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刊載於第三波雜誌 1999/10 現象勿語專欄
八○年代,日本企業大肆在美國大城買下大樓置產,進而併購美國境內數一數二大型企業,引起了美國人的恐慌。九○年代,美國人藉助在數位科技上所佔領的絕對優勢,搶得了數位經濟的先機,在數位市場上獨領風騷,科技改變了美國的命運,也帶來了新經濟時代的黎明。
美麗新世界—消費者至上
在台灣逛街購物時,我喜歡看準要購買的商品,抓定了就買,買到自己想要的商品後,便對於逗留在賣場興趣缺缺,因為每次購物時,我總會發現賣場裡似乎有著無數監視器般的售貨小姐的雙眼,隨時看緊顧客的一舉一動,如果你為了尋找一件商品,在同一樓層多逛了幾次,反而會發覺,似乎所有的售貨小姐都在對著你說「不買就趕快回家,多逛幾次只是浪費力氣」,還不時會過來問你「先生小姐,需要什麼嗎?」打斷你的購物興致。電視劇裡,不也常看到這種影響購物情緒的情節嗎?
詢問客戶需求,在某種程度上當然是出自於對顧客的體貼,但是對於有購物癖的人卻有了極端不同的反應,喜歡購物的人,也喜歡可以自由選擇與掌握購買與否的樂趣,對於這些「體貼」行為的安排,對他們來講,卻是購物過程中的一種干擾。這麼講好了,假如換個方式,兩個售貨小姐假裝閒聊,在談論著商品的優缺點,倒反而能夠引起購物者的購物興致,這凸顯了意見交換與被動詢問兩者間極大的不同。
- Oct 01 Fri 1999 18:34
數位經濟黎明將至
- Sep 01 Wed 1999 18:53
我和EMAIL有個約會
* 原文刊載於網路通訊雜誌 1999/9
電影「電子情書」(You've got mail)帶來了人們對於網路戀情的好奇,也吸引了許多人對於電子郵件的目光。很多人在自己的名片上印上email,希望別人也可以透過網路與他聯繫;朋友間交換通訊方式時,除了電話、手機,大多也沒忘了告訴對方自己的郵件信箱(email address),免得對方找不到自己,電子郵件無疑地已成為未來人類最重要的通訊工具,同時也是你在網路上的門牌號碼,如果你要上網,不得不使用她!
新e時代
古代人用飛鴿傳書、快馬送信來傳遞訊息,或是遠居在外的遊子收到家書的那份「家書抵萬金」的喜悅,是凡事講求效率的現代人所無法體會的,當然,那種漫長的等待,你現在也受不了,因為你的眼前就有一項十分方便的工具-電子郵件。
記得第一次接觸電子郵件,是使用BitNet作國際通訊時,遠在美國讀書的學長捎來一封電子郵件,一時間,郵資、等待似乎已成了過往名詞,數位時代的來臨,帶來了更方便、快捷的溝通,也節省不少時間與金錢的成本。
- Sep 01 Wed 1999 18:32
MP3夜未眠
* 原文刊載於第三波雜誌 1999/9 現象勿語專欄
二十年前,日本新力公司(Sony)發明了隨身聽,讓音樂可以隨身攜帶,隨時聆聽,;十幾年前,菲利普公司(Philip)發明了CD,改變了音樂儲存媒體。二十一世紀到來的前夕,在網路盛行的年代,MP3引領風騷,掀起了音樂工業的一場震撼,傳統音樂工業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戰,而科技與法律也面臨一場拔河競賽!
MP3吹皺一池春水
MPEG(Motion Picture Expert Group)是一個制定影音壓縮標準的機構,幾年前,他們推出了 MPEG Layer 1 標準,掀起了影音壓縮的風潮,把過去龐大的數位化影音資料,經過複雜的數學運算後,在不影響觀看的前提下,縮小到可以讓人們容易攜帶與保存。直到MPEG Layer 2,VCD(影音光碟)1.0標準確立,開啟了數位化影像的新時代,此時的網際網路在起步,人們漸漸地習慣利用網路這個媒介來溝通、分享,當然,也包括了興趣的分享。
最容易引起網友相互討論話題,莫過於來自影劇圈各種八卦與影歌星本身魅力所產生各種話題,音樂正是主角之一。聽音樂的心得漸漸從文字轉化為交換音樂,分享各自喜愛的音樂,這種交換音樂的習慣,在過去網路尚未盛行的年代,網友們習慣將音樂CD轉拷貝成錄音帶,再透過郵局寄送給要好的朋友或網友,然而,在MPEG Layer 3標準推出後,不但大大改進了影音畫質,檔案大小也更容易保存。
- Aug 01 Sun 1999 18:52
網路戰爭
* 原文刊載於網路通訊雜誌 1999/8
網路上存在著許多傲慢與偏見,以及利益衝突,他們是網路世界(Cyber Society)的不定時炸彈,因為你從來不曉得他們之間何時會產生非理性的衝突,這些因為理念、想法、利益不同所產生的各種歧見,已漸漸燃起火苗,一場數位化的網路戰爭,在人與人的傲慢與偏見中,悄悄地展開。
傲慢與偏見的戰爭
十九世紀初,英國女作家珍‧奧斯仃(Jane Austen,1775-1817)的名著傲慢與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裡,有一位傲慢先生達西與偏見小姐伊莉莎白,達西從小就是個天之驕子,優越的環境卻讓他對自己的傲慢渾然不覺;伊莉莎白自恃觀察力過人,可是卻因此深陷偏見的迷宮中,無法跳脫出來看清事實。當傲慢與偏見碰在一起時,讓兩個人性極端的缺點發現對方的長處,跳脫出他們原本身處的迷宮,激盪出了愛情火花。
自負與莫名其妙的成見,是人們最常犯的錯誤,古往今來,中外社會,都逃不出這人性枷鎖。在網路上,許多喜歡發表意見的人,在現實社會其實是最寂靜的一群,他們不擅言詞,缺乏與人溝通交流的經驗,因此在網路上辭不達意的言論,往往是造成誤會的導火線,所謂言者無意,聽者有心。
- Aug 01 Sun 1999 18:29
打造你的幻想工程
* 原文刊載於第三波雜誌 1999/8 現象勿語專欄
有夢最美,希望相隨,這絕對不只是一句競選口號。畢卡索用畫筆描繪自己的幻想世界,迪士尼讓平鋪於頁面的虛擬人物在大螢幕動了起來,史蒂芬史匹伯將文字化成了一幕幕的生活寫照以及人類的幻想,這些原本不存在於真實世界的人、物,全靠他們的幻想而動了起來。你是否也曾經有過這樣的夢?網路將是一個可以實現你夢想的好所在!
發現新大陸!
五百多年前,哥倫布(Columbus Christopher,1451-1506)發現美洲新大陸,五百年後,人類在網路上發現了另一個新大陸,這個新大陸沒有邊際,而且不斷成長擴大,住的不是原住民,而是不同語言的民族,透過一個網路溝通標準彼此聯繫。
這塊新大陸上蘊藏著前所未見的豐富礦產,這些礦產包括︰
- Jul 01 Thu 1999 18:44
網路沈迷病症
* 原文刊載於網路通訊雜誌 1999/7
上網過量統一中國,三民主義有礙健康。
這不是一句俏皮話,如果你是老菸槍,一定看過長壽菸上面曾經有過類似的標語。聰明人都知道,一個習慣的形成,跟我們的喜好有關,因此抽菸的人會有菸癮,上網的人也會因為長時間沈迷在網路上,因而上了癮。如果你是網路族,別忘了從現在開始,注意自己花費在網路上的時間與現實生活正常娛樂的時間,是不是不知不覺中慢慢地有了不正常的比例關係,因為,你很有可能是網路病的帶原者。
你是不是網路病的帶原者?
網路帶給我們的生活許多便利,影響了我們的思維模式,讓從前不敢在大眾面前發表意見,內向的人可以輕易地上網表達自己,畏怯的人可以在網路上扮演勇者,接受群眾的崇拜,滿足自己內心的虛榮感;當然,網路也同時帶給我們許多傷害,這些傷害可能早已偷偷進駐你的身旁。
下面提供幾個方法,讓你自我檢視,看看自己是不是有類似的情況?
- Jul 01 Thu 1999 18:27
地下社會
* 原文刊載於第三波雜誌 1999/7 現象勿語專欄
一九九五年,南斯拉夫裔導演Emir Kusturica(愛米爾庫斯杜力卡)以一齣諷刺南斯拉夫南北內戰兄弟鬩牆分家的黑色喜劇電影Underground(地下社會)拿下坎城影展金棕櫚獎。我們的網路世界,亦是一個自外於真實世界的地下社會,同樣很荒謬地存在著現實世界的各種利益衝突與虛擬世界特有的匿名階級鬥爭;卻也同時很微妙地把許多真實社會難以駕馭的難題,藉由網路的傳遞,集思廣益,真正實現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境界。
社群為分享而存在,信我者得永生
社群是同儕的延伸。我們可以在學校社團結交到許多來自不同科系的同學,當然也從辦公室中,找到無話不談的死黨,更從社交活動中,找到「磁場」與自己相近的夥伴。這些人有共同的信仰(也許是娛樂的信仰,也許是泡美眉的共同信仰),呼吸著共同的空氣,當然也善發出相同的氣息,他們因為某種共同的理念、興趣、嗜好,而成為一個小群體。因此,我們可以說,這種同儕團體是人類社會形成的主要元素,透過這一個個的
的小群體(姑且稱之為細胞,Cell),組成一個多元的社會。
網路社會亦是如此形成。這種小群體的產生,來自於許多可能聚集網路人潮駐留的地方,諸如 BBS、聊天室、MUD等等。其中又以 BBS 最為興盛,這種電子佈告欄系統的誕生,原先是一群居住在不同地區的人想要擁有一個可以共通的訊息發佈中心,所以他們開始以 Basic 程式語言,設計出全世界第一套電子佈告欄系統,首次把許多同樣在線上活動的人,聚集在同一個地方,他們可以交換意見、交換檔案、交換生活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