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上週有個晚上有機會到清華大學演講,到場的是清華大學跟交通大學的學生、研究生、博士生,還有一位清華大學的院長,以及一些已經就業的清、交校友。一開場我是這樣講的…


「很高興再回來新竹。我想我大概有十幾年沒回來新竹了…之前在新竹唸書,住了五年」 「我之前唸明新工專…如果大家有聽過的話,在隔壁的新豐鄉,很高興再回到這個熟悉的城市來」我接著說。


中間休息的時候,一位交通大學的研究生跑來問我。



「請問…我剛剛聽您說是明新工專畢業的,但是您後來待過 Yahoo!、Google 這些大公司,請問,你是怎麼辦到的?有什麼訣竅嗎?」



說實在的,我從來沒想過這個問題,所以當下有點愣住了。稍微整理一下思緒,我是這麼回答他的:



「其實沒有訣竅,就是專注,並且做自己就好。」



對方其實有點不解。我緊接著這麼解釋…



「我會進這些公司,跟我的學歷一點關係都沒有。我接觸網路二十幾年,就是我的興趣而已,我也從來沒有特別想過該怎麼進這些公司,事實上,我剛開始摸網路時,這些公司都還沒誕生。但我只知道,我對這個東西有興趣,所以一直持續在關注。我的方法很簡單:寫專欄。透過寫專欄,逼自己要持續吸收這方面的資訊。」


「如果你問我真的有什麼秘訣,大概就是專注吧。」




不過,這篇文章我想談的不只是專注。先講一下我的小學求學歷程。


我的小學求學歷程,大體上是在父母的期待下完成的 --- 我們家的家境並不是非常好*,所以我從小就知道完成父母的期待是一種孝心的表現。


以現時的社會觀點來看,我的小學成績非常優異,在班上不是第一名,就是第二名,不是擔任班長,就是副班長,畢業拿的是台北市教育局長獎。我的獎狀掛滿了家裡的牆面 --- 絕大多數是放在抽屜裡,因為還有各種珠算比賽、書法比賽、合唱團比賽的獎狀,實在放不下了。


但我後來瞭解,原來我一直只是在跟別人比 --- 在父母的期待與關懷下。


一直到上了國中,我的腦袋突然開竅了,我想通了為何要唸書跟唸書的意義了,所以開始接觸大量的課外讀物,只看自己喜歡看的書。那個時候,我參透了「我人生的對手,其實是我自己,不是別人」的道理。


成績,以社會觀感來看,當然是「突然變差了」。


一下子從小學時名列前茅,到國中時,突然變第十名,有時候跳到第十三名,我的父親很緊張,找了各種家教要輔助我在課堂上的不足,買了很多中藥補品,以為我的記憶力變差了,所以學業一落千丈 --- 我相信現在很多父母仍然是如此,那是一種父母對子女自然的關懷。


事實上,我不過是想清楚了為何要唸書的道理 --- 我應該跟自己比。


x   x   x   x   x   x   x   x   x   x


如果把人生比作是一場田徑比賽,我們都瞭解一個人在田徑場上跑步,非常孤獨。總希望隔壁跑道有人落後給你,或在你前面,有個比較的對象,好有繼續往前的動力。


然而,培養面對自己,與自己相處的孤獨,卻是不得不必然的人生功課之一。


因為,每個人都不一樣,別人的成功、路徑,不見得就適用於你自己,做同樣的功,不見得會得到同樣的果。我們總常看到或聽到身邊的長輩會這麼說「你看人家XX多成功,都進了好公司,每個月賺不少錢啊!你要加油!」


其實,每個人的人生「匯率」是不同的。


怎麼說呢?舉一個例子。



有一對夫妻結婚了很多年,一直想要一個孩子,到處求助,還是沒有結果。而你,可能跟老婆生了三個小孩,正為養育而苦。這對夫妻好不容易透過試管嬰兒培育,一年後求得一子,心裡頭好是高興。這個時候,這對夫妻得子的快樂,跟你生第一個小孩時獲得的快樂,是無法比擬的,當然更不會對等。想必然更跟你所遇到的養育問題的苦惱難以放在同一個天平上相比。



x   x   x   x   x   x   x   x   x   x


對我來說,專注,從來就不是什麼特別的能力,只是一種習慣罷了。


在人生的路途上,可能會碰到很多人,但正因每個人都不同,所想要走的路也不盡然相同,專注在認清自己的人生跟自己想追求的,遠比觀摩其他人走的路,企圖要複製那樣的人生 --- 那終究不會是屬於你的人生 --- 來得要更重要些。


人生,跟自己比,就好!


* 前面提到我的家境,我在台北市出生、長大,我從小住在台北市,但居住的是跟人借住的一塊地所搭建的,下大雨需要拿臉盆到處接水的那種木造屋。雖然在台北市,但信不信由你,我們家養過一大群雞、鴨、鵝,還自己種青菜。


 


[Photo: Ojie Paloma]


延伸閱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annylin3000 的頭像
    dannylin3000

    現象觀測站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