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原文刊載於網路通訊雜誌 1999/12

某某女星被某集團總裁包養,某政治明星驚爆緋聞,某首長歸國致機場封閉擾民…..,類似的八卦消息,不斷地透過網路的傳遞,到處喧染開來,滿足了人們好奇的心裡,永遠只是浮面的媒體消息,卻鮮少有人質疑消息的來源與正確性,滿足了好奇的同時,你是否曾經想過這樣的問題?我們的網路及媒體,在這些好奇心的驅使與推波助瀾下,漸漸失去批判的聲音與自省的能力,似乎成了訊息的單向傳聲筒。

新羅生門傳奇

我們常說「網路上什麼都有」,那也正代表了網路的多元性。要在這麼多元的網路社會、眾說紛紜裡,釐清是非實在不是一件易事,尤其在政治人物大打高空口水戰爭、娛樂圈八卦緋聞紛飛的今日,加上現代社會快節奏的生活步調,效率成了大部分現代人追求的標的,於是簡短、迅速,已成了人們接收資訊的主要選擇模式。

所以我們開始接受口袋書,因為我們沒有太多時間仔細研讀一本書,所以需要借助這種短小精幹的工具書來快速吸收資訊或學習;所以我們也選擇了越來越多的雜誌,作為吸收訊息與知識的主要管道。我們上的網站,也越來越注重是否可以提供簡短、搶眼的資訊,讓你可以很快地透過這些可能被精簡過的標題,來吸收新聞。

網路越盛行,你越發現自己越沒有耐性看完一本書,或是一篇短文,因為你已慢慢繼承了網路的閱讀習慣-簡要、搶眼,以及因為網路連結特性所帶來的跳躍性思考,改變了你原有的思考邏輯模式。這種網路思考模式並不是完全不好,但在某各方面來說,卻缺乏了深層的思考,特別是主題模糊的情況下,更容易使得問題失焦,到最後更偏離了主題。

網路是一場生吞活剝的新羅生門傳奇,因為每個人發言的權力平等,每個人都可以在網路上創造出一個自圓其說的幻想空間。我相信如果你是每天都要收發Email的人,每天一定或多或少可以收到一堆讓你或信或疑的電子郵件,從你的好友、同事,或是不相干的人那裡轉遞而來。

這種羅生門傳奇,在政治圈最容易發現。甲候選人總是說自己最好,別人最差,自己講的是真話,別人的想法都最虛偽,一文不值。於是,各種攻訐、詆毀,便透過媒體的傳話,在空中大打口水戰,各方各說各話,究竟真假如何,也沒有人曉得。

「某日中正機場塞機,造成許多民眾旅程被迫延遲,機場大廳擠滿了抱怨的民眾,紛紛向機場地勤櫃台抱怨。據悉,由於副總統連戰先生返國,機場塔台為淨空當時已經十分擁擠的天空,讓副總統的座機提早抵達,使得十多架民航機盤旋天空達半個小時之久,因而影響許多民眾原定的旅程,而北二高台北桃園段也因為警方的交通管制,造成北二高沿線大塞車…..」這是我的一位朋友曾經轉遞給我的一封電子郵件內容,也曾經在網路上引起軒然大波,副總統辦公室為此還特別開記者會澄清。

先不論這封電子郵件內容所言是真是假,因為,我不曉得,也沒興趣查證,事實上收到這封電子郵件的第一個動作,是直接把這封電子郵件刪除。讓我驚訝的是,曾幾何時,網路的言論竟然足以影響視聽?不禁讓人覺得毛骨悚然。也許先前關於這位副首長南下巡視時,午餐食用五百元的便當真有其事,但是這種關係個人聲譽的事情,不知什麼時候也成了網路上到處流傳的「小道消息」,誇張的是,竟然還可以躍居媒體記者報導的題材,讓人看了不禁搖頭。

好玩的是,後來我又收到一封直覺認為是「八卦垃圾信」的電子郵件,內容是這樣的:

「我是一個13歲的國中女生小玉,我的父親在我未出生的時候就過世,從小就跟母親相依為命,
母親擺了一個小麵攤維生,但是好景不常,兩天前的一場車禍,她的下半身幾乎癱瘓了,我只是一個國中生,除了龐大的醫療費用,還有家庭生計落在我的肩頭,上學期透過學校的電腦課程,學會了使用電子郵件,所以我想透過網路,尋求各界的援助。如果你可幫我的忙,可以將款項匯到xxx-xxxx」

看起來像極了常見的網路騙局,但是卻真有其事。一名半信半疑的媒體記者真的循線追蹤,引來各媒體的一陣探討,當然,這場及時雨,也為那位小女孩帶來了當地政府社會局的援助以及各界的善款。這個時候,網路又再一次扮演了科技社會中的人性關懷主角,使用電子郵件近十年,這幾年來明顯發現信箱裡有愈來愈多令人感動、難過、高興,或是害怕、擔心,甚或懸疑的郵件,像是一則一則的腦筋急轉彎似的;前後兩則可能的網路八卦,前者卻容易被導引成事實,後者容易讓人直覺是騙局,看來,不僅僅政治很羅生門,網路很八卦,這一切還像極了一齣感人的劇情片。

被濫用的弱勢同情

我們常掛在口中的「弱勢」,指的是長期被忽略,無法取得公平發聲機會的人事物。網路排除了傳統發聲結構的不平等待遇,卻為更多假同情之心,行詐騙之實的事件一再地複製,發生在我們的周遭。

最常見的伎倆就是利用人們對所謂的弱勢同情關懷,借力使力,來達到自己的各種目的。有的人就曾經利用雷同上述小女孩感人的故事,博得了許多網友的同情,大賺別人的善心錢。另外一種人,喜歡製造受害者情境,將眾人帶入那樣的情緒,把自己「受害」的經過誇大,藉以取得更多人的認同,期待更多網友可以「站在同一條線」,利用這種同仇敵愾的情緒,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有個網友曾經在網路上貼過這樣一篇文章。「昨天我到光華商場買了一張音效卡,結果一拿回家迫不及待地想裝到我的電腦裡頭試試,誰知道他們竟然沒有附驅動程式,於是我大老遠又跑了一趟光華商場跟那個商家索取,誰知道他們竟然說本來就沒有附驅動程式,你們說這誇不誇張?賣了一張音效卡卻沒有驅動程式,而且還態度強硬,理直氣壯,害我白白花了五百塊,卻買到一張不能發聲的音效卡,那家XX是大黑店,奉勸大家以後不要去買他們的東西!」

如果你不明就理,很容易就相信他所描述的情形,而且下次你真的去光華商場,還會特別瞪一下他講的那家大黑店,對不對?結果你曉得是怎麼一回事嗎?原來那種音效卡原本就是無硬盒包裝,無驅動程式的隨機附贈版本,所以比平常的價格便宜了許多,但絕不是劣質品或是中古貨,而且人家也特別標明是隨機版本了。

但是就很容易發生這種陰錯陽差的情況,網友先不尊重自己的能力,卻把自己的能力缺陷全怪罪給商家,賴給別人,還要在網路上若有其事地敘述自己悲慘的經過,要大家替他討回公道,這也是為什麼網路上流傳的黑店總是比白店多的主要原因。

很多人習慣利用這種弱勢同情關懷,製造受害者情境,看的人也很容易就感染那種同仇敵愾的氣氛,於是信以為真的人越來越多,到最後黑店越來越多,不知不覺中造成一種假象,好像網路上都是黑店,就好像媒體記者如果成天報導殺人放火的新聞,你就會以為治安變差了是同樣的道理。

集體意識所凝聚的假光環

不可否認的,網路是一個講求集體意識的社會,集體共識的形成,在於一群人有共同的目標,共同的價值觀,還有共同的道德標準。過去我們習慣活在方程式(formula)裡,有的時候,為了各種理由,或者為了維繫家庭倫理,為了社會正義,或權力分配,我們總可以找出一個理由,一個也許可以宗教傳統法則搪塞他人的理由,來服膺一種所謂集體共識的社會道德標準。

這種道德標準的沈淪來自於人們對生活失去批判與反省能力,所以把一切不合理都歸咎給前人,給傳統,「因為過去都是這樣啊!」,聽起來似乎有點道理。但是當我提起女性在社會所扮演的角色時,你便可以發現傳統跟所謂的社會道德便不見得那麼有理了,特別在資訊流通的今日。

在傳統觀念裡,女人被規定要跟一個男人結婚,然後取得一張結婚證書,才可以懷孕,否則未婚生子就不倫不類,等到你取得懷孕的資格後,卻又發現生不生小孩似乎由不得你,所以在傳統戰場裡,女人的身體不是自己的,而是很多人的,是男人的性伴侶,是公婆企盼男丁的溫床。你一定大不表認同過去這個「道德標準」,女人當然對自己的身體有自主權,不是嗎?很好。所以當成龍有了婚外情,讓吳綺莉懷孕了,你認為是誰的錯呢?

碰到這種事,很多網友便習慣又把他們大不表認同的這套傳統道德標準搬出來了,剛剛不是才說女人對自己的身體有自主權嗎?這下子懷孕了,又硬要推究成龍應該要負責任了!這問題十分有趣,兩個成年人發生關係,如果女方不曉得對方已有妻女,我們可以推辭男方蓄意隱瞞,但是雙方都清楚狀況的情形下,選擇危險的性,讓自己有懷孕的可能,也該是雙方的錯,而不是一個人的錯,沒有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哪能成得了事?

於是這種傳統道德標準就常常一下子在不合己意時成了萬惡不赦的過時教條,一下子又在掩飾自己思想缺失時的萬靈丹。網路上就很容易看到這樣的論點,所以往往討論到最後,原來都在原地打轉,因為大家都受制於這種集體意識所凝聚的假光環,一方面不願意違抗集體主流意識,另一方面又得為自己的立場與論點自圓其說,好不熱鬧。

這種情況一多,成了風氣,或是一種文化後,人們便懶得去探究事情的真理,只求自己的行為符合道德標準,符合大家的期待,否則就是異類,就是怪胎,就不是同一掛的,就容易被排擠。好像人對於自己的過錯,各種不滿的情緒,都可以強迫自己化約成簡單的道德兩字,「反正不要跟人家不一樣就不奇怪了」,有點像是「反正大家都錯就是對」的邏輯思考,的確是一種文化隱憂。

由虛偽構築的美麗新世界

嚴格的監督,可以讓政府施政更符合民眾需求,政治人物的言論失焦也會受到輿論的抗衡,看起來好像十分美好,因為一切終究都會步入正軌。但是,你還記得名伶阮玲玉的那句「人言可畏」吧?也該記得黛安娜王妃(Princess Diana)是如何死於車禍的吧?沒錯,替阮玲玉送葬的人,認為阮玲玉為輿論所誅;到黛安娜王妃墳前祭悼的人也都認為她是被狗仔隊殺死的,但是,可怕的是,大家並不是真的希望阮玲玉真的被殺死,也不希望看到黛安娜王妃真的喪命於狗仔隊的瘋狂追蹤車禍中,卻因為人的好奇、人的窺視心態,所構築的那個道德標準殺死了她們。

過去我們用三從四德、綁小腳的那套所謂傳統道德來刻畫女人的溫柔婉約,女人搖曳生姿的體態,所以,不符合這兩個條件的,就是壞女人,但是現在看起來是多麼的變態。如今我們用身上贅肉的多寡,來評判一個人的美醜,用一個人的外表容貌來決定心腸的好壞,也用高矮來決定一個人是否適合和你交朋友,不也同樣地變態?現在到網路上看許多徵友的人,你會發現一種情形,原來現代人都不是用嘴巴交朋友,不是用心交朋友,而是用外表,用高矮胖瘦來交朋友,例如,有許多網友就這麼寫她的徵友廣告:

「標題: 徵可以聊天的男的網友
想找個可以跟我聊天的男性網友,最好可以符合以下條件:1.身高170以上 2.最好大專以上學歷 3.體格不要太胖,因我很怕胖子 4.最好跟郭富城一樣帥,或是跟五佰一樣酷。意者請mail給我,請先自我介紹,希望是以誠回信 :)」

天呀!光是聊天的網友,也要身高170,大專學歷,還不允許長得太胖,面貌平庸的最好還別自討沒趣,看來還不是人人都有資格上網聊天呢。也難怪乎有人要大嘆「身高170以下的男性,36D以下的女性在網路上找不到春天」了,還有人要找「假日固定的好情人」,內容是這樣的:
「希望你住台北,上班族,有車子。希望你每個假日都可以抽空陪我出去走走聊聊天,希望你有一顆誠意的心與我做朋友,如果你要找美女的,請不必回信.....如果你只是想玩玩也免了.....」


這個條件更嚴苛了,儼然像是在找伴遊男郎似的,只許要求別人,還不允許別人要求自己。我們的社會在關注與探討所謂的網路一夜情時,可曾想過這個社會帶給我們什麼樣的思維空間,為什麼網路一夜情就很突兀、很奇怪,卻從來不想想那些睜眼說瞎話的政治人物是否該受到批判,或是利用社會公器博取群眾關懷,要社會付出更大傷痛成本的那些所謂受害者家屬,她們的錯?

許多人總認為把自己的情緒、情感、不滿訴諸公眾,找一群認同你的人跟你站在同一條線上,支持你的論點,當這種情緒成為所有人的焦點時,就算打了勝仗,就已經找到真理了?還是像白曉燕命案,當社會逐漸擺脫陳進興的陰影,許多家長從擔心害怕自己的小孩受到侵害的情緒中跳離後,自稱篤信佛教的受害者家屬還要在選舉時,跳出來鼓動群眾情緒,鼓勵仇恨,讓社會大眾再次回憶那個讓所有人害怕的情境,用社會同情所付出的成本來撫平自己的傷痛?

我們總是用虛偽構築著我們期望的那個美麗新世界,希望用一切虛偽的外殼來掩飾我們的醜陋,用甜美的糖衣來製造美好的假象,像極了不食人間煙火的小龍女與仙人,當這一層美麗糖衣碎裂時,卻又希望盡快逃離現場,撇清關係。所以人們習慣利用媒體打高空口水戰,媒體也習慣操縱人的好慾,當這種和諧關係被打破以後,才發現原來這一切並不是那麼地美好。網路雖然提供了一個可以讓你表達情緒的空間,但絕對不代表把你的不滿搬上網路,就可以找到公道,也不代表把你的情感訴諸公眾,就一定可以找到真理。

真理不一定越辯越明

跟有意思的人爭辯時,我們常常說「真金不怕火練,真理會越辯越明」。這裡的「有意思的人」指的是,他曉得他在爭辯什麼,也知道自己為什麼堅持如此的觀點,更代表他不會歇斯底里,無端帶起人身攻擊遊戲的人。

但是搬到網路上,卻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當所有人都持著跟你相反的意見,不支持你的觀點時,即使是真理,也會轉彎,順服其他人集體的意見,因為很少人願意冒著跟其他大多數人不同的那種突兀,卻仍然扛著真理的招牌自說自話。所以,網路上不一定找得到真理,真理越辯越明這句話,也未必適用於網路。

網路是一個大熔爐,正如社會是一個大染缸。有人說,網路文化是次文化,這句話也對也不對。想要有什麼樣的網路文化,先要看你期待有什麼樣的文化,和你如何營造孕育這種文化誕生的環境。熔爐裡,可以燒出好金,卻也可能出現壞鐵,染缸可以染出美麗的布綢,卻也可能有失敗的成品,這道理相信不容我多說,大家應該都明白。

網路是很八卦,也可以不很八卦,端看你如何孕育她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