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刊載於網路通訊雜誌 2002/12 現象觀測站專欄

不同的時代或變遷,總會產生新的權力架構,在政治圈如此,在充滿電腦與人對話的網路空間亦如是。網路帶來了新的科技變革,同時也產生了新的權力結構,每個人一連上網,就自動成了這個虛擬社會中的一份子,離開了網路,卻又回到現實社會,網際網路就像是一張連結不同權力圈的大網子般,緊緊扣住每個人在不同空間裡所扮演的角色。

一場不流血的變革

社會學家傅柯曾說:「權力是伴隨著革命而生的。」在歷史上的多次變革,因為與「人」的思維越接近,由人來主導,變革因人而起,權力也因人而產生,因此或經過流血變革的過程,或而顯得不是那麼完美,對於歷史上的多數變革,也多循著由上而下的方式在行進。

不過,對應到網路世界,卻是完全不同的過程。網路基本上是由科技所驅動的一場變革,因為科技將人匯集在同一個空間,形成了許多虛擬的小社會,也因為有了這些小社會的存在,漸漸地形成每一個小社會的各種共識,從文化、道德、乃至各種工具與通訊的標準,也由這群數位世界的普羅大眾來共同制訂,並共同遵守。

在對網路社會的管理與規範未成形前,並不存在所謂的「權力衝突」,一切的運作也與真實社會的由上而下大異其趣,網路社會中進行的是一種由下而上的「和議式管理」,直到參與網路的網民們對網路世界的不同見解開始產生後,權力才被演化成人與人之間的衝突,而非真正由網民所共同形成的共識機制來主導一切。

這樣的演變當然是由於個人的私慾被帶往網路世界所造成的結果,也因為有越來越多的網民在媒體渲染下,過度將個人在網路社會中的角色強調,反而使得過去向來是由社群主導的各項遊戲規則的權力,引導成由個人主導的面向。這是由於二十世紀以來,個人主義被嚴重扭曲成極度的自私自利,反而使得原先聚焦的「公益」話題成為配角。

積極的來看,個人主義其實是一種尊重他人,肯定自我存在的觀念,消極的看,個人主義強調的則是解除對個人「不必要」的一切束縛,包括來自社會群體、國家、民族,然而,當個人主義的真義被扭曲成單純的「只要是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無政府狀態時,一切便脫離了正軌了。我們的社會將變成由個人私慾引領一切,原先的權力組織原本是用來妥善管理與分配各種公眾資源,在此時也將失去其存在的意義。個人凌駕一切的社會,一切將由個人主導,過度「人治」的下場,便是另一個集權、極權的形成。

現在的網路社會權力法則,不可諱言的在某些資源的劃分上,猶如無政府的社會主義世界,但仍然奉行著大多數參與者所共同制訂的遊戲規則在行進,不過卻極易將網路通訊的設備管理與網路社會的秩序管理混為一談,而將「設備管理人」提升為遊戲規則的仲裁者。

二○○○年初,台大椰林風情BBS在外界及教育主管單位不斷的指責下,為了宣示管制網路色情的決心,趁著假期突然宣佈廢止在該站社群裡極具特色的網友暱稱以及個人名片檔的顯示功能,此舉引起所有參與該站的網友一片嘩然,並發起反對此一措施的連署活動。然而,台大校方卻以該站設備為計算機中心所管理之財產為由,堅決執行此一措施。

這是「人為因素」不當介入網路社群的著名案例。台大校方由於受不了媒體報導及外界指責,以「私利」為重,不僅使得BBS站的中立身份為之傾斜,同時也使得網路社群的遊戲規則完全被破壞殆盡。

新權力架構的形成

政府、官員、人民,這是一個國家基本的權力結構;富有、貧窮是金錢世界的權力結構;快樂、憂鬱、悲傷則是人類情緒世界的權力結構;同樣地,在網路上存在著各種不同的權力結構,這些權力結構透過網路這張大網子,彼此緊密聯繫著,在這個以人為核心的網路世界裡,權力的變化與張力,更甚於現實社會。

也因為這種虛擬的特性,「人」可以不必是「人」,「站長」也可以是「使用者」,角色之間的轉變,並沒有必然的公式,完全視每一個社群的遊戲規則而定,於是網友們也習慣於這種遊戲規則,然而,遵守網路社群遊戲規則的共識,並非每一個具備網路社群條件的群體都可以一一遵守,多半仍是由設備管理人制訂一定的管理規則,再由網友遵守。從這些例證中,我們可以發現,越封閉的社群,這樣的情形越是嚴重。

原本在虛擬社會的各種權力結構,僅是用來合理分配每位網友使用社群提供的各項資源,不過在商業邏輯夾雜的網站生態裡,這樣的原意不僅受到了曲解,更開始變相為各種不同的「商業模式」,將網友劃分為「會員」與「非會員」,儼然將社群的管理與網站的營運混而為一,混淆了社群權力結構存在的意義。

在過去的業餘網路時代,網友參與網路社群的方式必須仰賴散落在各地的BBS站台,而這些站台的經營者則多半為業餘性質,由個人自掏腰包架構而成,這些站台的站長除了昂貴的電腦設備與通訊設備外,尚須負擔與其他站台間交換資訊的電話費用,所以站長很自然地成了主宰站台生死與遊戲規則的仲裁者。

然而,站台與站台間的資訊交流則有其一套規則。站台與站台間如果不成為一固定交互資訊的「網路」,則資訊難以流動,更無以稱為「網路」,所以許多站長便在這樣的因緣際會下,組成了一個個的業餘網路組織,在組織中依照不同的職責,分別在資訊交流與各項遊戲規則推行與監督肩負著不同的責任,於是,有的站長擔任「轉信站」,必須協助「總站」將各地交流的資訊散發給其下交換資訊的各地站台,而總站則僅供各轉信站「換信」。

這樣的金字塔型權力結構類似現在的政治權力結構,如果一切運作順暢,則在遊戲規則與各種監督制度的制衡下,不失為管理網路社群的最佳典範,一旦脫離了「成文」規定,摻雜了「人治」色彩,則極易成為在網路社群裡分門別派的另外一種現象,一時間,整個業餘網路社會中,出現了多個功能與特色雷同,甚至參與者重疊性高的網路組織。

尊重=求同存異

正確的權力行使,是表現在對他人的尊重,否則就是專制,同樣地,正常的民主表現,應該是求同存異上的手段展現,尊重不同的意見,並將不同的意見列為可能的改變方向。不過往往得以正確行使權力與對民主有正確認知的人,總在少數。

網路上除了權力的爭奪,呈現出極不成熟的景象,對於民主的認知,也僅止於一知半解,在網路討論區裡,常常可以見到一種情形,兩個人每每為了對問題或話題不同的見解或觀點,而在網路討論區裡大吵起來,一旁觀戰的網友,可能也會因為話題的牽引,而加入這場戰局,到了最後,因為參與者眾,原來的話題爭論焦點反而模糊了,而爭論的雙方往往訴求的不是原先爭論點的理性辯論,反而訴諸公眾的同情或認同,失去了網路討論的真正意義。

在許多網路社群裡,也都可以發現同樣的情形,究其因,仍是網友的素質不佳,反而將網路討論「求同存異」的原意變成另一個言論戰場,人人都無法學習尊重他人的意見,卻一味地只看到有效表達自己意見的一面,常常是許多網路參與的障礙,久而久之,這種習性也可能就此成為該網路社群的「不成文共識」,對網路化的發展實非益處。

再其次,從網路權力結構所賦予的職責行使來觀察,許多來觀察,許多討論區的板主常過度重視一個討論區的秩序、及遊戲規則的執行,反而失去網路社群原先由參與者共同制訂遊戲規則的美意,而使得權力凌駕於眾人的意志之上,破壞了此種權力結構原先所設計的制衡機制。

一個網路社群成熟與否,常常可以從其遊戲規則、權力結構,以及成員對民主制度的遵守與尊重來衡量。從許多不同的留言板、討論區,甚或是網站內部的討論區或客服中心設計,都可以看出經營者及參與者對網路文化的認識深淺,不成熟的經營者及參與者,將「提供網站供眾人瀏覽與交換意見」視為私財,而忘卻了該網站所連結的正是一個「公眾網路」,所以在制訂各種規定及遊戲規則時,常常忽略了對公眾「共識」的重視,引發不少爭議。

成熟的網路經營者及參與者,則體認在不同網路社群環境中,每個人所扮演的角色及所應盡的責任與義務,心存對他人的尊重,社群成員所累積的各種言論及討論,也極具參考價值,常是個中好手駐足的園地,無論對於網站、社群的經營,或是對網路文化資產的累積,都具有正面積極的意義,同時對於未來網路權力結構的形塑,也將因為成員共識度高,而降低了可能的人治色彩,為網路社群帶來正面的助益。

科技與人文的拔河運動

科技權力的結構,因為人而改變,也因為人而存在,從科技面來看,一切運行的準則,皆循著一定的結構準則行進,加入了人的因素,使得這些準則的依循更顯複雜,人始終是這些準則中的不確定因素。

在網際網路盛行前,網路由懂得電腦技術的專業菁英份子所使用、掌控,從人文面來看,當時這些人之所以使用網路,乃導因於工作或興趣上的需求,必須透過網路的連結,與其他人交流及互動,對於網路如何組織、資訊如何交換、不同的網路組織間如何連結等問題,完全不存在「人」的思考,而是以科技應用及需求為導向的思考邏輯。所以「人」的因素介入科技權力範疇的機率極低。

但在網際網路盛行之後,參與的人員開始呈現多樣化,既有的以科技為導向的權力結構也越來越難以管理現實的網際網路社群及環境,同時也隨著人對網路的使用與認識越深,從每個人身上所衍生出的網路價值也開始分歧,呈現出多種樣貌。對學生而言,網際網路可能只是尋找作業題材及參考資料的管道;對家庭主婦而言,小道八卦、各種光怪陸離現象充斥的網路環境,是他們日常茶餘飯後話題的管道來源;對上班族來說,網路更是排遣工作寂寞,甚或上網交友的管道。每個人對網路的應用都不同,對網路的認知亦相差甚多,但也因為這種「多元」的景象,為整個網路環境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

人與科技間究竟如何取得協調,一切仍是操之在「人」,因為科技隨人應運而生,運行的規則也由人而定,但是破壞這些運行規則的卻往往也是人。我們可以確認的一點是,網路的遊戲規則,從權力結構的制訂及各種成文或不成文的規定及規範,仍須參與網路的網民們共同來遵守,畢竟這些權力結構的運行與遊戲規則的制訂者,即是參與者本身,如欲修改既定的規則,也必須遵守集體的共識,在「求同存異」的原則下,由所有參與者來共同修訂。

這不僅僅是在網路空間理應運行的基礎準則,同時也是在真實社會中運行的方式,科技與人文間的拔河運動,是一場沒有結果的比賽,沒有絕對的失敗者,亦無勝出者,也唯有徹底體認網際網路存在的價值,才得以探究這場拔河運動的真正意義。當我們再次檢視網路空間的科技權力時,也明瞭在這場拔河運動的美夢與夢魘驅動的持續過程中,那些界定虛擬生活、菁英及夢想的戰爭轟鳴與各種複雜衝突,都因為人而存在。

超限空間的情理法

Tim Jordon在其大作《網際權力:網際空間與網際網路的文化政治》一書中曾經提到其對所謂「科技權力」(technopower)的定義:

科技權力是科技使用者在一個無生命、反社會物之技術操作,與依照活的、社會價值的技術操控之間,所感受到的持續性擺動。科技權力對虛擬生活而言特別重要,因為網際空間只因其科技而存在。

而圍繞在這場科技權力周圍的,則是一種科技權力螺旋(technopower spiral),由各種不同的文化、認知、價值,乃至科技面的各種技術所形成,也許在這個螺旋裡產生了各種迷惘、資訊超載,但是參與這場運動的所有菁英也將持續開發出各種解決及管理的方法,而成為一股向上提升的進步力量,網路的體質也隨之愈趨完美。

不過那終究是一場科技主導的循環遊戲,我們仍須從人文的角度來探討此一課題,無論各種權力結構的形成,都必須本著「情理法」的行進路線,為網路的超限空間尋找出一條明路,讓所有參與者都可以尋此方向,在網路空間中找到一塊真正有價值」的園地,願意付出、灌溉,如此網路文化才得以深層發展,而非僅止於不同的符碼表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