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刊載於網路通訊雜誌 2002/1 現象觀測站專欄

競爭力,帶表的是一個企業或產業是否持續成長或維持相對優勢的關鍵性指標。而一個企業或產業是否能保持成長熱度,除了來自外界環境的影響外,產(企)業本身能否隨外在環境的變化,自我調適以因應其後隨之而來的各項市場景氣變化及其他競爭者加入等嚴酷挑戰,將扮演決定性的關鍵角色。代工產業面臨產業價值體系的改變以及全球景氣的變遷,將產生前所未有的大躍進。

從過去到未來

過去長期以來,受科技發展的斷層效應,以及全球化經濟浪潮的推波助瀾下所形成的產業專業分工體系,每一個國家、產業都各自就其本位,提供不同的專業,形成一個特殊的產業鏈。原本這個順暢的產業鏈,在上下游彼此通力合作下,十分順暢地運轉著,不過受到景氣的影響,以及產業鏈中各角色本身的成本不斷上升,在加上後起的新競爭者出現,使得原本平順的產業鏈,遭受到很大的衝擊。

而分工體系中的各角色,所獲得的是來自上游單位不斷的技術轉移,卻仍扮演著上一代的代工角色,並未隨技術的增長,而提升自身的角色與價值,所以,當面臨這樣的衝擊時,其實背後隱藏著極為嚴重的危機。這種危機來自於兩個面向:

‧當成本逐漸升高時,代工業者如何因應。
‧當新競爭者以更佳的競爭優勢(更低的成本,更高的品質)介入時,代工業者如何因應。

所有的代工業者似乎都會同時面臨同樣的問題。從與網際網路最相關的網站技術,乃至各種軟體研發,到曾經紅遍半邊天的半導體業者,無一倖免。而這些業者的因應方式,常常可以看得其後續生存發展空間的大小以及競爭力的優劣。

以台灣為例,最大宗的要屬於PC硬體製造業為範疇的相關代工廠,上至主機板晶片組、音效卡核心晶片、乃至網路卡、主機板、機殼等,在PC硬體製造產業流行著一句話「一部電腦裡頭,除了CPU,可能全部都是Made In Taiwan」。此類代工業者最大的危機來自於科技與技術的不斷突破,同時既有的優勢(製造與代工的各種產業代工知識與技術)也不斷在流失。

但隨著景氣的變化與市場的供需版圖變化,PC硬體的邊際利潤已逐漸降低,導致代工廠商不斷壓縮原本已經逐漸趨狹隘化的微小利潤空間,有的選擇以其他下游廠商轉承包代工的方式,壓縮了原本對品質的堅持,但繼續忠誠地扮演著代工者的角色,完全無視可能接踵而來的各項變化與挑戰;有的則選擇本身的產業升級,將原本於代工製造所獲取的各項知識與技術,轉化為技術服務、售後服務、系統整合等服務,逐漸往高邊際利潤的方向升級。

全球最大的個人電腦廠牌IBM,每年平均獲利九百億美金,其中單單其所提供客戶的服務,便佔了三百多億美金的實際營收額,在所謂的邊際利潤(Margin Profit)中,其實可算是舊產業轉型升級的最佳典範。

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中國大陸。在許多利潤已經逐漸薄弱化的產業中,中國大陸的代工業者雖然是許多台灣業者的競爭者,漸漸在取代過去台灣許多代工業者的角色,但鄰近的印度,在高科技產業裡,卻也成了許多中國大陸廠商心裡的痛。有一陣子,中國大陸校園裡流傳著類似這樣的一段話:

咱們再不努力提升,可能有一天,我們連最有機會與自豪的軟件產業,也將落入印度人之手

原來鄰近的印度,由政府主導從資訊教育著手,不但大量培植軟體研發人才,並且對於軟體研發人才的素質要求,已經幾近以培植「機器人」的方式在持續複製中,在一個以軟體代工為主軸的印度公司裡,負責執行各種專案的專案經理,常常可以很精確算出一項專案的執行時程。究其原因,並非專案經理人特別優秀,而是兩位實際負責軟體研發的工程師,所寫的程式,竟然可以做到一字不差,且程式碼註解說明幾乎一模一樣的程度,也難怪乎中國大陸的軟體代工業者會如此憂心了。

中國與印度在軟體代工產業的彼此競爭,看似兩個同質性頗高的代工業者,正在搶食同一塊大餅,但當類似的競爭映射到半導體產業時,又是何種景況,其實已經可以提供部份的借鏡,敦促代工業者在「質」的提升多下工夫,而非「量」的競賽,不是繼續圍繞在原先已經被壓縮的利潤空間中,而是嘗試開創新的利潤與生存空間。

密集抹殺智慧產業

在我在學期間時,電子工程系的教授曾經提過一段他以前在新竹科學園區的歷史,當時他的老闆交付他一個任務:

這是國外一顆音效晶片,你在三個月內把裡頭的電路抄錄出來,公司提供你三百萬元獎金

我的那位教授並沒有接下這樣的任務,原因不在獎金多寡,事實上,在十多年前,那樣的獎金的確不算少。最主要的原因仍在於他參透了一點:如果繼續從事這樣的工作,我頂多不過是高級一點的工人而已。

聯電董事長曹興誠嘗言「半導體代工是智慧密集產業」,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則說:「台積電有一千多個博碩士,真正有創意的卻不及百分之十」。的確,半導體代工產業,需要投注相當的人力,在進入初期學習各種製程技術、流程與品質控管,將國外已經設計好的電路或晶片組,加以量產。表面上看起來像是許多高技術、高科技的智慧結晶,但終究擺脫不了代工的角色,所有學習的各種技術,到頭來也只是為人作嫁的幕後「黑手」。

所以有人曾經戲稱在半導體晶圓廠工作的高知識份子,不過是高科技產業的「黑手」。如此看來,半導體代工產業的確像是「智慧密集產業」——「密集抹殺智慧的產業」。

有一位從交通大學畢業,正在半導體產業工作的 kychou網友,曾經在交大資工天龍BBS站上發表了一篇「晶圓代工是扼殺創意的元兇」的個人從業心得,文章開頭就提到:

半導體產業的專業分工的確是個趨勢,可惜的是,台灣所分到的工,卻是需要龐大資金,高耗能,消耗人力的製造端——即俗稱的晶圓代工。而非低成本,智慧導向,高報酬的設計端。但因為台灣起步的早,已經造成了服務及資金上的障礙,後進者不易跨入。所以在近幾年造就了高獲利,獲利高就吸引人才投入。也就造成了大眾的誤解,認為進入晶圓代工業就是高科技人,其實,差遠了。

其實對外的形象塑造,往往與真實情況有所差距。看似高科技的晶圓代工業,背地裡卻是資金與勞力密集的工業,與傳統產業並沒有兩樣,不同的不過是所使用的技術與產業而已,雖然看似獲利極高,但相對投注的資金與風險也更高。

短視近利:悲歌者的宿命

如果更赤裸地解剖晶圓代工業,其實這是一個燃燒青春的產業。在台積電有一千個碩士,二百個博士。其中10%的人力從事先進的製程研發,剩下的90%卻只能從事生產線工作,過程重複、無聊、疲累,不僅僅不需要動用大腦思考,還必須忍受無塵室衣著與輪班之苦。看來不僅一點也不高科技,且毫無樂趣可言。

許多投入這個產業的年輕人,抱持的心態,無論正確與否,卻已經替自己做好生涯規劃:用青春換金錢,媳婦熬成婆,終有一天能當家。但是當他們正在燃燒青春時,卻忘了他們耗費掉的青春無可復返,可是其他國家同齡的年輕人,卻在自己最輝煌,最有學習動力的那段日子裡,不斷地激發創意、學習成長。

《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首【Rich Dad,Poor Dad】作者Robert T. Kiyosaki在他的大作裡提到:

當一家公開上市的公司進行裁員縮編時,受害的往往是員工,家庭經濟會因此遭受打擊,失業率升高,該公司的股價卻通常會上升,市場也喜歡這樣的消息,因為當公司裁員時,成本就下降了,這意味著公司透過自動化,提高了平均勞動生產率。

而當股價上升時,像我這樣的人,即股東,就更富有了。雇員因此損失了,但是所有者和投資者卻因此獲利了。

不可否認的是,每一個產業都會有其成長與衰退曲線,無法永遠扶搖直上,持續成長。年輕人在代工產業裡燃燒的青春,換來的是老闆的獲利了結,當此類產業遭受到空前的打擊而難以生存時,我們的社會便頓時出現一群高科技失業勞工。

這種情形在台灣尤甚。不曉得是不是島國的緣故,在台灣的老闆對於「研發」總是怯步不前,甚至極為保守。從全球三大科技板塊來觀察,歐美的業者,也許因為市場腹地廣大,通常主導著新科技的發明與創新,願意投注大量的資金與心力,從事最需要智慧的工作;而鄰近的日本,早期雖然以抄襲為手段,卻不滿足於只是製造同樣的產品,反而在取得技術突破後,在技術研發與品質上更為精進。

但反觀台灣,老闆的心態,多半是取得一項技術,即視為是領先其他同業的神秘武器,但是從事的工作卻與同業無異。在晶圓的製程技術的突破上,就有這樣的盲點,所以永遠投注大量的人力,只在製造跟其他競爭者同樣的產品,提高了晶圓的良率,降低的只是成本,卻沒有創意上的精進。仍然圍繞在資本導向的考量,老闆們思考的仍是如何提高良率、降低成本的數字遊戲,而投注人力在製程上的精進,顧慮的仍然是自己的資金是否可以更具效益,卻完全鮮少有人思考過利用新取得的技術,自行投注研發新產品。

這種「短視近利」遊戲不斷循環的結果,換來的是相對優勢的不斷流失,必須不斷投注大量的資金,興建更多的晶圓廠,最終的下場仍是將自己擠進狹隘不通的死胡同。

最後武器:行銷、品質與創意

行銷、品質與創意,將會是代工產業業者的最後武器。我的一位任職於多媒體產業,擔任主管的朋友就曾經分享他到法國參訪的實際差異,他的公司主要以代理國外遊戲及多媒體產品販售為主,有一年冬天,他前往與公司有合作授權代理關係的法國Ubisoft軟體公司,參觀對方的公司與專案執行,令他驚訝的是,在台灣開發一套多媒體產品,必須校長兼敲鐘,五人小組必須搞定企畫、腳本設定、人物造型、場景設定、配樂、程式設計、市場行銷等一連串繁雜的工作,Ubisoft公司光是企畫團隊就多達四十人,鉅細靡遺地把一套多媒體產品劃分成幾個細分部,分頭由幾個小組進行構思的工作。

從以上兩國同產業的工作流程差異中,我們可以發現,這種投注大量心力開發的產品,結合正確的行銷策略,其後所推出的軟體,無論在整體包裝、創意展現,均能獲得市場的青睞,也往往可以成為市場上一炮而紅的黑馬。

更重要的是,過去代工業者往往都是直接承接其他提供創意與設計的原廠技術與知識,作的是幾近「黑手」的工廠生意,賺取微薄但足以養活自己的利潤,卻只能看著自己製造的產品,在對方的品管要求下,配合完美的行銷包裝,獲取比自己高上數十倍的利潤。

反觀台灣業者,卻開始劃地自限,將市場緊緊鎖定在台灣狹隘的內需市場,卻期盼自己可以如歐美日廠商,獲得高利潤的豐榮景象,無異是緣木求魚。有道是「要有好豐收,先要怎麼栽」,許多代工產業業者,一方面要投注新力在與其他同業「搶單」,不斷壓縮自己的利潤,另一方面,卻又無力著手規劃後續的發展策略,趁勢從代工經驗中,深入吸收來自國外的各種經驗,轉化為產業升級的資本,實在是一大隱憂。

品質影響的是產品在市場上的價值認定,創意則扮演產品加值的化妝師,行銷決定了整個產品的成敗,三者缺一不可。不過經常被忽略的也多圍繞此範疇內。我有一位任職於行動通訊軟體技術研發的朋友這麼對我描述他們公司對於新產品開發所保持的觀念:

‧董事會要緊縮預算,所以不能有好的條件招募到適用的人才。
‧新產品沒有經過市場調查就貿然投入開發,前景如何不可知曉。
‧對技術的掌握如何,更沒有具體藍圖,確有著「研發人員自大病症」,總覺得自己的創意是唯一,完全不理會其他競爭者的動向。

這種自我催眠心態,是許多太過自我陶醉導向的老闆的共同毛病。既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的心態,往往是一項新產品進入市場胎死腹中的最大死因。其實若能膽大心細,事前做好全盤規劃與市場調查,擬定正確的市場策略逐步進行,在行銷、品質與創意面考慮得更周詳,成功也就近在咫尺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