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原文刊載於網路通訊雜誌 2003/2 現象觀測站專欄

想要在數位時代透過網路行銷獲取利益,對於許多傳統的商務行為來說,簡直是天高皇帝遠,除了對科技工具不甚了解外,上網本身已是一個大難題了,不過相反地,卻有懂得網路行銷訣竅的個人或公司,從網路行銷上獲得極大的益處,有人解決了惱人的兩萬塊美金的信用卡債務問題,也有公司透過一封Email賺得兩千萬台幣的銷售業績—看來數位時代的行銷,並非不可行,只是過去許多人「不得其門而入」罷了。

數位時代的電子行銷

根據專門研究網路購物行為的線上組織shop.org的一項研究指出,有將近65%的線上購物車都沒人點選,沒人點選的原因其實並不令人意外,其中大部分人是因為網路媒體的選擇性多,尋找替代商品的管道便利,突然改變購買的意願,而這些購買意願的更改又來自網路社群的影響及產品資訊的提供,看起來似乎資訊越透明化,消費者變得越聰明,廠商就越吃虧了?

其實一點也不。消費者跟一般學校裡的學生一樣,給予正確的知識,教育其尋找所需的資訊,不但可以減少廠商的實體行銷成本,提供正確充足的產品資訊,更可以讓消費者加深對產品的印象,同時透過網路管道的傳遞,一個認真制訂網路行銷策略的廠商,很可能因此大發利市。美國專業的市場研究機構Jupiter在一項關於網友消費行為的調查中提到,網友離開某特定網站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找不到所需的資訊——因此如何有效提供完整且詳實的產品資訊,變成了數位時代電子行銷的根本了。

隨著網際網路商業環境的日益成熟,利用資訊工具將電子行銷環境的基礎搭建完構已非難事,幾乎任何一種實體商品都可以搬上網路販售——2002年底,甚至在美國加州有個小鎮布立治維都搬上網拍賣,以5000美元的起標價,隨鎮還附送河岸、房子、墓園、郵局和農具,結果吸引各國買家競標,這項拍賣在2002年12月28日凌晨結束,最後一名不具名的買主,以美金一百八十萬元得標。這個小鎮其實名不經傳,甚至還是一個不毛之地,有人形容那裡根本鳥不生蛋,但是一經上網「有效宣傳」後,還是將其剩餘價值拉高了好幾倍。

其實這裡頭並沒有夾雜任何奇特的行銷手法,也沒有使用任何獨特的技術,就只是一對買錯地的夫婦,想要拋售手中的土地——一座擁有自己的郵遞區號的小鎮——但是這個特點(小鎮、獨立的郵遞區號)吸引了大眾傳媒的注目,紛紛在新聞頻道上報導,等於是變相做了無形的免費宣傳,最後這樣貼近人們好奇心的行銷個案,成了網路拍賣史上的一種奇蹟。

數位時代的電子行銷,在基礎建設逐漸成了網路行銷的基本配備後,任何技術都不再是行銷商品的門檻,反而是如何以更接近人性—特別是網路族群—的方式,吸引網友的目光焦點,進而勾動網友的購買慾望,或動手將你的宣傳物在網路上轉寄流傳,更看得出其中奧妙。

偽善的垃圾信件

相信很多人一定常常可以在自己的信箱裡收到一大堆來自親朋好友的轉寄信函,起初這些轉寄信函都是基於親朋好友間「呷好逗相報」的通報信函,然而卻因為人性的緣故,成了網路媒體上另外一種奇蹟,創造了一種稱作「病毒式行銷」的行銷手法。

為什麼稱之為病毒式行銷呢?理由便在於Email的流傳速度,跟真正的人體病毒相比,其實有過之而無不及,甚至於你也常常可以收到來自其他朋友的內容相同的重複轉寄信函。我的一位朋友Martin就曾經為了研究這種病毒式行銷的效益,隨手擷取了一封朋友寄來的轉寄信函,把這封轉寄信函再轉寄給通訊錄上所有認識與不認識的朋友、同學、同事、客戶,結果不到一天的時間,他又收到好幾封他轉寄出去的信,經由其他管道再轉寄回來——Email的傳遞效率可見一斑。

不過,也因為人們已經漸漸習慣這種轉寄信函的存在,大多數人也許因為每天要處理的信件極多,而無暇顧及這些轉寄信,但是筆者觀察幾個職場同事的動態,通常這些轉寄信被視為「解憂」、「輕鬆」的開心果,或知識的傳遞,或網路笑話,這些轉寄信通常是朋友們覺得有趣或有用的話題及內容,才會轉寄至自己手中。所以當這些職場的同事稍有空閒時,便會想起被擱在一角的這些轉寄信。

有的時候一眼望去,會發現同時有好多位同事同一時間都在閱讀同一封轉寄信件,這些轉寄信件也許只是文字型態,也許還是圖文並茂,甚至是動畫、音效夾雜其中的信件,吸引閱讀的人再次地轉寄這些信件。久而久之,這種轉寄信件存在每個人的信箱裡,並不一定被視為擾人的垃圾信——畢竟還是來自己熟識的朋友。

網路行銷的業者便利用了這樣的特性,將廣告夾帶於這種轉寄信中,藏於無形,讓收信人往往在無形之中就將廣告訊息閱讀進腦袋中,更甚者則利用收信人喜歡轉寄的特性,讓每個收信人成了自己無償的宣傳品散布點。當然,這也造就了另外一個網路產業——行銷郵件代發(Bulk Email Broadcasting)的興起,這些偽裝轉寄信的垃圾信,不見得對每個人都有用,卻在某種程度上被視為一種數位污染。

從一封Email到致富工具

在信箱裡收到商品的廣告信件,相信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過類似的經驗,甚至於你越常使用自己的Email寫信給朋友,收到廣告的機會就越大。有一些不肖的「業者」專門以程式設計掃瞄網路郵件封包裡頭的Email信箱資料,然後將這些資料彙整成分門別類的資料庫,再將這些名單販售給其他想要在網路上行銷的業者。

這種有點「亂槍打鳥」的行銷手法被稱為「盲目式行銷」(Blind Marketing),在懂得網路科技的資訊人員眼裡,是一文不值且可能引起極度反感的行銷手法,但是資訊人員雖然是對網路環境最熟悉的一群,卻是現今網路世界中的小眾,人數仍然難以與大部分對網路技術甚至操作都不甚熟稔的普羅大眾相比。

有些業者便抓住了這種「寧可錯殺一百,不可放過一個」的心態,大肆地在網路上開始散佈自己的廣告了。爛的廣告就像是每天你在家裡常常可以收到的DM,你一從信箱裡拿出來,可能就會直接往垃圾桶裡扔,但是越來越多人將這種盲目式行銷發揮到極致,將廣告藏於無形,甚至讓許多人誤認為那是一封朋友寄來的「好康」信件,許多網友便因為覺得這樣的信件內容值得傳遞,便又動手轉寄給自己所有的親朋好友,很快地同一份商品資訊就在網路上流傳開來了,而信件裡提到的商品資訊也開始接觸到所有可能的目標消費群。

以下這一封網友轉寄的信件,讓收到的人除了可以上網玩測驗拿獎品外,更無形中將商品的資訊夾雜在遊戲中:

Hi,我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照片心理測驗」活動喔,作完測驗還可立刻參加抽獎,獎品是全台灣限量發行的xxx超迷你數位相機~這麼好玩又好康的機會,趕快來看一看吧!http://xxx.xx.xx/xxx/index.htm

這種信件您一定常見,而且甚至覺得不屑一顧,對不對?但是這一封信件卻被網友在網路上到處轉寄給好友的情況下,為販售該數位相機的廠商,在短短兩個禮拜的時間內,賺進了兩千萬台幣的銷售額!

當然,不是每一個使用盲目式行銷的業者都可以如此幸運,但是最終的關鍵仍在於業者所提供的商品是否「實在」、「實用」、「吸引人」,由於網路流傳的速度極快,如果業者對自己的產品在開發時也不夠細心,忽略了消費者對產品的觀感,負面的印象要在網路上流竄的速度,也會跟這封致富的Email一樣快速的傳遞開來,反而對自己是一種傷害。

SaveKaryn計畫的行銷創意

有一位住在紐約布魯克林區(Brooklyn),年僅二十歲的敗家女Karyn,因為喜歡刷卡購買名牌衣飾,幾年內不斷的刷卡購物,滿足了自己的購物慾,卻循環累積了一筆兩萬塊美金的信用卡債務。

在每個月窮於應付高額的利息支出許久之後,Karyn有一天晚上正在上網,突發奇想想要發起一個「拯救凱茵」(SaveKaryn)的計畫,於是花費十幾塊美金向網域名稱註冊機構register.com註冊了www.karyn.com這個名稱作為這個計畫的基地,網頁空間則利用register.com所提供的免費頁面,用最廉價、簡陋的方式,為這個計畫搭起了舞台。

Karyn寫了一封信,詳述自己的計畫:(詳細信件內容見該站)
Hello!

My name is Karyn, I'm really nice, and I ASKED for your help!

You see, I HAD this huge credit card debt and I NEEDED $20,000 to pay it off.

So if you HAD an extra buck or two, I just asked you to send it my way!

All I NEEDED was $1 from 20,000 people, or $2 from 10,000 people, or $5 from 4,000 people...

And you GOT the picture!

So together ladies and gentlemen, we BANISHED credit card debt from my life!


說明自己的困擾,並表示自己相信網路上好心人士依然很多,但是集眾人的力量,只要有兩萬個人,每個人都捐獻一元美金,或是匯集一萬人,每個人捐獻二元美金,或四千人,每人捐獻五元美金..等等的計算方式,很快地她就可以擺脫自己惱人的債務問題了。

同時Karyn表示,自己也下定決心改掉自己亂花錢的壞習慣,具體的方案包括:不再買設計師品牌服飾、不買百貨公司商品、並且發誓以後只用「歐蕾」之類的平價保養品。Karyn在信中並說明自己相信這個世界仍然美好,當你需要幫忙時,只要勇於提出,就會有善心人士挺身幫忙。這個想法與電影Pay It Forward「讓愛傳出去」理的情節類似,電影裡扮演情節關鍵的小男孩Haley Joel Osment為了應付社會科學老師Kevin Spacey出給他們的作業,作了一個實驗,每個人只要幫助三個人,被幫助的人也同時執行此一方案,那麼這世界就會有更多無助的人獲得他人的幫助,解決自己的困擾。

這個實驗利用了人性的良善面,說明了每個人都需要幫助,也都對於求助無門感到慌張,然而只要平時就樂於助人,自己也有一天會得到其他人的幫助。Karyn也利用了這樣的特性,上網尋求幫助,沒想到在短短的時間內就解決了自己的債務問題。

截至2002年11月10日為止,Karyn一共收到 美金$13,323.08元(網路捐款),以及來自eBay販售相關物品的收入美金$4,340.60,自己則僅負擔了美金$2,336.32就完全解決了惱人的兩萬塊美金的債務困擾。

Karyn在這個計畫中,還用了其他的手法來努力為自己解決問題,從她所使用的手法,捐款的人大概也可以看出這筆債款對她有多麼困擾了。首先,Karyn為自己的計畫設計了一個logo,並委託了商品製作的公司將這個logo印製在馬克杯及T-shirt上,然後在eBay上刊登競標的網頁廣告,讓其他有意幫助Karyn,但是又希望不是白白幫忙,而有點「收穫」的人,也可以掏腰包幫助她。

當然,其後許多人紛紛仿效Karyn的作法,也要其他人拯救,成效如何不知,但可以確信的是,一旦這樣良善的念頭被誤為斂財時,恐怕會讓這樣的行銷創意流散。

雖然,在這個計畫結束後,Karyn也如約不再對外募款,並且真的一改過去的消費習慣,蔚為網路助人勸人向善的一股美意,但是因為這樣的一個計畫,竟也讓Karyn另起爐灶,開起了自己的另一個生意機會,隨後Kayrn將先前設計的商品更擴大經營,藉由個性商品購物網站的服務,建構了一個專賣「拯救凱茵」計畫的紀念性商品,倒是發了一筆不小的財富。

更人性化的行銷手法

美國馬歇爾商業學院(Marshall School of Business)曾經對過時的橫幅廣告(Web Banner)進行一項研究,結果發現橫幅廣告(banner)不僅沒有過時,更可以有效提升品牌知名度,其中,有50%的網友在瀏覽網站時會注意到橫幅廣告,11%到隔天還能記得廣告的內容。

橫幅廣告被認為過時在於過度充斥,原本以網站內容為主體的內容反而在橫幅廣告大肆進駐後,成了配角,廣告本身卻有點喧賓奪主的味道,壞了網友上網的興致,因此影響了網友的觀感,這是橫幅廣告之所以沒落的主因。各位也應該常常可以在瀏覽網站時,遭受此類廣告的「攻擊」,有的甚至於隨著滑鼠游標,在一旁閃動,甚至影響瀏覽內容,反應強烈的網友,有的會馬上離開該網站,因為一個不友善的廣告,可能因此讓網友再也不造訪該網站了。

但是有的橫幅廣告卻可以在創意上用心,吸引網友的目光。筆者就曾經在一個知名的入口網站的靜態網頁中,看見一部汽車從瀏覽器畫面左方快速駛出,然後再開回畫面中,最後縮小到網站上的橫幅廣告。這樣的一則廣告,當時吸引了筆者將該網址透過ICQ轉寄給資訊界的好友,每個人無不讚嘆該則廣告所使用的DHTML及Javascript技巧(因為收信人都是資訊界人士,因此特別關注其所使用的技術)。

但是筆者再一次進入該網頁,可能就看不到該廣告了,這個廣告的設計人考慮到了「惱人」所可能產生的負面反應,因此利用cookie記錄網友是否瀏覽過該廣告,防止該廣告不斷出現在畫面中,「騷擾」網友上網瀏覽資訊的情緒,實在是電子行銷手法裡極為人性化的作法。

有的廣告則僅在表現網路技術,而忽略了廣告閱聽人最終還是「人」——沒有人會無聊到上網只是為了看廣告,廣告與行銷永遠只能是上網行為裡的配角,一旦喧賓奪主,就可能遭到唾棄,偏離了人性,再炫的廣告手法,也無法擺脫騷擾網友的事實,最後也只能謝謝再聯絡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