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因緣際會,指導了一個學生組成的團隊。


來拜訪我的年輕人中,有一位寫了信問我一些生活經驗,給了他一些建言。在這裡補充了一些,希望對其他人也有一些幫助。



請問,以後我可以稱呼你做老師嗎?
唉,因為我覺得我自己在技術方面接觸得不多,可是你經歷的事情又不局限於技術,還有很多。我很想向你請教很多事,尤其是你的社會跟人生經驗。這個團隊嚴格來說是我參加的第一個課外活動,以前有參加社團,但是並沒有像現在這樣積極的態度。


我是一個僑生,大一剛來的時候說話很直接,得罪不少學長姐,還有很多和人之間的相處沒有拿捏很好, 禮貌上可能會少了一些。有的時候自己覺得無所謂,後來我體認到有些實際上是不禮貌的表現, 經過一番洗禮現在稍微懂得修飾,但是我還是很怕會給人一些不好的感覺,我覺得人需要一些人生的老師,比起課堂上的老師要來得更重要許多。


我爸爸從小就和孩子強調「人」…我希望能遇見多一些人能夠給我指點。例如: 我現在和你請教這些問題,我不是很清楚對你來說是不是多餘,或者你太忙,這些問題我應該去問其他人之類的…。或者我是不是太多話了點,動不動就問東問西,感覺似乎也不太好,或是說話沒有切到重點。



你的體認很好。


其實,我們總以為求學是學知識,事實上,「學知識」是學習「態度」,這些是透過:



  • 老師教給你的:交作業、要求準時、要求對課業不要不求甚解[1]....

  • 你自己的體認:
    「為什麼我要唸書?」
    「我碰到這個問題,該怎麼尋求幫助?」「對,我該自己嘗試先找答案再問人」「我好像可以找學長、學姐」「我有一個很要好的,找他幫忙,也許他有認識的朋友可以幫助我」…

  • 還有更多像是你在團體裡學習到的各種態度:待人處事、團隊合作、溝通、謙虛...


這其實才是你要唸書的目的,而不只是一張學歷,或是懂了某些東西 - 事實上,人生是透過不斷的學習在改變,這些學習並不僅限於校園。


你父親給你的教育很好,也是比較正確的西方教育觀念。


東方的家長,向來把孩子當作是「附屬品」,所以小孩子常常是比較被壓抑的。就像我昨天講到的:東方教育下的學生,在課堂上不敢問問題,因為怕錯了被罵、被笑。不敢嘗試犯錯,就沒有深刻的學習跟體認。



「其實教授們都知道你們是學生,有很強烈的求知慾望,絕大部分的教授,特別是像你們台、清、交這樣的學校,教授都不止是學有專精,很多也都受過美國教育,他們很習慣這樣的互動。把你的反駁當作是一種討論、對話,更甚於完全沒有。」
「你們的教授其實懂的東西不只是課業上的,他們身上有很多寶藏等你們去挖掘。你們應該多利用機會,在他們的 office hour 去挖寶,不要怕問。」



我想你應該還記得我昨天談到的這一段話。


我後來問「在場有哪些人,上課敢反駁教授的論點?」,結果只有你舉手。這就是你跟別人的差異。


除了培養好的態度以外,也應該隨時保持謙虛,那會是一輩子的功課,但絕對不要怕不好意思去尋求你要的幫助跟答案。因為,這過程中的收穫,都會是你人生資產的一部份。


 


附錄


[1] 我舉了一個例子:「維基百科是這個時代給你們的很棒的禮物,它是一個寶庫,什麼都有。日本331大地震時,我好奇查了維基百科上的記錄,結果光這一個點一直往外擴散,我竟然瞭解了「日本人」的組成、日本的大致歷史、日本的地理…我很喜歡日本這個國家,卻從來沒去好好瞭解過。現在有了網路跟維基百科,想知道什麼,彈指間就可以查到 --- 就看你自己會不會動手去找而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