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原文刊載於網路通訊雜誌 2004/4 現象觀測站專欄

對所有深處在IT產業的人來說,自從電腦成了人類社會不可或缺的工具後,IT人可以說是最接近世界潮流的一群人,無論是硬體、軟體、乃至韌體也好,IT人的貢獻關係著資訊科技的進程,可以說是掌握未來資訊科技的一群重要角色。每一年從校園裡誕生許多IT產業的新血,而IT產業的動態也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不斷地在調整腳步,IT人學習的能力也普遍比一般上班族要來得好,不過所面臨的快速變動及競爭,也同時是IT人掌握工作優勢的致勝關鍵!

資訊領域的分野

資訊科系從1980年代個人電腦開始問世以來,開始進入了消費性市場(consumer market),同時隨著資訊科技的觸角深入一般民眾的生活與工作後,催生了整個資訊工業的產業鏈的形成,就再也不是少數菁英份子的專利了。這種發展與Internet的歷程十分近似,Internet的出現,可以說是資科技史上的一大震撼,也同時成就了網路的產業鏈,網路軟體、硬體,乃至網路內容、行銷、創意,拓展了IT人的應用領域。

資工、資管、資科、資傳,我們的大學教育裡,有許多因應資訊科技而誕生的系所,很多初入IT系所的新鮮人,對這種百花齊放的資訊應用所衍生的系所劃分,反而感到無助,相對地,很多初入社會的IT人,對於自己在學校所學,在踏入社會後與實務應用上的差距間,也會感到徬徨。這種無助與徬徨,筆者也曾經經歷過,特別是筆者個人曾經跨越資訊工程與資訊管理兩個截然不同的領域,更能夠體會IT產業的校園新鮮人或社會新鮮人所面臨的窘境。

以下是筆者在校園及IT業界後,比對兩者間的差異,相信可以提供給對於IT產業感興趣的年輕學子或社會新鮮人有一些初步的認識。

資訊工程:
a. 定義:Computer Engineering,中文簡稱為資工,早期Computer被翻譯為計算機,其實最早期的電腦擔任的工作即是繁複的數學運算工作,資訊工程其實是一門從工程角度(Engineering)切入的學問,工程師重視的是資訊的基本原理、方法,因此絕大多數的大專院校的資訊工程系所,課程的安排也偏重在理論的探討,而非實務的操作。

b. 業界應用:業界在定義資訊工程的應用,其實十分狹隘。台灣的資訊工業是一個從硬體製造業切入的產業,一切都像是暴發戶式的異軍突起,偏重的其實是資訊硬體設備的製造方法、流程、管理,而非資訊工具及資訊本身的各種理論上的探討,由於這樣的生態前提,使得資訊工程的不受重視也成了非戰之罪,再加上業界對於利用資訊工程理論與方法來實作資訊實務上的各種技術並非常態,資訊工程其實受到的忽視遠大於重視。

資訊管理:
a. 定義:Information Management,中文簡稱為資管,資訊管理這門學位大約從十五年前崛起,其崛起的主要原因在於電腦所擔任的工作的改變,電腦不再只是代替人類進行大量數學運算的單一用途,取而代之的是各種協助人類在管理實務上的應用工具,企業與商業的經營與管理頓時有如醍醐灌頂,資訊管理也一時成為顯學。資訊管理學系強調的是如何應用資訊工具協助商業與企業在管理實務上的操作,以協助人們在管理乃至行銷上的各種不同組合的應用。

b. 業界應用:業界在定義資訊管理的應用十分分歧,一來由於資訊管理學系在許多實務工具上的比重較資訊工程系所來得接近實務上的需求,二來資訊管理在實務界上的應用雖然受到重視,但真正得以依循理論實作的企業卻不多,相對地使得每一個公司依照其大小、體質、產業的不同,而對於資訊管理有著不同的定義。對大一點的企業而言,資訊管理似乎等同於資訊基礎建設的建築師,也像是主導資訊政策走向的幕僚部門,不過筆者亦看過不少公司將資訊部門定義為行政管理的服務單位,相對縮減了資訊管理在實務上應用的範圍。

資訊科學:
a. 定義:Computer Science,中文簡稱為資科,資訊科學系所探討的是資訊在科技實務上的應用及各種實作的方法,顧名思義,這一門學科其實探討的是電腦在各種科學領域上的應用與實作的理論,有不少資訊科學的系所,課程的安排上多半兼顧理論方法與實務工具。

b. 業界應用:業界在定義資訊科學的應用受限於台灣整體資訊環境的緣故,一直十分混淆,再加上資訊科學系所的實務工具課程與資訊工程系所的實務課程極為接近(應用領域相異),兩者其實在台灣的資訊產業很難分得清楚,特別是在實務應用上,資訊工程系所及資訊科學系所的畢業生,因為其兼具理論及實務工具的雙重訓練下,常是企業界「程式設計師」不可或缺的主要來源。

資訊傳播:
a. 定義: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資訊傳播的異軍突起主要來自兩個面向,一是媒體的開放,利用資訊工具作為媒體操作或協助媒體運作已成為常態及重要的一環。另一面向則是Internet崛起後所誕生的新興電子媒體所衍生的各種新的媒體生態、文化,以及人文面影響。因此,資訊傳播學系的成立除了因應這種新媒體及舊媒體的實際需求,更貼切的說法則是如何利用資訊工具來協助溝通及傳播。

b. 業界應用:業界在定義資訊傳播的應用可以從廣義及狹義兩個方向來探討。狹義的資訊傳播,被侷限在純資訊領域的應用與工具,例如:多媒體光碟的製作及相關的工具技術、電腦遊戲的設計與製作等。廣義的資訊傳播則跳脫IT人的角度來看待傳播,主角是傳播本身,資訊則是協助達成傳播目的的工具。不過在實務上的應用,資訊傳播系所畢業的學生,仍然被狹義的資訊傳播所侷限,這也同時使得資訊工具真正對於傳播實務上的助益不受重視。

另外還有一個系所與資訊領域息息相關,應用數學系(Applied Mathematics)的課程內容雖然偏重在數學相關領域的方法與理論的探討,但電腦與數學之間其實很難釐清彼此間的關係,這一點從最早的電腦用途即是用來作為數學運算的工具可以看得出來,即使是現在,個人電腦裡頭許多應用軟體仍有許多數學相關的影子,例如:電腦遊戲、繪圖,此類與效能與方法相關的應用程式,數學演算法的優劣常是影響其執行效能的主要因素,所以應用數學系的新鮮人常是業界「程式設計師」的熱門人選。

IT人的working path

對所有IT人來說,工作路徑(working path)等於是自己的工作生涯規劃,無論是硬體、軟體、乃至韌體(firmware),如何建立好自己的工作路徑,除了與自己在校所學有關以外,平常對於資訊相關領域的接觸與興趣,也常常會是個人未來工作生涯規劃的變數之一,以下是筆者所接觸的幾個可能的工作路徑,提供給各位參考:



這是一份業界典型的工作路徑表,資訊系所的學生在畢業後,多半會從「資訊工程師」、「硬體工程師」、「程式設計師」三個角色開始接觸業界,其中又以硬體工程師的門檻為最高。至於資訊工程師、程式設計師則是業界新鮮人最常見的入門磚。上述的工作路徑表僅依據各技術領域可能的發展列出未來可能接觸的職位與工作內容,但實際上,每一個新鮮人踏入業界後所可能延續的個人工作路徑,除了與個人在校所學的專業課程有關以外,最大的差異仍然在於以下幾點:

個人專業素養:每個人或許在校都累積了豐富的理論課程與基礎,但在實務上,仍需要學習許多資訊工具來協助,這些工具軟體在以理論教學為主的大學教育裡,其實並不會被列入課程的內容,但是在探討某一項理論或問題時,教授們通常會鼓勵同學使用各種不同的工具,或是自己擅長的工具軟體來實作(implement),這個時候正是培養個人專業素養的機會。有許多人可以藉由學校教授指定的專題,或是自己平常熟悉的工具軟體來訓練自己對這些資訊工具的操作,對於業界來說,擁有一定的工作軟體的操作能力,可以降低上手的門檻,因此工作路徑的延續也會取決於個人在工具軟體的操作與擅長與否。

個人興趣:個人興趣是驅動學習的原動力,但並非每個資訊系所的學生都對於自己所學的資訊領域感到有興趣,不過多接觸非資訊領域的事物或活動,對於未來的工作路徑也會有不同程度的影響。筆者有許多朋友是非資訊系所畢業的,但是目前卻都是從事資訊工作,這些朋友在校所學與資訊完全不相關,但是卻因為平常喜歡接觸資訊相關的軟、硬體,從此踏入了資訊界。這種情形最常見的亦出現在有轉職需求的朋友,多半會透過坊間專業的資訊補教機構,加強自己在資訊專業上的能力。

個人人格特質:個人的人格特質來自於每一個人與生俱來的「個性」,有的活潑好動,有的人文靜,有的人喜歡有變化的工作內容,有的人卻可以研究單一項主題,直到獲得自己想要的答案。這些個性上的差異,通常也是影響工作路徑的主要原因,例如,程式設計師可能比較適合較有耐心,不求甚解的人擔任;專案經理可能比較適合溝通技巧較佳、人際手腕圓滑的人擔任;產品經理可能適合具備技術背景,但是擅長規劃的人擔任。這些並沒有一定的模式可循,有的人可能在工作中改變了人格特質,變得活潑,也有的人藉由在工作中尋找自己合適的定位。

其實,工作路徑就相當於個人的工作生涯規劃,沒有一定的路徑可循。以筆者個人的工作路徑而言,初出踏入社會時以「資訊工程師」為職志,曾經也以為自己在工作生涯中的發展,可能會是上述工作路徑表中的第一種情況。但是因為個人的專業素養、人格特質的緣故,個人喜歡變化性的工作內容,又擅長策略與規劃,所以之後經歷了「資訊顧問」的工作後,立即轉往偏重「行銷面」的工作,開始從事產品經理的工作。

同樣地,以硬體工程師為職志的人,也可能因為個人對於程式設計的喜愛,後續轉變為「韌體工程師」(註:韌體工程師需要豐富的硬體知識經驗),其實,並沒有一定的模式決定個人的工作路徑會如何,因為,每個人對於未來的工作生涯規劃,除了專業、興趣、人格特質上的影響外,人際關係、工作內容,也常常會是影響後續工作路徑規劃的重要因素之一。

新興的資訊應用產業

Internet 的出現,可以說是為生硬的資訊產業開了一道光明的坦途。Internet的出現不但改變了資訊軟體的應用方式,從各種單純的client端程式、Client/Server架構的系統,演變出以瀏覽器為執行平台的web-based應用程式、分散運算的網路應用程式等,更由於Internet兼具媒體的部分特性,使得傳統的資訊應用、媒體應用一躍而上成了資訊產業的一環。

Internet所衍生的相關應用,也逐漸在網路的日益深入一般民眾生活中的驅使下,逐漸產生了產業的價值鏈,甚至有獨立成一個產業之勢。綜觀Internet對資訊產業所產生的衝擊及其所衍生的週邊產業,這顆資訊業界的新星,不但打開了資訊科技應用之門,藉由網路之利,更讓資訊科技的應用得以深入一般民眾的生活中,同時也拓寬了資訊系所及資訊業界新鮮人的求職之門。除了前述提及的幾種資訊系所,偏重在技術層面的工作內容以外,Internet提供了IT人更容易深入其他產業應用的幾個機會:

多媒體製作與設計:以Flash動畫、網路影片(Streaming Video)等因應網路誕生的多媒體素材的製作、設計、編輯為主,此部分的機會提供了資訊傳播系所新鮮人許多新的機會,特別是以網路為主要媒體的多媒體傳播環境,更得以一展身手。

網頁與網路廣告設計:從網頁設計、編輯,乃至延伸至平面廣告設計、網路廣告banner設計、網路行銷活動設計、企畫等,儼然是傳統廣告業的網路版,目前也有許多傳統廣告業界的高手也因為Internet的盛行,紛紛跨入此領域,不過網路與傳統媒體仍有許多不同之處,資訊系所的新鮮人或業界新兵,仍然是佔進了競爭的優勢。

網路內容編輯:此部分在Internet興起的初期,對傳統平面媒體的衝擊極大,但稍後各平面媒體也紛紛投入網路版的設計,透過網路的媒介,將內容及資訊傳遞給網友,不過,除了單純內容的編輯以外,網路內容仍因其媒介的不同,與傳統平面媒體有很大的不同,雖然也有不少平面媒體人投入網路內容產業,不過網路的媒體特性亦是值得對網路內容感興趣的朋友深入研究之處,此點從網路的龍頭業者如Yahoo!、Amazon之流,均成立有龐大且專業的User Experience部門,並由專門的部門研究使用者的行為,並設計出最符合使用者習慣、容易接納網路內容的人機介面可見一斑。

網路媒體業務:以販售網路廣告、相關產品的業務工作,與一般產業的業務工作不同之處在於網路媒體的特性與單純的販售產品不同,業務人員必須深入瞭解網路的媒體特性,以及各種不同的產品所產生的效果。

你的working path該如何走?

如何選擇自己的working path,這個問題很可能會是許多人心中的疑慮,無論是新鮮人、轉職的非資訊界工作者、IT人,這個問題當然令人十分困擾,不過仔細抽絲剝繭後其實不難發現,個人的工作生涯規劃,綜合上述的幾點分析,需要思考幾個層面:

- 個人興趣
- 個人專業能力
- 個人對工作內容投入的程度

當然還有很大的問題會是經濟上的壓力與家庭的支持。筆者有一位前同事是資訊業界的老兵,但因為厭倦了技術性的工作,因而萌生了想轉職為業務人員的念頭,結果即使自己的興趣、能力與熱誠都足以支持其轉職,但是最後仍須考慮家庭經濟的壓力以及轉職後必須從頭學起的時間煎熬,再加上其家庭並不贊同如此大的轉變可能造成的經濟損失,最後還是不了了之。

Working path就像一個人在工作生涯中所選擇的方向,沒有一定的路徑通往成功之路,有的人選擇迂迴前進,但是卻因而接觸了許多不同的領域,累積了自己對資訊產業的適應能力;有的人選擇單純的技術或行銷的發展,卻因此成為公司重要的核心幹部,這些人的選擇可能最後在外人看來都是一種成功,但其所花費的時間、精神也大不相同。如何選擇自己的working path?其實最重要的莫過於認清自己想要的,設定不同的路徑並評估利弊得失後,便不難發現其實做好工作生涯規劃並非難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