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原文刊載於網路通訊雜誌 2002/10 現象觀測站專欄

在網際網路極盛時期,許多年輕菁英被以本夢比為主軸的網路事業所吸引,舉著Yahoo!等許多「網路夢幻偶像劇」的招牌,不顧一切地投入了網路事業,當然也進而影響了社會上其他產業的工作型態。然而,在夢醒時分之傾,又有多少人真正認清網路時代所帶來的改變,其實應該是朝效率、簡潔的良性方向,而非冗長、繁雜的工作型態?

從朝九晚五到朝五晚九

年輕一代的網路使用者,已經善於運用科技,透過網路的幫助來完成自己的工作,並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不僅僅是小學生,乃至家庭主婦,人人幾乎都有自己的電子郵件信箱,透過網路的傳遞,與來自地球彼端的另一個完全不同膚色、國家的朋友,在網路上搭起了友誼橋樑。

是的,網路的確帶來了許多改變,網路不只改變生活,對工作型態的改變也相當大。根據美國PEW(網際網路暨美國人生活專案)提出的研究報告顯示,網路已經成為美國人工作主要的一部份。報告中指出,有將近4,000萬人,37%的美國人會在工作時使用網路,而且主要是用在與工作相關的研究,以及企業內部與外部溝通所需的電子郵件。其中有四分之三的員工表示,網路的確改善了他們完成工作的能力。有三分之二的年齡低於45歲,有31%可上網的員工具有大學學歷,40%的人表示他們上網的時間至少在三年以上,他們都相信網路這項新科技協助提高了工作場所的生產力——從這項調查中的一些數據看來,可以看出一些共通點:對於網路科技、工具越能駕馭的人,越相信網路對他們的幫助大於過去。

新一代的網路族,一生下來就必須面對塞滿PDA、電腦等科技工具的世界,不僅僅求學時如此,就連休閒時接觸的也是電子遊戲機,這些科技工具的共通點在於都是應用數位科技與網路科技的集成,使用者必須學習如何操作這些工具,才可以進一步利用這些工具與人溝通。也因此,這些e世代網友賴以維生的電子科技成了人際關係維繫的工具,也成了工作上的好幫手。

而在網際網路推波助瀾下,儘管官方訂定了法定工時的標準,許多公司也「號稱」遵守相關規定,仍有不少人不顧一切地投入工作中,每日十幾個小時的工作時間,一點也不覺得厭倦,許多員工更樂於利用公司的網路資源,在下班時間,仍然辦公室燈火通明,埋首於網路世界中。

筆者有一個朋友,家裡剛安裝寬頻網路的前一週,包括老公、二個小孩,一有空便窩在電腦前,儘管大人小孩使用網路的目的不一,但是網路所帶來的致命吸引力已經時分顯而易見了。當然,這樣的情形在職場更是司空見慣,相信許多正在職場上奮鬥稍具年資的朋友會發現,會發現過去與現在,工作環境上的改變,在於檔案匣變成了電腦螢幕,一進辦公室的第一件工作,可能不是倒咖啡或開水,而是開電腦,急著讓在主機上棲息了一夜的電子郵件收進自己的電腦中。

在工作上投入的越多,仰賴電腦的機會與時間也越多,久而久之,電腦與網路成了現代職場不可或缺的必要工具,而原先朝九晚五的工作,隨著網路與資訊科技越來越便利,也漸漸成了朝五晚九的常態,這種情形不僅僅是在以網路維生網路與資訊產業中如此,不少傳統產業的老闆,也樂於添購資訊設備,讓員工可以陶醉於上班上網的情境中。當然,相對的,是否這樣的改變真正為人們的工作帶來更多的效益,則是職場員工與老闆必須共同審視的課題。

成就感與好奇心的驅使

六年級(民國六十年次)以後誕生的e世代網友,因為未曾歷經困苦的時代,加上工作型態已從過去生產、製造為主的職場生態,漸漸演變為以服務為主軸的職場生態,所以工時與薪資與過去相較,比重上也顯得較過去為低,過去求職者對職場最基本的評量點「工時與薪資」,在進入數位時代後,彷彿已經「自動退位」,取而代之的是職場所能提供的發揮空間,以創造員工的成就感,以及職場所帶來的新鮮感。

究竟是什麼樣的吸引力可以吸引這些e世代族群,捨棄最現實的「麵包」問題,轉而追求個人成就感呢?其實如果仔細觀察,最大的改變在於現今許多e世代朋友,自行獨立乃至踏入社會的時間均較過去延後許多,往往一個三十幾歲的年輕人,並未真正的獨立,而仍然與父母同住。少了家庭經濟的負擔,自然無後顧之憂,可以「作自己喜歡的事情」的比例也漸漸偏高。

日本就有許多二、三十歲的「寄生蟲上班族」,他們不像自己的上一輩們,窮盡一生之力,只為了擁有一個安穩的家庭環境,工作也幾乎鮮少變換,反而是追求個人快樂、成就,以及不斷的變換職場,成了自己當下追求的重心。

根據美國Ipsos-Reid機構於2001年8月底發表的調查報告,59%的美國工作者認為網路科技使工作更有效率,而52%認為網路科技提高了休閒品質。從其調查結果中,我們可以發現,網路、行動電話等新科技的應用,使美國人工作和休閒的界線變得更模糊了,43%的美國人在下班後仍透過網路或行動電話處理公事——那也正意味著在薪資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每個人可能犧牲自己生活條件來達成原先工作目標的機率大幅增加了——不過同時也有30%的美國人表示在上班時間會透過E-mail或網際網路處理私事。

而在休閒生活方面,52%的美國人認為網路、行動電話等新科技提高了休閒生活的品質,而26%的人認為這些新科技應用縮短了他們的休閒時間。當然也間接地說明了網路等新科技的誕生,在人們生活與工作上的改變所產生的矛盾。

在工作效率上,59%的美國人認為網路等科技提高了他們的生產力。不過比較有趣的是,那些將工作和休閒時間混淆的工作者,認為新科技應用可以提高生產力的比例更高,因為工作與休閒的界線越模糊,越難以算計自己究竟投入多少心力在原先的工作報酬上。

筆者有一次在一次聚會中曾經與一位軟體業者的老闆閒談,他提到了一種情形:

台灣與日本真的無法相比,光是工作效率就輸人家一截。我在日本分公司的員工,每天工作超過十二個小時,這些工作時間早已經超過公司規定的法定工時,可是這些日本員工卻仍然埋首於工作中…。

拿台灣與日本的職場環境來相比,當然不盡公平,因為老闆的管理風格與社會風氣,常常是影響員工投入與否的最大主因,這位軟體業老闆,採用的是絕對日式的管理,緊迫盯人,在台灣的員工美其名是不斷的換血,實則人才流失嚴重,因為他將管理日本員工的那一套標準,也套用在台灣總公司的員工身上,兩地職場環境不同,社會風氣也大異其趣,無法持續提供員工發揮的空間與成長的環境,掛冠求去的人自然也成了一種常態了。

所以,網路與資訊科技尚非影響職場員工投入心力多寡的關鍵力量,那怕網路上有再多的吸引力,也敵不上工作的最基本要件:「心甘情願」。所以儘管科技可能提高了生產力與員工的工作效率,卻未必等同於提高企業營運的效率,錯誤的管理方式,反而常是影響企業營運的主要原因。

半年後,那家軟體公司在半年內,包括中高階的管理幹部,總共流失了超過三分之二的人才,剩下的部分「元老」,則繼續坐領高薪,一副老神在在的心態,繼續在原來的職位上擔任「半退休」員工,與少數公家機關相比,真是有過之無不及。

網路溝通對E世代的重要性

談起「溝通」,可說是人際關係上重要的一環,同樣地在工作職場上,如何有效的溝通,也常是影響工作效率與生產力的重要指標。隨著網路漸漸成為企業營運的「數位脈絡」,員工使用資訊工具來完成企業內部溝通甚或客戶聯繫,已經是企業極為重要的對內與對外溝通方式,因此,電子郵件、ICQ等電子溝通工具,也漸漸成了職場上極受歡迎的秘密武器。筆者個人在職場上極十分倚重電子郵件作為平常聯繫與溝通的主要工具,ICQ則常成為互通市場訊息以及詢問工作上疑難雜症的即時通訊工具。

大多數的老闆都很難想像這些工具可以為工作帶來多大的幫助,主要仍在於老闆自身並不使用這樣的工具,再者,老版本身都有了一定的年紀,觀念與學習能力都無法與年輕人相比,自然很難想像在步入數位時代後,資訊工具對於工作上的輔助,充其量網路與電腦,不過是「打字的工具」。

不過老闆的顧慮也不完全無道理,據調查,每五位美國男士中,有一位會在上班時下載色情圖片,網路漫遊,使美國員工降低三到四成的生產力。澳洲員工平均每週花三點六個上班時數處理私人電子郵件,加拿大員工每週花十六分鐘搜尋私人資料或處理個人電子郵件。雖然無法完全確切地歸納使用這些工具,會必然造成工作效率的低落,也無法肯定在工作時間處理個人私事,就必然會影響工作效率,但員工濫用企業網路,造成頻寬不足、病毒入侵損害設備、產力下降、工作效率低落,的確是愈來愈多企業的困擾。

網路與電腦雖然為現代職場帶來部分的助益,從其另一層面解讀,一項科技工具是否真正發揮其效用,進而對工作或生產力帶來實質的幫助,常常也可以看出一個企業員工的自制能力與競爭力。凡事必有正反兩面,自制能力不佳的員工,網路成了他們分心的工具,與朋友在網路上聊天、處理私人電子郵件也自然佔據這些員工大部分的時間,影響員工工作效率自不在話下,這也是大部分老闆所顧慮之處。

自制力佳的員工,間接地展現了企業的競爭力,這種競爭力一部份來自企業管理的成效,另一方面也代表著企業員工的素質。總的來講,這些數位溝通工具,不管是在職場或生活中,都早已成為人與人間互動的必要工具之一,我們很難斷定這樣的工具一定會造成什麼樣的幫助,因為很多事情並不容易以量化的數字來評斷,員工在與朋友偶爾透過電子郵件、ICQ聊天,也未必就會影響工作效率,反而可能對公司有所助益。

出版的網路奴隸(Netslaves)一書的作者Steve Baldwin說「我不認為在數位時代,有所謂的休閒時間,新媒體工作者不會放下工作和解壓縮。」雖然在沒有任何津貼的情況下留下來加班,是員工為夢想所自願做的犧牲,但是有些公司也會刻意模糊公司以及家裡的界限,讓員工長時間待在公司裡。例如歡迎員工帶朋友到公司會面,或是免費飲料及下午茶時間等管理手段。

員工在利用這些網路與數位溝通工具的同時,也在為自己營造富變化性的工作環境與內容,筆者在職場就有這樣的經驗,透過公司電子郵件與朋友間的私人聯繫,或透過ICQ的訊息往返,促成了公司新的生意機會,完成了兩家公司間的策略聯盟,乃至專案合作開發。

傳統的老闆的管理思維,總認為把員工關在辦公室為其效命的時間越長,所花費的一分一毫便相對提高其價值,但是隨著數位時代的到來,職場的環境與員工的需求也隨之演變,老闆的腦袋自然也必須更活絡,才不致走了和尚賠了廟,趕跑了真正有心為公司服務的員工,僅留下服膺老舊陳宕管理思維的老員工,表面上是順著老闆的心意為公司服務,卻不知其競爭力已漸漸流失。

本於人性的管理

過去以生產與製造為主的職場生態,使得大多數的老闆最在意的焦點,仍然是每一工時所付出的成本與所獲得的收益比,所以每位員工投入職場上的時間長短,也常常成了老闆衡量員工是否盡力投入的指標之一。

不過正如廣告詞「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所言般,絕大多數的科技為了服膺為人類服務、讓人類更便利的兩大宗旨,往往是循著人性的方向設計,不過反觀企業的管理方法,則採取「反人性」的作為,這些反人性的管理手段,多半來自非專業的經理人,他們相信過去的成功經驗,認為過去的方法與經驗,可以套用在目前的環境裡,卻往往忘記了時代已經改變,員工對職場的要求也與以往大不相同。

網路儘管方便,但並非吸引e世代員工踏入職場的主要因素,因為現在幾乎家家戶戶都可以連線上網,上網雖然漸漸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作為,卻仍僅止於工具層面,真正可以左右e世代員工對職場喜好的,仍然是本諸於從人的角度出發的各種福利。

比如說,有位六年級生就直言「有位好溝通的老闆,勝過一切」,有的老闆執著於自己相信的過去經驗,卻往往忘卻了尊重專業的必要。筆者以前也曾遇過這樣的老闆,這位老闆本身為技術本位,所以自然一切思維邏輯也從技術出發,不過在筆者眼中,這樣的老闆常犯的一種錯誤,就是過度倚賴自己的直覺與相信自己的技術認知,其所開發的產品也往往在市場上無法獲得青睞。

果然這位老闆有點固持己見,無法接受他人挑戰老闆的觀點,一切仍然只能回歸「官大嘴大」的官僚管理思維,底下的員工在嘗試多次與老闆間的碰撞,提供自己的專業認知與見解,卻無法獲得重視或提供老闆決策參考時,也自然將這樣的主動見解隱藏起來,免去與老闆間衝突的機會,樂得清閒。

良好的管理,必須尊重專業外,也務必本著人性的考量來進行,e世代員工對職場的要求其實並沒有比過去更多,只不過過去與現在,兩個時代的員工,隨著社會變遷與職場生態的改變,所想要追求的中心有所不同而已,過去的員工要的是更多的薪資,靠的是勞力的付出,e世代員工要的則是職場所能提供他們發揮的空間與對專業的尊重。

正如「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這句廣告詞所言,好的老闆,在管理上也始終重視人性,並且時時注意員工的自我成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annylin3000 的頭像
    dannylin3000

    現象觀測站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