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工作一段時間後,履歷跟名片開始流通,就開始有一種人找上門 --- 獵人頭[1]


前幾年,我還在大公司時,不時都會有獵人頭公司找上門,離開後,也通常會也獵人頭公司打電話給我(雖然我不曉得他們如何得知我離開)。不過這篇文章不是要介紹獵人頭公司,而是我從獵人頭公司看到的生態、求才方式,映射到我在創業及投資市場觀察到的情形分享。


獵人頭公司的「顧問」,通常分幾個不同的產業線,這些顧問負責的產業線,多數也反映了顧問自己本身的經歷或人脈,但因為獵人頭公司的顧問本身也是一種業務職,而不只是專業的人事顧問,在業界的競爭下,開始有了不同程度的差異。不過,獵人頭公司的專業度,往往會影響其「獵頭」的品質,這種品質的呈現,是相對於企業及被獵頭對象的。


好的獵人頭公司,其實包含了協助被獵頭對象的生涯規劃、以及更細部的瞭解,找出更適合該人才的去向,同時也降低對客戶端(覓才企業)的失誤率。不過當你接觸的獵人頭公司多了,就會開始發現這個行業不同公司間的專業程度落差其實很大。有一種獵人頭公司是極偏重業務導向的,所以只要看到不錯的人選,經過簡單的履歷篩選,就開始替企業安排面試了 --- 這樣有什麼問題呢?亂槍打鳥!


獵人頭公司通常與企業間的委託覓才合約都訂定有罰則 --- 如果覓得的人才在一定時間內(三個月、半年不等)離職了,企業得不給付部分的覓才服務的部分酬勞。所以替企業亂安排面試的獵人頭公司,當然是浪費所有人的時間 --- 企業面試的時間、面試者的時間、獵人頭顧問自己的時間及信用。


你可能會覺得這樣沒什麼,「公司面試不都是這樣嗎?」。不對,這不是人力銀行,企業付費委託獵人頭公司覓才,當然要的就是其專業的人脈及品質,大企業面試中高階人才的面試成本,跟一般的職員其實有很大的差異,中高階人才的面試人(interviewer)通常是相對或更高的位階、職務,這些人的時間成本很高。多大的差異呢?我計算過 Google 花在我身上的覓才成本,大約是我在該公司年薪的兩倍以上。


看到這裡,你可能心裡頭想:題目不是講創業或投資嗎?沒錯,接下來要切入正題。 


台灣的投資人


接下來,我會引用最近一年來,我與投資人間的一些對話,做為一個起頭。台灣的創投分為很多種[2],也分別提供或投資一個事業在不同階段的增資、融資需求 --- 這些其實在 MBA 課本上都有,Google 也可以找到不少文章或相關的資訊。


由於台灣的產業特性,台灣的投資人仍偏重在投資相對資本密集的產業 --- 以台灣目前所謂的高科技產業為例,1995年興建一座8吋的 fab(晶圓廠)要花10億美元,2005年,一座12吋晶圓廠要花25億美元,2010年建廠成本變成37億美元,預計2015年,建廠成本會提高到54億美元。這些只是一座12吋晶圓廠的建廠成本,另外你還需要取得人才、專利、技術,所以投資這些產業的未來潛力跟可能獲利空間雖然可能很大,但風險當然也相對高很多。


我接著這樣對一個以投資傳統資本密集產業的投資人說。



網路創業是一種看似高風險,但相對低風險的風險事業(venture)。投資對了,獲利可能從數倍到數百倍,或是更多不等。但投資錯了,風險相對卻低上許多,怎麼說呢?網路或軟體業的成本相對低,只有幾個需要真正花錢投資的項目:人、機器、頻寬。


這些是網路業的謀生工具,人的成本很容易計算,現在許多提供服務的網路供應商(ISP、CDNCloud)甚至都可以採取租賃的方式,你甚至不見得需要購置任何伺服器,就可以開始你的網路事業。所以除了人不會是租賃取得以外,其餘的都是流動成本。(必要時你也可以透過約聘的方式,委請專業人士協助部分非長期的技術需求)


這些成本從幾十萬到幾百萬,彈性很大,端看你的事業標的而定。可是對投資人來說,網路事業爆紅了,卻是數倍乃至數十、百倍的獲利。網路上每天都有很多這類的故事在發生跟流傳,不需要我多做解釋。



venture  v.s.  adventure


但 venture(風險事業)這個字很有意思,它跟 adventure(冒險)很不同。Wiki 上這樣定義 adventure



An adventure is defined as an exciting or unusual experience; it may also be a bold, usually risky undertaking, with an uncertain outcome.
(冒險指的是一種很刺激、非比尋常的經驗;這指的可能也是一種大膽的、通常具高風險、不確定結果的事情。)



而我們常聽到的風險創業投資(VC),指的則是:



Venture capital (VC) is financial capital provided to early-stage, high-potential, high risk, growth startup companies.
(風險創業投資指的是提供早期階段、或具高潛力高風險高成長特性的新創事業資金需求的投資機構。) 



注意到了這段解釋中的「早期階段、或具高潛力、高風險、高成長特性」這四個特性嗎?創投事業發展至今,已經衍生出提供公司在不同階段的資金需求,所以「早期階段」已不見得是創投的必要特性,然而其冒險、且願意承擔風險來換取高潛力、高回收價值的原生特性應該是不變的。



「就是要賭性堅強,才能投資這樣的產業。」該位投資人如是說。


「不,這是一個很公平的遊戲,但不是賭博。如果你去賭博,不管你投入再多籌碼,你也不曉得能不能賭贏,碰運氣的成分居多 --- 通常你去賭場,最後贏家還是賭場。但 venture 之所以叫 venture,並非不做任何評估就貿然投資,而是在 VC 原先所擅長的風險管理與新創事業(startup)的潛力間,做好妥善的評估與平衡。」



我這麼說完,投資人笑一笑,似乎懂了  --- 其實,我相信這些道理他們比我都懂一百倍,而且一般想找他們募資的對象因為有求於人,都不敢這樣對投資人說話,大概只有我用交朋友的態度,敢如此大膽在他們面前班門弄斧。文章一開始我之所以提及獵人頭,其實是為了對照我在投資界也看到的狀況。


不了解產業特性


正所謂「隔行如隔山」,前面提到了台灣的產業,所以台灣很多投資人還是偏重在金融專才,看財務報表、商業(賺錢)模式很在行,但是遇到網路產業,完全莫宅羊。


有一位網路公司的創辦人曾經請我協助尋覓資金,我曾經這樣悲觀的跟他說:「如果你想在台灣尋覓增資的機會,我可以告訴你 99.9% 的台灣投資人都不會投資你,因為他們不懂你的事業,剩下的 0.1% 開出來的條件,你不會喜歡」 --- 我當然不曉得這個比例,只是依照我過去接觸、認識的經驗,這樣比喻給他聽。


問題出在哪裡呢?問題出在投資人不了解這個產業的特性,以致於只能用傳統的投資課本上的教條來評估你的事業的風險,而這樣評估出來的事業風險,往往是似是而非的,例如,只看「能賺多少錢」;當然,指望他們瞭解你的事業的潛力,那更是難上加難。我在矽谷的一位國外的投資網路產業的朋友跟我這樣講:



如果你跟他提及 pageviews,他們不清楚,那你該準備跟這位投資人說拜拜。如果對方也不懂 active users,你就可以不必浪費時間了。



你曉得問題在哪裡了嗎?我這樣打了一個比方給該位投資人聽。



如果你面前站的是畢卡索或梵谷,你怎麼知道他們的畫作未來是千百倍或數萬倍的價值?
你不知道,因為這不是你熟悉的領域,你不「認識」他們。你不懂得欣賞,又如何評斷畫作的價值呢。



投資人不懂你,什麼都不是


前兩天 Kevin Kelly 的演講會上,主持人問起「Instagram 被 Facebook 以十億美金併購,你覺得這對台灣的創業者有沒有什麼樣的啟發? 」


我記得很清楚,他是這麼回答的:



這個估值事實上只是他們去合理化他們想做的事情(併購公司),你不曉得這個價值是如何計算出來的,但他們說服自己有這樣的價值了(他們知道有這個價值) 。



這道理很簡單,也很有趣。假如你遇到對的投資人,其實並不需要解釋太多產業差異 --- 因為他本來就懂。如果你只是有一個想法,想創業,他也不會劈頭就問你「你這個到底怎麼賺錢?」 ,而是詢問更多關於這樣的事業,瞭解為何會具有爆發性的說明。除了你的團隊以外,你對自己事業的說明就是他評估潛力的重點。


很巧的是,我一位朋友前段時間想創業,遇到了這樣的一位投資公司的 managing partner(執行合夥人),負責居中安排的投資經理不斷的強調「我們老闆很用心,很懂網路產業」,我的朋友一開始也相信他真的懂 --- 因為他講得出來 active users,知道 whatsapp,也講得出來許多 Facebook 的名詞,直到他這麼問:



「你這個要怎麼賺錢?」


「先期會以廣告為主,這是我最初步的想法」(我的朋友這時心裡想「你該不會想問我要請幾個業務去賣廣告吧?」)


「網路廣告不好,這是最差的獲利模式…」(朋友腦中一陣烏雲密佈,氣氛頓時變得有些凝重)
「你看 Facebook,他們主要的營收來源是來自那個點數,並不是廣告啊!」「網路廣告哪有你想像的那麼容易做,那麼多不同產業,光是廣告主…你得有這個人脈吧?你去找一位搞業務的合夥人,把商業計畫補上來,我們再來好好討論」



這個會議草草結束了,這位 managing partner 轉頭跟底下陪著開會的投資經理說「等一下上網下載一下 Facebook 的 S-1 form[3],查一下」。諷刺的是,其實他不需要去查閱 S-1 form,媒體已經替他做了整理了,他只是憑著錯誤的印象在論斷。



數字看Facebook 



  • 2011年的廣告營收:31.5億美元

  • 廣告占收入的比重:83%

  • 在2010年初的廣告占收入比重:99%


(來源:鉅亨網)



這就是外行人以為是在說內行話的最佳典範。不幸的是,在台灣搞網路創業,你會碰到很多這樣的投資人。


風險投資與獵人頭


你可能會問我「那跟你前面提到的獵人頭有什麼關係?」


前面提到了「浪費時間」,台灣絕大部分投資人其實是不熟悉(或根本不懂)網路產業的,但是管理投資基金也有其壓力,一個投資基金成立,通常設定了一定的年限或不同程度的里程碑,所以投資經理也必須要不斷的尋找可能投資的標的 --- 他們同樣也有業務壓力。


投資人就算與創業團隊簽署了保密協議,假如不熟悉產業,就像在大聯盟擔任球探,卻說自己不懂棒球,要找投手,不曉得什麼叫 ERAWHIP,其實只是浪費了彼此的時間。有些基本功,創業團隊要熟悉,投資人同樣也得下功夫。


所以不熟悉網路產業的投資人,就像是前面提到「亂槍打鳥」型的獵人頭公司,只想交差了事;好的投資人不見得只找你談投資,就算投資不成,也可能因為欣賞你的團隊而引介合適的合作對象或人脈。


有一個道理很簡單:天底下沒有絕對低風險、高獲利的好生意 --- 如果有,別人也不會找你。投資人出錢,團隊出力(還有腦袋),兩邊各自承擔風險,這是一個公平的遊戲。


 


** 本文並未指涉任何投資機構、人、事,僅就本人在不同市場接觸後的感想表述。


附錄:


[1] Headhunting(獵人頭):獵人頭是對企業收費的人事及覓才顧問服務,通常是大企業用來尋覓中高階人才的管道,獵人頭公司通常協助企業執行覓才、篩選履歷,針對不同產業提供企業較為合適的人才,其篩選人才具一定的專業度,人才的素質也較佳。
[2] 台灣創業投資事業發展現況 | 台灣創投現況(2008,附表) | 台灣創業投資公司一覽表(pdf)
[3] Facebook IPO S-1 form | Facebook 招股書概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annylin3000 的頭像
    dannylin3000

    現象觀測站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