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去年四月份我寫過這樣一篇文章「你是來打工的,還是來實習的?」,很多同學在 Facebook 上轉貼,不過,其實我還是不曉得他們有沒有真正體會實習跟打工的差異。


前陣子,Business Insider 網站引用了從問答網站 Quora 上一個「How much is Facebook paying interns for summer 2011?」一個提問上的資料,並且引用了 Glassdoor 這個以揭露各產業薪資水平著名的網站中的資料,宣稱依照揭露的資料,Facebook 給軟體工程類的實習生(intern)的月薪超過 $6,000 美元。


上個月恭逢 Facebook 在 NASDAQ 上市,於是,國內媒體也跟著開始大肆報導 --- 在 Facebook 上看了不少年輕人轉傳的新聞跟回應,其實許多是羨慕、跟瘋多過思考這樣新聞的「精確性」。


也許很多人的反應會不同,會開始有一個疑問「去臉書上班原來這麼好賺…嗎?」


我想先提示幾個重點:


首先,Glassdoor 上資料的準確度,只能拼湊出部分的事實,無法看出絕對精確的答案。為何這麼講呢?由於每個公司的薪資結構設計不同,光是同一個職稱的職位,依照任職時間的長短跟貢獻,又可能分別賦予不同的級別,如何從一張薪資統計表上的數字看出 Software Engineer 到底是 junior(資淺)、senior(資深)的分別呢?


沒錯,很難。上去填寫的人士,也許剛好都是資深的工程師,或是浮誇了薪資,外人其實無從得知。


其次,媒體在報導時,常常會忽略一個事實:生活水平與所得的差異。


加州是美國數一數二的高所得地區,矽谷又是加州所得最高的地區之一。我曾在 2007 年有機會調往 Yahoo! 總部工作,自己做過一些「功課」,當時的生活水平,一個單薪家庭,有一個小孩,就算是十萬美金(與台幣匯率為 1:33)以上的年薪,在矽谷生活,就算生活娛樂開銷都盡量節省,也存不了多少錢。這樣的收入其實比不過在台灣年薪 120 - 150 萬的工作,如果依照同樣的節省跟克難方式生活,住在台北市還可以存下可觀的錢。


兩地的差異很大,最大的差別在物價、水電、房租、各種保險金,例如:當時如果要在舊金山灣區租一個一房兩廳的公寓(apartment),大約台灣 20 坪左右的大小,地段稍微遠一點的,一個月也要 $1,500 美元,條件好一點的,平均得 $2,200 美元起跳。


詢問過當時在加州工作的外國朋友,剛畢業的工程師,投入當地的軟體或網路產業,不計股票選擇權的年薪大約就是 $55,000 ~ $67,000 之譜,工作了幾年的資深工程師,年薪大約 $85,000 ~ $90,000 左右。這是 2007 年我得到的資訊 --- 現在肯定更高一點。2010年,加州每人「平均」年所得為 $42,578 美元[1],2011年約 $44,481 美元[2],舊金山會高一些,矽谷則更高,更別提高達 30-40% 的稅賦了。


再其次,一個地方提供的薪資,通常也跟產業及公司對人才需求的急迫度有關。例如:一個能力很好的 mobile software developer (寫 iOS/Android app)現在不止在矽谷,在中國、日本、韓國…在很多地方都很搶手。


難道我付出腦力,不應該得到同等報酬?


年輕是每個人最大的本錢,因為年紀尚輕,沒有太多經濟與家庭包袱,像是一塊海綿,可以不斷吸收新的東西,也有足夠的時間可以犯錯、學習,等到年紀大了,犯錯的容許空間會變小,犯錯跟學習的相對成本也會變高 --- 更甭論在初入社會時的無比熱情與衝勁,這是很難計算出來的價值。


如果仍在學或剛畢業,進一個公司(無論是大企業或是小公司,亦或是創業團隊)實習,便開始斤斤計較薪資,其實雇主看到的是你的態度,而不是你的能力。因為這個時候的你,其實是沒有太多「能力」的 --- 還沒跟社會、產業有足夠的時間磨合,學習到應有的應對進退與技能。


不可否認,台灣許多傳統企業或公司招聘實習生,唯一的考量的確就是低薪資成本 --- 但聘用實習生,其實需要擔負相對高的指導成本、錯誤風險。所以許多企業往往招來實習生,只是請他們負責無關緊要的事情,為的是降低風險,因為實習生可能犯錯的機率很高。不過,企業的營運,時間與資源都是機會成本,同樣的時間跟資源,可以找來更多可用的人才,替企業創造更大的利益,為何要花時間去培育「其他公司的人才」 呢?因此,優秀的企業花錢找實習生,為的是發掘未來可用的人才,而不是壓榨。


上一次我在校園分享時,分享過我自己畢業後的生涯規劃…退伍後已經是 25 歲,在 30 歲之前,只有 5 年的時間可以學習、訓練自己該有的技能,這五年的時間,我其實非常專注在「拼圖」 --- 拼湊我在職場應該具備的技能 --- 我其實不是很在意自己能賺多少錢。我有一個朋友對這種情境形容得最精確「一個人飽,全家飽,還要計較什麼?」


如果有心想在正式進入職場前,透過實習來學習一些未來在職場上的技能,請多計較能學到什麼,不要太計較能賺到多少錢。實習就是對自己未來發展的投資,投資通常在後期才有機會回收,不是嗎?青春一去不復返,在短暫的實習時間內,應該要選擇一份領得比別人高的報酬,還是要學得比別人多?其實都是自己決定的,當然,未來可以回收多少,也端看自己投資了多少。


我想這樣建議所有年輕人:不要太早計較薪水,多計較能學到什麼 --- 學到東西就是難以計算價值的報酬啊! 


如果有機會到企業實習,請別吝嗇仗著自己年輕的本錢,把握機會,多向帶領你的 mentor 挖寶,用最快的時間學到企業的商業邏輯與運作,訓練自己在職場的技能!


附錄:


[1] California Income Data | ca.gov(1950-2010 加州及美國個人所得統計(.xls))
[2] California ranks No. 9 for personal income growth in 2011 | Sacramento Business Journa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