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原文為網路通訊雜誌 2000/12 當期專欄特稿

公元二○○○年對於網際網路來說,真是個多事之秋。自從一九九三年網際網路在全球掀起一陣風潮後,科技與知識迅速擴散成一張大網,將所有地球公民網羅其中,網際網路的誕生對人類來說是前所未有的經驗,比之愛迪生發明電燈、萊特兄弟發明飛機,抑或是收音機、電視機的發明,網際網路所帶來的影響及效果,恐怕也是大多數人始料未及的。在本文中,我將挑選幾個重大的主題,追溯網路誕生後所發生的重大事件鑑往知來,試著從不同的角度來探討這些事件的影響,以及對未來網路產業的可能影響及趨勢。

■MP3 的數位音樂革命
MP3的誕生,可以說是傳統媒介物數位化後最具爭議的。根據美國知名的Jupiter Communication所新公佈的研究報告指出,網路消費者以MP3這種新穎且更好的方式來取得音樂產品已成趨勢,不管大唱片公司如何反抗,線上音樂市場每年可獲得54億美元的收入,並會在2005年以前吃掉美國唱片業銷售總額的四分之一。

多年前當電子郵件興起時,首當其衝的便是美國郵政局,由於美國郵政局屬於半官方機構,預算來源大部分來自營運收益,電子郵件的出現,不僅威脅到美國郵政局的生存,許多人開始習慣使用電子郵件也相對地使平常仰賴平信遞送的信件業務,大幅度減少。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電子賀卡與紙本賀卡身上。

在這些數位化過程,許多傳統媒介物受到極大的衝擊,這場數位革命受到消費者的鼎力支持,最主要原因在於使用方便,並非消費者不注重智慧財產權,或是習慣改變了。電子郵件與電子賀卡依然無法取代紙本賀卡所帶來的那份情意,但是MP3卻帶給消費者便於攜帶且大量儲存的便利。
緊接著全球五大唱片公司為了維護自身利益,不思數位化後的衝擊,仍然以消極的方式與之相抗衡,包括控告MP3.COM、Napster等網站,前者以雙方和解的數位音樂授權方式達成協議,後者則牽涉到網路自由化及開放的衝擊,建立起以點對點(P2P,Peer-to-Peer)方式傳遞的網路傳遞架構,諷刺的是,傳統唱片公司發現消極的數位音樂加密,只會阻礙音樂傳遞,也群起效尤,紛紛投入數位音樂網站的建置,同時並利用他們極度厭惡的Napster的P2P方式,建構自己的消費群。

這場數位化革命無非是類比媒介進入數位的陣痛期,無可避免。同時,未來也將有更多傳統媒介,會陸續投入網路世界,近幾年興起的DVD極為其中一例。很肯定的一點是,隨著高容量儲存媒體的日新月異,以及網路頻寬建設日漸齊備,類似MP3的數位音樂革命,會不斷的發生,以填補網路迅速發展後亟需內容物的需求。

■Linux 異軍突起,創造軟體市場新希望
軟體產業從電腦誕生以來,就一直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一九八○年代,個人電腦誕生以來,微軟公司(Microsoft)挾其軟體行銷能力,大舉進入興盛期的個人電腦軟體市場,並躍居全球軟體業首位,九○年代,網路漸漸受到重視,一股無法抵擋的趨勢如風雨欲來之勢,漸漸席捲資訊業界,改變了軟體的傳統行銷環節,許多廠商紛紛藉由網路的媒介,剔除許多過去不必要的成本,同時網路傳遞的便利,也加快了軟體開發的週期。

二○○○年初,原本廣為散布於網路玩家世界的類UNIX作業系統——Linux,由芬蘭一位大學生所開發完成,並藉由網路的力量,逐漸發展成完整的作業系統——迅速改變過去由商業軟體獨大的生態,以前被視為登不了大雅之堂的免費軟體(Freeware)、共享軟體(Shareware)一時間躍居為網路主流,美國一家以提供Linux系統相關技術服務的公司VA Linux正式於NASDAQ掛牌上市,首日股價即攀爬有700%之多,引起全球投資人的注意。

此後類似VA Linux的公司不剩枚舉,像Red Hat以提供完整的系統整合方案及技術服務在市場上立足,Linux所掀起的風潮,更使得全球人口最大的國家——中國,在安全以及政治考量下,宣佈將不採用美國微軟公司開發的心一代Windows 2000系統,而投注相當人力致力開發自有的中文Linux作業環境。同時,Linux的誕生也使得過去獨霸全球的微軟公司,獨佔超過80%的個人作業系統市場,受到美國司法部的重視,成立專案小組,就微軟公司涉及反托拉斯法案進行訴訟程序,而可能遭受公司分裂解體的命運,雖然這項訴訟尚未完全定案,不過可以肯定的一點是,網路所帶來的衝擊,絕非軟體巨擘如微軟之流始料未及。

Linux改變了軟體市場的生態,網路則為軟體市場創造全新的銷售管道,新的技術受到大眾的歡迎,緊接而來的是以知識為主的經濟形態,廠商紛紛以Linux免費系統,搭配完整的解決方案及技術服務,取代過去以軟體販售為主的形態,相關技術的Know-How成了這場風暴中的最大贏家,Red Hat公司則打算在全球各地成立教育訓練中心,其後牽引著極大的技術認證、教育訓練、書籍、教學軟體的龐大商機。

■後現代病毒大戰
病毒在過去以破壞使用者最寶貴的資料為主要發作病徵,隨著硬體的科技突飛猛進,破壞個人電腦硬體,或影響正常操作,也漸漸受到新形態電腦病毒的青睞,一九九九年上半年,正當網路突飛猛進之際,台灣一位大學生陳盈豪,一時興起,開發了一個名為CIH(以其英文姓名首字母縮寫命名,又稱車諾比病毒)電腦病毒,並透過網路的傳遞,迅速傳遍全世界,該病毒在發作時,將抹寫個人電腦的開機啟動系統BIOS,致使使用者作業中斷,個人電腦也因此停擺無法使用。

在發作日當天,全球估計因為CIH病毒所遭受的損失超過十億美金,隨後所衍生的變種CIH病毒陸續肆虐至今,猶仍可見。網路傳遞的便利,助長了病毒的傳遞,許多網友慣於將身邊有趣的文章或程式與親友分享,也益加使得這種情形惡化。1999年上半年,光是透過網際網路傳播的四種病毒(happy99、CIH、Melissa、ZIP-explorer)即造成了76億美元的巨額損失,這一數字是此前4年所有病毒造成損失的總額。

現在,網路使得病毒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進化,生出翅膀的病毒迫不及待地向人們展示,什麼才是網路的傳播速度。一九九九年三月二十六日, Melissa病毒在病毒家族中率先完成了自己的「網路化」,該病毒從作者的電腦出發,在短短的17個小時之內,在全球300多家企業,至少10萬台電腦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這種在活動中破壞,在傳遞間繁殖的特性,就是後現代病毒生存的新哲理。

這些記錄不斷地在創新,人們因為數位化所帶來的損失與困擾也越來越大,隨後一個標題寫著「ILOVEYOU」的病毒,以微軟公司開發的VBScript設計,利用全球超過百分之八十的微軟探險家瀏覽器(Internet Explorer)協助其執行,許多慣於使用微軟免費隨作業系統附贈的電子郵件程式Outlook Express,在打開信件的一刻,ILOVEYOU病毒迅速複製且傳送給你的通訊錄名單上所有的親友,用極快的速度證明了網路傳播的驚人效果,在短短的數天之內,這隻愛蟲自己就創下了65億美元損失的空前紀錄。

隨著未來網路的發展,以及人們對於資訊與網路的需求與日增加,新形態的病毒將一改過去只是破壞文件資料或硬體的呆板特性,取而代之的將是以「資訊爆炸」為訴求的形態,分布在各種連接上網路的電子設備,當你一打開設備時,很可能受到這些資訊的干擾,無論以廣告、文字的形態存在,透過網路的大量且快速地傳遞,影響你的正常操作,更甚者,可能讓人們開始產生心理障礙,畏懼使用此類工具擷取資訊,以避免受到無端的干擾。

■PDA與掌上電腦的後PC革命
一九九五年,網際網路方興未艾之際,網路基礎建設尚在架構的同時,知名的資料庫軟體商Oracle的執行長Larry Ellison率先提出網路電腦(NC,Network Computer)的概念,並設計了全球第一部NC的原形機,跑遍全球各地,鼓吹這個新概念。NC的基本概念是將原先個人電腦中不必要的部份,透過網路分享的方式,節省使用者的成本,但是此舉卻與硬體廠商的利益相衝突,同時當時的網路傳輸環境也不允許使用者將大量的工作分享至網路上使用,NC便因此無疾而終。

一九九八年,個人電腦市場有了極大的轉變,隨著網路的普及,資訊工具在日常生活扮演的角色也愈形重要,個人倚賴資訊工具處理日常事務的比例也逐漸提高,無法隨身攜帶的個人電腦成了這個趨勢中最大的絆腳石,筆記型電腦價格昂貴,又未必能符合消費者的需求,因此更精簡功能且輕便的掌上型電腦或PDA(Personal Digital Assitant,個人數位助理)開始受到許多人的青睞,其中以研發掌上型電腦作業系統的PalmPilot公司所開發的PalmOS最受到市場喜愛,微軟公司也隨即將其佔有市場超過80%的Windows作業平台,精簡成適合掌上型電腦使用的WindowsCE作業系統投入這場競賽。

後PC時代,有更多不必藉由個人電腦處理的事務,逐漸取代個人電腦的角色,許多硬體廠商也紛紛轉型,改以生產更符合個人需求的資訊工具,滿足消費者的需求。隨之而來的各種手持式設備(Hand-held Set)將逐漸改變人們擷取資訊的習慣,透過網路的傳遞,電子書、軟體、乃至電子錢包,都可以透過手持式資訊工具,變成隨身攜帶的「寶庫」。

■新經濟的興起與網路股災泡沫化
雅虎(Yahoo!)是全球第一個帶領新經濟起步的網路公司,該公司由史丹福大學電子工程系博士班學生楊致遠(Jerry Yang)和大衛‧費羅(David Filo)於1995年5月5日創立。是年八月,雅虎賣出第一份廣告,賺到第一份銷售收入,隔年四月,該公司以每股13美元的發行價在NASDAQ掛牌上市。上市當天股價即猛漲了154%,以33美元收盤,公司市值立即攀升到8億美元。此後,伴隨著席捲全球的網路產業熱潮,雅虎股價一路攀升,1997年上升了517%,1998年上升了584.2%,1999年上漲了265.2%。1997年1月31日用於購買雅虎股票的1千美元投資,在三年後的2000年1月31 日市值已升為5.6萬美元,年報酬率高達380%。

這股網路產業的風潮,引領了全球許多投資者加入網路產業的領域,許多商業網路公司在全球各地紛紛成立,1995年7月16日,一位自華爾街高薪離職的年輕人Jeff Bezos,帶著妻子與家當,前往西雅圖創業,在網路上開設了一個名為Amazon.com(亞馬遜)的電子書店,開啟了網際網路電子零售業的先河,其後許多業者發現商機,也紛紛投入電子商務市場,各種千奇百怪的商業模式與電子商務網站頓時間佈滿了網路市場。

然而,三個和尚挑水沒水喝,儘管網路市場廣無邊際,看似前途似錦,卻也相對地成為難以掌握的營運障礙,一九九九年起,營運超過五年,擁有超過全球一百三十個國家,一千萬以上顧客的亞馬遜書店,在NASDAQ陸續傳出獲利不如預期的消息,亞馬遜在先期不斷擴增人力,以及倉儲成本,藉以提高顧客滿意度與忠誠度,獲致了許多人的喜愛與信賴,卻因為成本激增,但無法有效增加利潤的情況下,營運狀況雖時有成長,虧損數字卻也隨著業務量的增加而驟增。

市場上的投資人漸漸對漫長的等待失去耐心,紛紛出脫手中持股,並對過去網路產業的前景產生懷疑,對於網路產業的價值認定也有了一番新的見解,各網路股在NASDAQ的股價,均大幅滑落超過50%,引起全球性的投資者恐慌,全球各地的證券市場一片慘綠,許多網路公司缺乏良善的營利計畫與獲利方針,紛紛倒閉、裁員,或被迫開源節流。

二○○○年四月起,這場網路股災被戲稱為新經濟的泡沫化,投資人的投機心態再次證明了市場急速擴增所帶來的眼球效應,未必能讓投資人真正認清產業,反而可能是大陷阱。儘管如此,網路產業仍然充滿希望,各種新技術不斷推陳出新,商業網站的增長速度雖然有遲緩的現象,使用者的需求卻不斷地增加,投資人在歷經這場股災後,對於網路產業有了一番新的認識,也更審慎選擇投資標的,對於網路產業來說,具有正面助益的效果,因為唯有理性的投資者,才有健全的產業發展,越充滿投機心態的投資市場,越可能是網路產業的鴉片,當有一天沒有了鴉片的供給,整個產業就會崩塌。

■寬頻與無線通訊大戰
網際網路的下一波趨勢,將是基礎建設的效能提升所帶來的龐大商機。基礎建設的效能提升,代表了消費者的慾求不斷成長,新一代的網際網路架構,提供更高的頻寬,足以承載更多樣化的內容,更龐大的傳輸量。

網路技術不斷進步與頻寬提升,多媒體與通訊整合漸成產業主流,有線寬頻與無線通訊逐漸躍居市場主流,其中,日本國家電信NTT透過子公司DoCoMo所提供的iMode資訊服務,藉由無線電話(Mobile Phone)成為許多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在日本本地有超過一千萬用戶使用DoCoMo以及其他廠商所提供的無線通訊資訊服務,而以GSM系統為主的歐美廠商,也亟思在原有系統上進行提升方案,由通訊業界共同制定的WAP(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無線通訊應用協定提供許多業者將資訊服務搭載在原先的通訊平台,並與網際網路互通。

由於網際網路的不斷提升,網路頻寬所扮演的網際網路推進器的基礎建設也愈形重要,世界各國都積極推動第二代網際網路基礎建設,擴增頻寬,以便搭載更多資訊流量,同時也增加了網際網路上應用的多樣性,同時,無線通訊也面臨相同的衝擊,無線通訊頻寬也跟隨著提升,可以預見的是,除了傳統網際網路應用將會更上一層樓以外,透過無線通訊設備或各種不同的上網設備來連結網際網路,也將使得過去人類「地球村」的夢想逐一實現。

透過網路點播歌曲、電影、講電話、乃至視訊會議、醫療、學習,將隨著第二代基礎建設的完成,漸漸改變人們的生活與工作形態,有更多的資訊將透過網路,成為每個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知識糧食,同時,網路基礎建設的完備,也提供了便利溝通的最佳環境,透過不同的網路連接設備與他人溝通互動,拉近人與人間的距離,將成為下一世紀人類賦予網際網路的新任務。

■AOL與Warner合併案,引領網路產業變革
二○○○年一月,代表虛擬世界中全球最大的網際網路服務供應商美國線上(AOL)宣佈與代表實體世界中全球最大娛樂集團華納兄弟(Warner Brothers)對外宣佈兩家公司將合併,掀起市場上一陣騷動,兩者的結合,不僅僅代表了虛擬與實體的整合將成為網路產業主流,同時,也造成市場上過多性質重疊的網路業者,在未能有效獲利的同時,紛紛採取更積極的策略聯盟或合併風潮,以互補不足,或增加競爭力。

AOL於一九九二年併購當時全美最大封閉型電子商務社群CompuServe,擁有了電子商務的相關技術與機制,使得原先與其他網際網路服務供應商競爭的AOL,一下子躍居為龍頭大哥,同時,也厚植了其後完備的數位服務,一九九七年,AOL再度購併在網際網路受到超過三千萬人使用的ICQ即時通訊技術,成為該領域的領導者,同時期,AOL並展開一場市場爭奪戰,陸續在全球各地散發超過一億片的AOL連線光碟,提供使用者免費使用五十小時的AOL連線服務及其所提供的相關線上服務。很快地,有超過一百萬的網路用戶選擇AOL作為他們日常的網路連線服務商,並且以極快速的速度成長,AOL也因此躍居為全球最大網際網路服務供應商。

當AOL與Warner宣佈合併時,市場上議論紛紛,對此聯姻持悲觀態度的大有人在,然而,事實卻證明AOL與Warner是一項明智之舉,AOL以空間換取時間,在極短的時間內,建構了網際網路服務供應商完美的服務內容,併購同質性過高,或具備獨特技術的網路公司,納入AOL體系,避免在市場上過度內耗,縮短了公司在市場上稱霸的時間,同時也建立了屬於自己的網路王國。

AOL與Warner的合併,不僅僅代表了實體與虛擬世界結合的趨勢,同時也證明了市場上過多同質性過高的網路公司,在網路市場不能有效擴增的同時,非但不能創造新的商機,反而可能因為爭食市場大餅,掀起一場廝殺,許多網路公司在這場戰役中敗役,消失於網路市場,然而卻有更多的網路公司踏著AOL的步伐,也同樣走向合併的命運。未來將有更多網路公司走上同樣的路,在每一個網路應用產業中,將大者恆大,只有大規模的作戰陣式,才足以在市場上取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