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人問我這個問題:「法律上規定實習生(intern)要幫他們辦勞健保嗎?」
「不知道哩」,我答道。然後帶著疑慮反問「實習生的定義是...來打工的,還是真的來見習的呢?」
我回問的問題其實很有趣,其實我真正要問的是 -- 你是來打「工」的,還是來實「習」的。這個問題也可以套用在職場任何時候,當你接受一份工作時,你是把他當做是一份「工」作,還是職「業」。如果你的答案都是「工」,那似乎可以立即得到一個很簡單的結論:就是辦事拿錢,一翻兩瞪眼的事。如果你的答案是「習」或「業」,那這之間便有許多值得玩味的過程了。
其實我沒有確切去問過人事部門關於實習生的報酬問題。不過我想可能因為公司或東西文化不同,人們看待「實習」似乎也有所差異,最少在台灣,我的感覺是絕大部分人都把實習當做是打工居多,連主事者的教育部也力推實習生補助方案,用很實際的「錢」誘引企業與實習生雙方嘗試接受媒合 -- 其實這樣沒有什麼不好,不過仍然端看企業或實習生自我的見解如何,來取決這樣的誘引,究竟會把「實習生」計畫導向什麼方向。
我只看過我過去待過的大公司的「實習生」專案,所以很難用我看過的經驗一以貫之,解釋得通到底「實習」是怎麼一回事。大公司的「實習生」專案,基本上是一個人才培養訓練營。比對一下兩造想法,你會發現很有趣的現象:
大公司這麼想:
- 實習生計畫是公司往校園深入觸角的行銷活動
- 實習生是透過短期計畫來發掘及厚植未來可用的人才資料庫
- 實習生的經驗雖然不足,但常常可以貢獻創新(out-of-the-box)點子的集中營
實習生這麼想:
- 實習計畫是了解企業實際運作的先修班,如果有機會學到東西,那真是如獲至寶了
- 搶破頭也要進知名企業實習一下,可以在履歷上標示這項「成就」,比較容易增加在職場上的能見度
- 我還年輕,應該要多學,特別是有機會學習很實務的內外部運作。
(這一點會跟世代不同,而有所差異,老實說,我不曉得最近十年的世代是如何看待的)
這種實習計畫,其實老早在某些學校的系所就已經存在:心理系臨床實習、醫學院實習...。
不過從上述的兩造思維,你會發現有一點是共通的:「人才」。(亦即「人」+「才」。企業想要找「人」,希望可以遇到良「才」,學生也希望可以進入企業學習其文化、實務,訓練自己在職場上的「才」能與表現)
如果再將之套用到一般的職場,我個人的職涯其實是還滿好的例證。我在30歲以前待過的公司,時間都不長,最久的只維持一年半的時間。我每一次到一個公司面試,一定都會被問到同樣的問題「為什麼你在這些公司都待不久?」。我可以理解一個人事單位為何會詢問這樣的問題,因為傳統的人事思維用穩定性來看待人才,希望每一個新進的人,都有機會可以在企業待上十年、八年。在三十年前,也許真的所有在職場上工作的人,都真的可以在同一個公司工作十年、八年,但我相信現在的年輕人,時間也許應該換成「月」為單位。
但這是兩個層面的問題。
一、你的企業不夠吸引人嗎?是否該問問你如何可以吸引人才,而非單向只是怕人才不穩定、留不住?
二、你真的覺得人才長期為你效力,才是對你的企業有所幫助嗎?
我的回答很有趣,也被大多數公司所接受「我把我自己的職涯用30歲當分水嶺,我的學習速度很快,30歲前趁著還年輕,我希望不必浪費太多時間在同一份工作、職務上重複學習一樣的內容。透過轉換職場,讓我有機會看到更多公司的面貌,這會有助於接受未來的各種挑戰」。
如果你是企業,你應該多關心這些人未來的潛力,而不是在意他們是否可以待得久。這問題跟愛情似乎有異曲同工之妙:只在乎曾經擁有,不在乎天長地久。如果可以終愛,並獲致共識,步入禮堂,過著王子與公主快樂的生活,那當然是再美好不過,不過現實社會往往不是這般美好。換個角度思考,彼此(企業與職人)合作愉快,自然會持續走下去,如果發現不足或轉換會是對彼此有正面助益,一聲祝福反而更能維持彼此間的關係。
如果你是職人,你應該多關心什麼樣的路,可以讓自己走得更有熱情,對工作抱持著不只是一份死薪水帶給你在物質上的滿足,更需要看待在一份工作中所帶給你的快樂、成就感,所建構的精神層面的獲得。
所以,最後還是沒有標準答案。最好的方法就是問自己:你是來打工的,還是來實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