網路,卻矇上了一層灰,再次遁入地下,彷彿又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了。

商業邏輯下的價值觀

網路,在某個層面上,其實是替傳統的商業世界,開啟了一扇窗,學習一種新的商業運作方式——「先試用,滿意後付費」即是網路帶來最大的改變。

其實這樣的消費觀念,在歐美國家漸漸盛行,通常反映的是消費者對於商品價值認定的型態與內容的改變。傳統的商業邏輯概念,造就的是弱勢的消費者,只能從單純的供給者與需求者間的平衡關係,將原先供需平衡的關係,轉化成供大需小的面向,於是,需求者往往受制於供給者的予取予求,只能被動地接受其所制訂的價格,乃至制式的商品規格。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原文刊載於網路通訊雜誌 2002/5 現象觀測站專欄

其實,如果真要找出網際網路存在的核心意旨,我想應該不會是HTML、WWW這些偉大的發明,而是在於「人」。每一個人,都是這張虛擬網絡中的一個單一節點,每一個節點各自擁有自己的特質,也相互包容,使得這個虛擬網絡中,呈現出各種不同組合,來自不同的背景,兼具不同的特色,又像是銀河系,又彷彿是密密麻麻的蜘蛛網般的多采。

網路價值觀:理想與現實的碰撞

網路是一個天堂,有不少人如此形容過,因為擺脫了過去在現實社會中,原本以法律或規條規範的個人行為乃至社會道德,網路的確提供了一個許多人在現實社會中難以實現的「夢想」舞台,將原先也許難以實現的理想,在這個虛擬空間裡真正被實現,這種理想與現實的碰撞,也因此產生了許多前所未料的激盪。

最明顯的差異,在於傳統道德觀與網路解放後的變遷,像是情色、戀童癖等。這些原本在現實社會中難以望見,成為「主流」的活動,上了網路,卻成了眾矢之的。也許是因為現代人的觀念,隨著新科技的演變,漸漸地產生了變化,也許是緊張的生活步調,讓人們逐漸忘卻原本應該堅持的價值,取而代之的,是接受愈形走調的所謂「E世代觀點」。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原文刊載於網路通訊雜誌 2002/4 現象觀測站專欄

網路的基礎建設,關係著一項新科技是否成熟的最基本要件。歷經了幾個年頭的基礎建設期,以及陸續研發的新科技不斷投入,無線通訊與寬頻市場,也隨著存取設備的普及,以及科技教育的廣披,漸漸地成為人們生活中一項不可或缺的必備品,尤其是在資訊發達的現代,鮮少有人可以在緊張的生活裡,找出許多完整的時間片段來吸收資訊,所以隨身資訊工具,就成了大部分現代人補充資訊的來源了。

從有線到無線:消費者習慣的改變

從有線到無線,最大的不同不在於基礎建設的差異,而是使用者的習慣。當我們逐漸習慣於一種環境或工具,並且將之視為日常生活中的一環時,其實早已認定這樣的環境或工具,已成為自己的一種生活形態,與吃飯、喝水幾乎融為一體。所以當新科技或新的資訊工具問世時,總需要歷經經年累月的市場洗鍊,才得以為大眾所接受。

一個無線通訊市場是否成熟,其實仰賴多項條件的組合是否完備,從最基層的基礎建設,基地台的建置影響通話區域能否有效擴張;手機價格影響消費者使用的意願;螢幕大小關係使用者的閱讀習慣;內容建設是否足夠與多樣化,影響消費者的喜好;通信費用是否合宜與被普遍接受,則影響消費者的使用趨向;這些原因,都是關係著新型態的通訊市場是否足以張市場大傘的關鍵因素,缺一不可。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原文刊載於網路通訊雜誌 2002/3 現象觀測站專欄

如果要選出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Email大概不算是第一名,至少也名列前茅了。在面對新科技與新發明,享受其便利生活成果時,人們的心裡頭其實另一方面也一直有著一種矛盾:過去我們可能經過書信往返,嫌棄傳統的郵遞速度難以應付現代化社會的變遷速度,但是反過來卻也懷念那種等待書信的心情。Email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新的挑戰,我們必須面對許多以前未曾想像的人、事、物,因此,如何在Email時代,做好個人關係管理與應有的應對,也儼然成為一項極為重要的課題。

過度以個人為中心的Email習慣

過去對「文盲」的定義,我們常常停留在對於知識與資訊的掌握能力,也導致所謂的文盲,其實是停留再對文化層面的認知,而識不識字,也自然成為取決文盲與否的必要條件。不過在步入數位時代後,人們對知識的認知,已漸漸從過去的單純資訊蒐集,進化到如何分辨與應用資訊,而非只是單純地將各種知識灌輸到腦袋瓜中,即視為「具競爭力」。

網路誕生後,人的競爭力標準自然也隨之提升,你必須要具備一定的網路道德觀,並且隨「俗」(網路慣有的風俗),你必須要能操作資訊工具,因為那將是你在未來求生的基本生存技能力,當然,你也必須要能夠具備快速彙整、分析與蒐集資訊的能力,而不只是把所知道的知識全部都納入大腦記憶庫裡。強調的將是應用的能力與品質,而非量的多寡。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原文刊載於網路通訊雜誌 2002/2 現象觀測站專欄

有人說網路科技是一種革命,因為網路時代的來臨,讓所有人不得不把自己綁在同一張網上頭,學習一種新的生存術,讀網路語言,用網路的思維模式,當然,也同樣必須學習使用網路的工具。當這些變化,開始擴展到生活周遭的每一個角落後,其實影響最甚的是傳統組織,每一個子單位,不再僅僅是各司其職,專業分工的單一角色,而是一種新品種的細胞核,可以不斷因應變遷,產生出不同的應對方式與智慧,而企業組織的變革,面臨的將是體質上的完全改變,而不僅止於成長而已。

組織的新挑戰:細胞和分裂運動

正如人體的細胞的生命週期一般,每一個細胞核本身,不僅跟大環境相依存,自身也必須因應身體的各種狀況,不斷的變化,改變自己,以求生存。而任何一種新科技的誕生,同時所面臨的即是來自舊體系的抗拒,以及新體系的適應問題。

來自舊體系的部分,如果看做是一種生存戰爭,那麼便像是新科技剝奪了人的生存能力,因為這些排斥學習的舊體系,已經開始遠離進步的軌道。但反之,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其實舊體系所面臨及進行的,也是另外一種型態的生存戰:替自己再新的戰場爭取最佳的戰鬥位置。因為新科技已經威脅其既得利益,而且可能將其既有的技能或優勢變得一無是處。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原文刊載於網路通訊雜誌 2002/1 現象觀測站專欄

競爭力,帶表的是一個企業或產業是否持續成長或維持相對優勢的關鍵性指標。而一個企業或產業是否能保持成長熱度,除了來自外界環境的影響外,產(企)業本身能否隨外在環境的變化,自我調適以因應其後隨之而來的各項市場景氣變化及其他競爭者加入等嚴酷挑戰,將扮演決定性的關鍵角色。代工產業面臨產業價值體系的改變以及全球景氣的變遷,將產生前所未有的大躍進。

從過去到未來

過去長期以來,受科技發展的斷層效應,以及全球化經濟浪潮的推波助瀾下所形成的產業專業分工體系,每一個國家、產業都各自就其本位,提供不同的專業,形成一個特殊的產業鏈。原本這個順暢的產業鏈,在上下游彼此通力合作下,十分順暢地運轉著,不過受到景氣的影響,以及產業鏈中各角色本身的成本不斷上升,在加上後起的新競爭者出現,使得原本平順的產業鏈,遭受到很大的衝擊。

而分工體系中的各角色,所獲得的是來自上游單位不斷的技術轉移,卻仍扮演著上一代的代工角色,並未隨技術的增長,而提升自身的角色與價值,所以,當面臨這樣的衝擊時,其實背後隱藏著極為嚴重的危機。這種危機來自於兩個面向: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原文刊載於網路通訊雜誌 2001/12 現象觀測站專欄

時代在改變,人類的生活節奏與步調,乃至品質與內容,也隨之而變,科技改變了這些面相,而原本屬於文明內涵一部份的文化演變,也開始產生基本上質的改變,有些改變挹注人類原本貧乏的精神生活,有的改變卻因此讓精神生活的品質惡化,進而影響人類追求物質生活的取向,反嗜人類社會的道德文明與生活品質,其中,盛逢這種變革交界的世代,被普遍通稱為「E世代」,而他們的「遭遇」也引起極大的關注。

道德與科技的界限

總有一些社會規範內的既有價值是新科技所無法改變的,而這些社會規範,常被後起者以「保守」慣稱,同時新的變革也常是長久以來認同這些既有規範的「老人」們一時間所難以接受的。所以當一個新科技的問世,新舊制度間的拔河,未必比新科技來得耀眼、激烈,其所造成的影響卻往往比新科技更巨。

網路是一項新科技,相信許多人都無法否認。有許多現實社會的缺陷,透過網路反映在世人面前,這時網路像是一面「鏡子」,忠實且未經人工修飾地把真相呈現出來。但同時她也像是一種「染色體」,所有加入這個群體的成員——許多來自不同地方的人,帶著不同的染色體,都會受到網路這個染色體的感染,然後突變出新品種的染色體——都是網路惹的禍的故事就是這麼來的。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原文刊載於網路通訊雜誌 2001/10 現象觀測站專欄

科技已成了日常必需品,正式進駐人類生活,佔有一席之地,而原先執資訊界牛耳的各大廠也人人自危,因為他們正面臨一場生死存亡的決戰,過去的競爭優勢,在資訊科技逐漸普及以後,已經難以繼續擔任維持公司營運的救命丸,於是,一場一場合併的戲碼於焉登場,資訊科技產業也正式宣告進入「低毛利率時代」。

從邊緣走向主流,從高新走向普及

資訊科技產業從邊緣走向主流,可以從媒體的演變中窺見。就在不遠的幾年前,資訊科技還被歸屬在高新(高科技與新科技)範疇,相關的刊物、網路媒體還被評為小眾媒體,著重其專業性,但如今卻已是全然不同的景象了。

資訊科技不僅僅已經躍居生活中重要的一環,小學生一窩進網咖就是一整天,上班族也時常可見人手一本資訊雜誌——或者說,幾乎每一種你以前覺得跟資訊科技八竿子打不著的雜誌刊物,現在都有了相關的版面了。此類的媒體越來越多,媒體廣告收入也越來越豐富,而且各種與之原本形成對立的傳統媒體——各大報,也免不俗地增開了相關的版面與話題,資訊科技的相關話題一躍而成大眾注目的焦點,而其企業管理者也全都成了公眾人物,於是,從張忠謀到張明正,全都成了媒體關注的焦點,甚至於連他們的個人隱私也無可避免。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