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原文刊載於網路通訊雜誌 2004/5 現象觀測站專欄

即時通訊在近年來,技術標準及應用環境相對成熟的前提下,標準及應用環境已經成了網際網路發展的另一項關鍵指標。特別是從ICQ掀起了網際網路的一陣波瀾後,這種即時通訊的需求已經逐漸深入人心,成為眾網友日常生活中的一種重要的工具及網路活動。不過隨著通訊技術的日新月異,即時通訊不僅僅是網際網路上的重要應用服務,更跨越至手機、PDA,同時在網路應用上挾著龐大的散佈量及其client端軟體的優勢,極有可能繼承web成為新的網路服務霸主。

即時通訊市場概況

ICQ可以說是網際網路史上即時通訊(Instant Messaging,簡稱IM)領域的始祖,其研發問世的主要目的卻僅僅是郵寄名單的散佈軟體,真正引起後來世人成為一種網路應用習慣的即時通訊功能反而是配角,僅是用來吸引使用者下載使用的誘餌。

從目前整體即時通訊市場的散佈廣度來看,目前全球前四大即時通訊軟體分別是:ICQ、Yahoo!Messenger、AOL Instant Messenger(AIM)、MSN Messenger。但是如果從使用的用戶數來看,在中國大陸紅遍天的騰訊QQ佔地利(中國的人口數及上網人數)之優勢,據非官方資料統計,擁有將近一億六千萬名註冊會員居榜首,但真正得以稱作國際級的即時通訊龍頭,則是ICQ、Yahoo!Messenger、MSN Messenger等三大。

不過,騰訊QQ雖然亟欲跨出中國,向世界其他地區進軍,卻未必得以順利成行。騰訊QQ在中國崛起有其先天上的地利之便,一來QQ開發之初(當時名為CICQ)大量抄襲ICQ及其他眾家即時通訊軟體的各項功能,其崛起之初,全球網際網路正投入基礎建設的盛行期,每個國家莫不以本國國內基礎建設為首要,中國由於在網路基礎建設上受限於其幅員廣闊,本國國內的基礎建設時程較其他國家要來得長,相對地對國外的網路基礎建設便不若鄰近的台灣、日本、韓國完備,也因此對國外的連線品質與速度均未能達到一定的水準。在這樣的障礙下,其他將伺服器置放在中國以外地區的即時通訊軟體便受限於基礎架構(infrastructure)的障礙無法解決,讓騰訊QQ這個建置在中國本土的即時通訊軟體得以趁勢竄起。

另一個主因則在於行動通訊市場的推波助瀾。騰訊QQ後來將簡訊(Short Message)的功能置入QQ中,而中國市場的簡訊費用由於十分價廉,平均每一通簡訊用戶所需要支付的費用僅需人民幣一毛錢(合台幣約四角),再加上中國市場在即時通訊軟體中幾個特殊的應用,因此成就了騰訊QQ在中國市場的霸主地位。

AOL也有著類似的情況,AOL的AIM雖師承ICQ的部分即時通訊技術,但在美國及部分歐洲地區廣為被其用戶使用外,在廣度上與騰訊QQ有相同的問題,難以跨出搶佔其他市場。不過,AIM與QQ的情況略有不同,首先,AIM受限於AOL為美國本土經營起家的ISP業者,其服務訂閱用戶(subscriber)多數仍以美國本土為主,在AOL進軍其他國家,企圖以ISP服務提供者之姿進入其他市場時,適逢網際網路市場的基礎建設完備之時,上網不再是一種障礙的前提下,AOL難以在美國本土以外的地方攻略城池,而其隨後雖併購ICQ,卻因為對ICQ產品未有明確的經營方向,未能成功將ICQ為數眾多的註冊會員轉換成其後推出的AIM即時通訊軟體的會員,導致AIM僅能存在多數AOL服務訂閱用戶間的訊息溝通工具。

從整體廣度與註冊用戶數來看,ICQ由於欠缺整體的產品經營規劃及完整的產品開發與管理計畫,使得這個目前應用、功能都堪稱即時通訊軟體中居首的始祖,其市場佔有率正在逐漸下降中,有越來越多的網友,開始摒棄他們原先慣用的ICQ,受到同儕的影響,漸漸地轉移至Yahoo!Messenger及MSN Messenger的陣營。

真正得以跨越國界藩籬受到眾多網友青睞的,則剩下Yahoo!Messenger與MSN Messenger爭食網際網路的即時通訊市場。此外在企業即時通訊市場,IBM、Microsoft、Yahoo、Oracle、AOL均紛紛投入市場的建設行列,但IBM的Lotus Sametime則因投入企業市場的時間極早,目前仍居企業即時通訊市場的領先地位,其他後起之秀目前未在企業即時通訊市場有大動作,概因企業主對於即時通訊工具對於工作效率提升或降低與否仍有極大爭議,市場前景不明,不敢驟然大舉在市場上有所行動。

即時通訊會是一場割喉戰嗎?

即時通訊工具會是網際網路市場下一場歌喉戰嗎?以目前的態勢看來,即時通訊是否得以繼web瀏覽之後,躍居網際網路的應用服務冠軍寶座,尚不得而知,而市場對於雷同功能的幾個即時通訊工具的歌喉戰仍僅止於功能面的比較,難脫通訊工具的層次,但前述幾個即時通訊翹楚其實同時肩負著攻城掠地的重責大任,但仔細觀察其背景,我們發現這些產品攻的未必是即時通訊市場,掠的也未必是絕對優勢的領先地位。

在即時通訊市場有一個特殊情形也許是其他以web型態為主的網路服務較少發生的狀況——高重疊率!亦即每位網友的電腦裡,可能同時裝有兩套以上的即時通訊軟體。而各家即時通訊軟體在市場上征戰的主要目的雖然都希望自己的註冊用戶人數不斷增加,進而佔領市場的領先地位,然而即時通訊大戰的景況,可能不會像幾年前的瀏覽器大戰,真正像是一場歌喉戰。由於瀏覽器係網友上網除了電子郵件以外的首要工具及內容平台,因此鮮少有網友會同時裝有兩套瀏覽器,而會從其中一種挑選最適合自己使用習慣的瀏覽器,因而在當年Microsoft的Internet Explorer與Netscape的Navigator的瀏覽器大戰間,的確是一場非死即活的歌喉戰。

在即時通訊市場稍微不同的則是網友使用即時通訊工具的基礎並不僅止於自己的使用習慣單一面向,而是關係到其他同樣使用即時通訊的朋友、家人、同事的選擇,同儕間的使用習慣將會連帶影響到網友的最終選擇,究竟是最終仍在「大者恆大」的商業市場邏輯下,網友僅會保留一套即時通訊軟體,甚或同時安裝多套即時通訊軟體,以因應與不同群體間的通訊需求,目前仍難以斷言。這種情形有點像是現實社會中的語言(language)問題,英文雖然目前是國際通用的語言,也是全球最大的通用語言,但另一方面中文、日文、拉丁文、西班牙文等也同時具備搶佔全球或區域共通語言龍頭的實力,最有可能存在的情況則是因應國際交流需求,同時存在多種共通語言。

前述的幾套即時通訊軟體在即時通訊市場攻城掠地的同時,筆者認為這些即時通訊工具其實還肩負了其母體所賦予的不同的神聖任務:

ICQ
ICQ自從被AOL併購後,妾身未明的景況其實十分尷尬,但其在即時通訊市場上帶領技術標準的逐漸成形以及在即時通訊市場應用的領先地位,則不容小覷。筆者認為AOL之所以遲遲未對ICQ過度商業化經營,其主因仍在於AOL在拓展全球市場的同時,也在觀望全球的即時通訊市場,所以併購ICQ的主因仍在於迅速取得ICQ獨到的即時通訊技術,但持續維持ICQ的非商業經營則係AOL試探即時通訊市場的探測針。

AIM
AIM的出現,除了可能是AOL因應全球網際網路興起後,即時通訊的使用需求以應運而生外,透過AIM的「使用黏度」持續維持AOL服務訂閱用戶對於AOL服務的向心力。AOL在過去除了透過電影、電視等媒體大舉採取置入性行銷方式,對全球網友進行「道德勸說」,以企圖建立AOL在全球網友心中的良好形象,進而加入該公司服務訂閱用戶行列中,AIM其實扮演著維持現有客戶與AOL市場基礎的重責大任!

Yahoo!Messenger
Yahoo!為網際網路上的一顆明星,同時目前也持續蟬聯網際網路入口網站寶座,網路服務可以說是Yahoo!賴以維生的經濟命脈,網路之於Yahoo!來說可以說是其寶庫,而Yahoo!之於整個網際網路大環境來說,無疑的是一個有力的媒體,藉由其品牌的泛效應,建立網友對於其服務的認同與使用習慣。所以Yahoo!Messenger的出現,除了是因應即時通訊市場成形後的「卡位戰」,更是足以維繫網際網路市場過度開放,網友因選擇性眾多,隨時可能被網友遺棄的風險。Yahoo!Messenger這時扮演的角色,則是強化其多樣化的服務內容,以及藉以社群(community)起家起家的各項應用服務的愛好者間的關係網路維繫工具。

MSN Messenger
微軟以軟體開發商起家,網際網路的興起連帶使得各種日常及網路文件、檔案格式的標準,逐漸脫離微軟主導的情況,網際網路對於微軟既有的軟體市場甚至作業系統佔有率的龍頭寶座是一大威脅,從各方而來的威脅包括Linux的誕生、開放原始碼觀念的盛行,乃至瀏覽器與HTML格式的出現,在在都是足以威脅微軟未來軟體市場霸主地位的關鍵要害。網際網路盛行之初,微軟大舉進軍網路市場,卻以軟體業的操作手段企圖在網際網路市場佔有一席之地,結果落得極為慘烈的下場,非但併購的Hotmail未見起色,其所推出的.Net也未如預期受到許多人採用,MSN入口網站的經營成效更是難以與其他網路業者相較,因此MSN Messenger問世的一大重要任務便是植入網友的網路生活中,讓網友像使用微軟的作業系統、Office等應用軟體般上癮,成為微軟得以延伸至網友生活中的觸角,以MSN Messenger與微軟 Windows作業系統間緊密的結合,藉以維繫網友與微軟間的關係,並進而持續使用其所開發的作業系統及應用軟體。

IM與web的恩怨情愁

網路訊息服務顧問及行銷研究公司 Radicati Group在2003年年中曾經做過一項市場預測,其題為《2003-2007年間的即時通訊和可能存在市場趨勢》的市場預測報告宣稱,越來越多的即時通訊使用者相信,即時傳訊會跟隨電話和電子郵件的發展,快速被全球接受,並且成為人與人之間即時溝通的一部分。

根據Radicati Group的研究報告預測, 全球的即時通訊服務的註冊用戶數估計將由2003年的 5億9000萬用戶,至2007年成長到14 億3900萬用戶。每天的訊息傳遞總量,也將從目前的5820億成長到2007年的 1兆3800億,而即時通訊軟體市場將由2003年底時的680萬美元大幅成長至2007年的2570萬美元。

即時通訊的市場正以極為快速的速度持續成長,而包括Blog等強調個人精神的網路服務也正在網路上盛行,網際網路的人脈網絡很可能因此回歸網際網路發展之初的百家爭鳴的景象,被遺忘已久的IRC、Usenet Newsgroup等網路應用,過去是網友與不同族群聯繫的管道,在網際網路商業化後,web頓時成了網際網路應用服務的基礎平台,許多過去在網際網路極為盛行的網路應用服務也逐漸失去網友的目光焦點,web的出現引領了網際網路的快速蓬勃發展,但另一方面,其他的網路應用服務也正醞釀成形。

最有可能的一種狀況便是回到過去各種應用服務各自為政的情況,但不同的是web可能會成為這些應用服務的整合平台。在Flash等技術問世前,基本上我們都還是如此相信web會成為網際網路的主要平台,不過這種情況隨著web技術的限制,以及短期內不可能有大幅度的躍進,其他輔助的技術也相繼問世,並且已經悄悄成為一種網際網路標準,Flash即是明顯的一例。

Flash原本就是一種用戶端(client)的技術的轉型,其母體來自於過去應用在CD title製作上的Director軟體,而Flash本身可以說是Director在web上的分身,因應網路環境及web的承載能力而遷就的一種thin client,Active X、Applet等技術一般應用程式(application)也是因應web而遷就產生的新技術。不過隨著其他相關技術的日漸成熟後,以及web逐漸成為網際網路內容的載體(carrier)平台標準後,這些原本擔任「配角」的新技術也逐漸在網際網路上佔有一席之地,甚至有可能反客為主,成為網友網路生活中的主角。

即時通訊軟體便有這樣的「態勢」,以目前即時通訊的使用黏度來看,越來越接近web的曲線,而其使用人數也持續以驚人的速度成長中,這樣的趨勢儼然代表即時通訊軟體的使用,已經漸漸與網友使用web的行為、時間、頻率一致,甚至於在使用即時通訊軟體的時間上較web要久。Web與即時通訊軟體間的差異即在於「人」,目前的web的技術發展與應用服務,看起來因為未具備即時通訊的即時性及用戶端軟體的承載能力,網友越來越相信在web上可以找到其他族群或朋友的機會,要遠比即時通訊軟體來得低了。

筆者相信,有朝一日,即時通訊也許未必可以取代web成為網友青睞的網際網路主要平台,但至少其媒體效應絕對可以與web相比擬,與web技術間則可能形成共生關係,亦即以即時通訊作為主要整合平台,以web作為內容載體及延伸的非即時性應用平台。

即時通訊的下一步

即時通訊、blog這種以個人為主體的網路人際關係工具,此類以個人為主體的工具軟體,是否可能結合成共生結構,筆者個人抱持樂觀的態度看待其成。想仔細觀察一下在現有即時通訊軟體的各項功能,我們會發現相簿分享、語音聊天、webcam分享等功能全建構在人與人間的關係上,而blog之類隨後興起的個人媒體,更可能躍居其中。

這也給我們一些不同的思考,就是以即時通訊軟體為主的用戶端軟體,未來會不會成為另一種 Internet 內容及應用服務存取的一個入口,而 web 則會成為 其配角,擔任多媒體的載體(rich content carrier)。假定是此種狀況,那麼即時通訊軟體本身可能的 plugin 或類似的彈性架構就必需要足以支援這些衍生的用戶端程式需求,例如,Blog 編輯臺、P2P 分享社群平台等等。

當然,另外一種思考則是即時通訊軟體依附在瀏覽器上,變成一種瀏覽器附掛的服務,從 web 目前仍居網友主要上網平台的觀點來看,雖然有其道理,不過 web 的技術發展及承載能力,很可能是影響此類發展的重要關鍵。

當然,即時通訊軟體對於網際網路應用服務的整合可能是一大趨勢,但另外一方面,與即時通訊軟體有著類似本質的行動通訊市場,也正剴覦網際網路的發展,企圖從網際網路的既有人口中轉移部分用戶,使用其行動數據服務(mobile data service),或是各種不同的簡訊服務。所以除了網際網路應用服務的整合外,即時通訊軟體更可能全面進駐一般用戶的手機中,在下一代Java手機大行其道之時,成為手機產業的一種「殺手級應用服務」(killer apllication)。

無論是即時通訊軟體在網際網路的發展,甚或與其他異業結合的後續發展,都值得我們觀察,不過在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兩者的背後其實都有著一個共通點,回歸人性來思考,即時通訊軟體的盛行,不過是每個人都想尋找「人」的感覺罷了,「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的道理不可忘卻,而「市場往往也在人性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annylin3000 的頭像
    dannylin3000

    現象觀測站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