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原文刊載於網路通訊雜誌 1998/12

上個月阿丹去了一趟東京,看到的不是只有用功的日本人,隨時拿著口袋書在研讀的景象,也不是滿街由中山美穗代言的各式廣告看板,而是滿街人手一支的行動電話,或電車上,或在街角,就這麼一聊半個小時。那時候還頗為納悶,覺得日本人真是有錢,拿大哥大當市內電話用。後來一問之下,才知道那種PHS系統的行動電話(相當於幾年前在台灣興起的CT2二哥大)的費率跟公共電話一模一樣。

天線天國
我們常用大蘋果來形容美國紐約市。我想如果要描述東京,那麼想必「天線天國」是最佳的寫照。同行的好友平成狐是個東京通,據他的描述「東京每三步就有一個行動電話基地台」來看,這樣的形容詞其實一點都不為過。

阿丹看到幾乎人手一支的行動電話,不禁感到好奇,是不是手機真的這麼便宜?結果才一步出電車,成堆的通訊行成了另外一個景象。到處都有站在路邊發宣傳單的年輕人,向你促銷行動電話,而且小小的幾坪大小的通訊行,竟然可以擺出多達五十種的各式行動電話,不管你是需要PHS還是PDC攜帶電話,一應俱全。不僅僅如此,手機的價錢還令阿丹張目咋舌老半天。普通的手機,平均不到日幣1000元(相當於台幣二、三百塊)就可以帶回家了。

本來阿丹想買一支回來台灣作紀念的(因為使用的系統與台灣不同,所以在台灣只能「看」,不能「用」),不過據說他們的手機是不單賣的,必須搭配門號一起販售。而且必須是日本居民或是居住當地三個月以上的人才可以申請門號。照片中平成狐手中的行動電話,正是具有漢字顯示、收發功能的PDC攜帶電話,而且是「不費吹灰之力」就取得的0元手機。

大碗公電腦
還記得阿丹第一部電腦是宏碁小教授電腦,那時候覺得電腦好厲害,一個小小的箱子,卻什麼都有,好像就是萬能的寶盒似的。那時候阿丹喜歡叫它「大碗公電腦」。果然,後來Macintosh電腦一出現,擄獲了大多數人的心,還加上了圖形式的界面,所有功能全都在一部電腦裡頭包括了,後來的人給這種所有功能都在一部機器裡的設備一個名字叫All-in-one(全功能)。

這種All-in-one的功能在家電上獲得空前的勝利,日本業者不斷的推出又精巧、功能又多的家電產品。但是在電腦上,卻從Macintosh之後,漸漸走下坡了。那時候正值IBM PC開放性架構興起之時,宏碁電腦推出許多on-board的電腦,把許多界面卡與主機板結合,被許多消費者指稱「壟斷電腦規格」,於是在PC上的All-in-one就此不了了之。

幾年以後,當所有IBM開放的PC架構漸漸穩定後,又有人開始把IDE界面、顯示卡、音效卡、網路卡、SCSI界面……全作在一張主機板上,於是All-in-one在大勢所趨下,又起死回生了。看起來像是我們在走回頭路,其實我們都美其名為「復古」。

這種All-in-one的故事似乎不是什麼新鮮事,但是無論在新宿還是秋葉原,卻可以看到許多整理得很漂亮的二手電腦商場,而且是成棟的開放,一整棟的商場全都是二手電腦商品。不但東西還很新穎,每一樣商品還包含一年保證。

這種資源再利用的觀念在日本十分盛行,於是你可能會是會在架子上看到剛推出沒多久的Fujitsi FinePix 700數位相機,或是正在流行的Macintosh G3 PowerBook,以極其漂亮的二手價格,接受你的點閱。如果不是仔細看,還真的以為就是新品。每一項單品,整理的跟新品簡直沒有兩樣,包括有完整的說明書及包裝盒,還有完善的售後服務。

同樣是All-in-one,別人卻連二手中古商品都可以做到真正的All-in-one,連服務都不禁讓人敬畏三分。

服務有價
阿丹常常在想,我們人的思考模式是不是也是如此渾沌。總要把每一樣東西都分得很清楚,才會安心。以前買電腦時,總希望功能既可以很棒,電腦很穩定,故障時還可以服務到家,不另外收費,價錢又可以很便宜。這種物美價廉的夢,我們似乎一直都在追求。

慢慢地物美與價廉兩者間漸行漸遠,消費者選擇了物美,商家則選擇了價廉。於是商家在考量利潤下,原本負責維修的硬體工程師,必須擔任維修兼業務兩個都具有利潤基礎的職務,維修的部份不再是免費的服務,於是在拼裝電腦的盛行下,消費者自己開始必須身兼採購、維修工程師的工作,買電腦自己選,選錯了就認了。電腦設備壞了要嘗試自己維修,因為維修費用不低,而原本任職電腦公司的維修工程師因應業務需要,也不得不拋棄自己對專業的認知,以業務為重,向消費者推介也許連他自己都不滿意的產品。

這種惡性循環,導因於服務對消費者的價值逐漸式微。同樣的情形,阿丹在東京的街頭卻有不同的感受。好友平成狐只是向新宿著名的「櫻花屋」電腦商店的店員詢問有關Fujitsu FinePix 700數位相機是否提供免費的英文手冊給外國人,結果好幾個店員分頭打電話到富士通總公司各部門幫忙詢問。雖然後來的結果是必須到富士通總公司索取,熱心的店員特地告訴我們,明天此時可以再來店索取,他們會幫我們向富士通公司要一份。然後直對著我們說對不起、對不起。

面對一個沒有消費的消費者,能有這樣的服務,讓我們決定下次還要來這裡購買商品。果然,兩天後,我們兩人又在這裡刷了十幾萬日幣的商品。後來仔細看店員胸前的名牌,名字底下還有一排字:「服務顧客至上,如果我有服務不周或不親切的地方,請您告訴我!」

我想,這樣的服務才真的有「價」!想要服務有價,就必須從服務本身的品質下手。

失落的黑盒子
從來不曉得,在著名的電器街秋葉原的街頭,想要找一部數據機是有多麼的困難。晃呀晃的,找了四五家電腦商店,終於在一個小角落看到熟悉的黑盒子,上面寫著56k。原來這種黑盒子在日本已經是保護級的稀有品種了。

看看街頭的公共電話,右下角的一個蓋子一掀開,裡頭竟然是ISDN/UTP port接孔,換句話說,如果你習慣帶著Notebook到處跑,根本不必煩惱上網的問題,在路旁就可以在公共電話亭上網了!

在日本國營電信局NTT的建設下,日本各地不僅僅早已全面提供56k撥接服務,ISDN更是加緊建設當中,消費者在各地大小商店都可以取得有關NTT的ISP部門ODN(Open Data Network)所提供的免費上網套件,這個上網套件不但有ODN的各項費率說明,還有完整的上網說明書,加上精美的包裝,還請來當紅的女星山口智子當封面女郎,讓人對日本人的用心感到深深佩服。

當時阿丹在想,當初日本在Internet的建設上還比台灣晚了一年,現在在技術與文化建設上卻比台灣要進步好多。原因無他,除了資訊發達外,政府與人民都有同樣的體認,要善用資訊。於是,阿丹步入擁擠的電車裡,又看到另一個讓人驚訝的景象,找到座位坐下沒多久,兩位歐巴桑不約而同地拿出電車上常見的口袋書,也許這不足為奇。但正當阿丹看他們入神的閱讀著時,下車前瞄了一眼他們究竟在看什麼書,可以看得這麼入神時,赫然發現,他們正在看「如何使用Internet」之類的口袋書………。

台灣許多中年人十分排斥學習電腦,學習新東西,總要冠個「那是Y世代產物」的名詞來當作自己不學習的藉口,我想如果連歐巴桑都可以這麼用功,四、五十歲的人實在沒什麼理由或藉口排斥接受新資訊吧?

彈指之間創造財富
隨著Internet的興起,各種名詞也開始滿天飛,談一個Internet不夠,在公司內部使用的Internet就應該有所不同,而且要冠上一個新名詞,才有「商機」,而且兩個名詞要十分相像,所以同樣開頭都是Int,結尾都是net的新名詞Intranet就這麼誕生了……

那公司跟公司間的應用呢?也該想一個新名詞,這個名詞還不能了無新意,索性拿Intra這個字作文章,只要開頭跟結尾其中一段相似就可以了。商人們於是絞盡腦汁,不曉得翻了多少本字典,勉強湊出了Extranet這個字。阿丹在想,以後網路商業活動更盛行時,不曉得還會有多少舊瓶裝新酒的所謂「新技術」被冠上新名詞?

類似的情形,也發生在網路服務業上。一個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其實已包含所有提供各項網際網路服務的業者的統稱,一個ICP(Internet Content Provider)也足以代表所有提供網際網路資訊服務業者的通稱。但是在百家爭鳴下,為了要凸顯自己的特色,於是大家開始腦力激盪,然後所謂的door-to-door(資訊送到家)、portal site(入口網站)、destination site(目的網站)紛紛出籠……

這幾個名詞出現後,很多人問阿丹這幾個名詞之間的差異,阿丹告訴他們,這些都是ICP的分身,ICP才是他們的本尊。基於ICP就是ICP的原理,阿丹也僅能就目前號稱自己是所謂portal site的幾個站台的特性集合,整理給大家看,但究竟須具備什麼樣條件才夠資格稱作入口網站呢?見仁見智,對於喜歡娛樂資訊的人來說,一個娛樂資訊網站就是他的入口網站,同樣地,對於喜歡電腦的人來說,一個提供電腦相關資訊的網站,也可以是他的入口網站。

網路這個媒體本是大眾傳播環境下的一個小眾媒體,具有分眾文化的特性。正因為其小眾特性—人很容易成群結黨,所以網路社群(community)的經營成了重要的一環,也因為其分眾的文化特質,所以入口網站紛紛以分眾為導向,替消費者量身訂製「自己所需」的資訊。

意念與印象成了焦點
因為一個點選(click)動作,卻可能為你帶來財富。在消費者點選一個link的背後,其實隱藏著許多不確定但是卻可能最具有潛力的效果,因為人是傳播的動物,所以當消費者在點選一個網路廣告時,就對該廣告有了「印象」,印象(impression)是廣告的主體,不斷地加深消費者對廣告的印象,相對地就是加深消費者對產品的信心,於是廣告與消費間的關係就這麼建立了。

阿丹在東京的八天生活,無論在街道上、車站、電車內、甚至是廁所、小吃店裡的看板,光是看到中山美穗的面孔,不下百次,不但不覺得煩,卻對每一個廣告印象都很深刻。回台灣後還到處替她宣傳。我想除了廣告本身具創意外,重要的還是廣告本身對消費者所造成的「印象」。

此時,是否替廣告作再傳播或再宣傳,人的意念與印象就成了焦點了。因為覺得廣告好,所以願意再宣傳,因為覺得廣告特殊,所以願意再傳播,因為覺得有獎品可以拿,所以到處告訴親朋好友。這樣的情形在網路上同樣存在,如果你有許多同學都曉得你的email,相信一定可以體會這一點。

阿丹現在每天到電子郵箱中收email時,總有一半以上來自同學forward(轉遞)的各式笑話或是資訊,這類信件多到阿丹已有打算將這些信件過濾為垃圾信件(spam)的感覺。但仔細想想,為什麼這些資訊會一再地被轉遞傳送?無非是因為符合消費者的意念所需吧!

網路廣告與線上購物
但是為什麼很少人從網路商業行為中賺到錢?我想你一定會這麼問我。理由很簡單,因為消費者對網路的信心還不足。同樣地,廣告主對網路廣告是否有效也同樣存疑。

面對量化後的世界,廣告主反而因為對網路媒體的不瞭解,以及所謂的page view(廣告閱覽率)和impression(廣告印象)兩個主要評估廣告效益的方法感到納悶,我想即使你拍著胸脯保證一定會有一百萬人次的閱覽率,都沒有電視廣告即使只是10%的收視率來得有效。同樣是量化的數字,廣告主卻寧可相信自己早已熟悉並瞭解的電視媒體。

同樣地,你因為害怕信用卡被盜用,所以不敢上網購物,但是你卻可以大大方方地看著平面郵購雜誌,輕鬆地用信用卡購物。但是當你知道其實很多信用卡的盜用,並不是因為購物媒體的不同所致,在網路上購物跟在商店刷卡所承擔的被盜用風險還有差別嗎?

就有一群專事破解各銀行信用卡號以及AT&T國際電話帳號的cracker,他們自己寫了幾個程式,可以隨時算出一組正常可以通用的信用卡號或是電話帳號,然後下個月不曉得誰的信用卡帳單或是電話帳單就多了一筆莫名其妙的費用,銀行也多了一筆呆帳。你相信嗎?也許那一天就輪到你了。

不敢在網路上購物,問題似乎不出在網路安全機制,因為再嚴密的防範措施都難免有漏洞,不敢相信網路廣告的效益,對廣告主而言,似乎也不全然是不信任或不瞭解網路這個媒體,反倒是可能對自己的商品信心不足。同樣地,你是否也因為對自己使用信用卡的信心不足,所以不敢在網路上購物呢?

附註:Portal site:顧名思義,我們稱之為「入口網站」,這種站台出現的用意在於提供「比較完整」的資訊給消費者,讓所有人都可以透過這個「資訊窗口」擷取「自己所需」的資訊。這就是portal site的本義。目前有許多經營portal site的站台,紛紛推出「量身訂製」的個人資訊站,讓消費者可以依照自己需求「訂閱」自己感興趣的資訊或功能,譬如華淵的mySina,雅虎的myYahoo!,數位科技的mySEEDNet都屬之。另外還有以資料搜尋、提供以及經營電子資訊報為主的入口站台,譬如PC Home集團的幾個網站,也都屬於入口網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