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刊載於第三波雜誌 2000/12 新媒體觀察專欄

人類與動物最大的不同,在於擁有高等的智慧,這是從人的觀點來觀察。但是換個角度,那些被比下去的動物,心裡一定想著「才不是呢!其實你們人類跟我們最大的差別,是自私!」。高等智慧給了我們思考,卻因為文明越進步,思考越密集,反而走進了死胡同,凡事沒有從同理心來思考,你根本很難瞭解別人的感受。

約略在一九九八年開始,所謂的數位行銷開始迅速地在全球網路界蔓延,利用數位化工具來聯繫彼此關係的各種網路活動,也趨於頻繁。接著問題就來了,原本工具的便利,是為了拉近人與人的距離,但是一旦被濫用後,就一點也不便利,反而成為一種負擔了。製造水果刀的廠商也同樣有這種困擾,明明他製造的是很方便用來切割水果的工具,哪知道有人心存邪念,好用的工具反而成了兇器了。

在網路上,有幾種行為會有等同的效應,包括被運用最普遍的電子郵件、網路討論,都有同樣的困擾,這種困擾其實並不是網路的專利,在現實生活中也時常可見,有的時候你家裡的郵箱一打開,也常收到一大堆傳單與廣告,但是你的反應卻沒有如此強烈,為什麼?

很大的不同之處,在於現實生活中,打開郵箱收信的動作所佔用的生活比例極低,相對地重要性也偏重在信件本身,而非收信的動作上。看到無用的廣告信函,所耗費的辨識與汰除成本,不過是丟向垃圾筒的簡易動作;比起現實生活,數位世界卻有全然不同的感受與成本。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原文刊載於網路通訊雜誌 2000/11

性話題向來最為人所注目,最主要原因在於擁有絕對私密性,以及在社會道德不正常壓迫下,畸形發展的性教育,讓原本是人類原始慾求的問題,矇上祕密的白紗。於是,在網路盛行後,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許多人抱著嘗試與好奇的心理,紛紛上網瀏覽情色網站或在網路上散布的色情圖片、文字,有的人便因此沈溺在這些圖文中,無法自拔。

食色,性也

孔子說:「食色,性也」。情慾,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天性。有關性的話題,自古至今,或透過文字或圖畫,記載著人類最原始的慾望。性既然是人類的天性,自無法抗拒,事實上,慾求正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原動力,為了方便犁田,犛牛被機械所取代;為了加快運輸速度,所以汽車、火車取代了馬匹;需求與慾望,看起來似乎是人類追求進步的原動力。

這些與生俱來的慾求並非理性與感性問題,而是伴隨著我們的生理發展的實體感受,正常人應該無以抵抗這種發自內心的情慾需求,但這種慾求往往像是刀的兩刃,受社會禮俗與教育的影響,這把刀的正面的「用途」就愈發凸顯,一夫一妻制、正常婚姻關係、正確的兩性關係,將慾求與精神層面的愛恨平衡關係交疊清楚,是這種情慾需求的正面影響;不過也隨著社會的變遷與發展,環境不斷地改變,個人所承受的心理壓力逐漸增高,越過了這個平衡關係的臨界點後,少部份人便產生了慾求與精神層面的抽離關係,比如強暴事件、亂倫等。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原文刊載於第三波雜誌 2000/11 新媒體觀察專欄

功成名就,對於身處資本社會的大部分人來說,的確是努力向上的動力與目標,也因此,名與利常常成為人們追逐的焦點,每個人都想要在人群中顯得出色,但是如果追求卓越不是最終目標而偏了向,一切就不如預期,當你站在人群中,成為注目焦點時,反而變成一種恥辱。

把這種情形搬到網路,情形一點也沒有改變。每年五月份,由美國商業網路界人士號召成立的一項被喻為「網路奧斯卡獎」的評選活動Webby Awards,總會若有其事般地大張旗鼓,透過各種媒體的宣揚,把自己包裝得如此亮麗,無非是希望有更多的眼球可以把目光焦點轉移到這個「很商業」的舞台上。

正如電影界將Oscar Award視為「商業電影」的最佳宣傳舞台一樣,這個Webby Awards一開始就設定以商業網站為主,目的就是增加商業網站的人氣,透過各種媒體,吸引更多潛在消費群,將目光投注到他們的網站上,對他們來說,這場盛會不是代表一份很了不得的榮耀,反而是一場欣逢其時的行銷機會,所以,商業網站無不使盡力氣與不計成本投入這樣的評選活動中,無非是可以透過全球許多媒體的傳播力量,替自己的網站打打廣告。

這種打從一開始就不單純只是在網路進行的「網路活動」,相信那種濃厚的商業氣息,不必多說,很多人也一定感受得到,就好像柏林影展與奧斯卡金像獎的差別,一個從電影藝術的角度來決定優劣,一個則完全是商業戰場下的遊戲一樣。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原文刊載於網路通訊雜誌 2000/10

很多人上網尋找刺激。網路交友讓人們得以跟從來不認識的陌生人見面,帶來新奇感;網路情色則進攻個人私領域,讓原本屬於私人的情慾獲得解放,數位化世界使得這種感官刺激逐漸轉換為單純意淫,取代部份感官與情感的發洩;同時也在現代人生活日趨緊張,生活圈急速縮小的情形下,許多人開始透過網路尋找一夜春宵,互求慾火解套的刺激,彼此也不需要擔負任何社會責任與面對道德討伐的壓力,對這種人說,網路無非是新天堂。

社會變遷中的倫理觀演變

細究人類歷史的發展,大約可以劃分為幾個波段,一般慣稱第一波為農業革命,讓人類得以耕種稻作,在食物上自給自足,並發展出以物易物的市集(marketplace),人類開始有了經濟活動,隨著經濟活動的日益頻繁,開始有了第二波的工業革命,一般緘認約略於十七世紀中葉,始自英國人瓦特發明蒸汽機,讓人類的貨物交流開始可以利用工業化器具運送的蒸汽火車起算, 於是經濟活動在工業器具的推波助瀾下,不僅加速的交流的速度,也擴大了規模,第三波革命則是始於一九八○年代的資訊革命,使得這些經濟活動得以用更有效率的方式進行,同時也開啟了知識經濟時代的開端,人類開始利用資訊工具累積知識,並從經驗與歷史中衍生出新的智慧。

第四波革命則是架構在資訊革命上的網路革命,網際網路的誕生掀起了人類前所未有的震撼,讓人與人間的溝通與交流得以用更便捷的方式進行,同時也架構起一個虛擬的網絡,像一張網一樣,佈滿所有可以利用資訊工具連接上的個人、公司、國家,讓彼此可以互通有無,同時也發展出各種屬於這個網路革命時代專屬的電子經濟活動。下一波革命則可能是隨之應運而生的知識革命,勢必在知識急速交流,人們逐漸慣於交換智慧的同時,由知識主導的一場革命也儼然形成。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 原文刊載於第三波雜誌 2000/10 新媒體觀察 專欄

一件演藝人員的私德行為,透過大眾媒體的報導,突然間成了眾所矚目的焦點,舊媒體沒有發揮第四權的監督責任,卻在日益競爭的媒體生態中,迅速「狗仔隊」化,成了揭人隱私、瘡疤的工具,也更進一步引領大眾價值觀產生質變,而網路似乎也隨著大眾媒體的扒糞心態,迅速成了舊媒體的附庸。

台灣九二一大地震來臨的時候,我們看到了媒體從業人員一窩蜂地往災區跑,當然表面上他們已經盡了報導真相的媒體責任,但值此時刻,人命關天,恐怕比傳達真相來得重要,許多記者朋友也許為了本身職責,昏天暗地的搶先報導,殊不知在報導過程中,多多少少已經影響到搶救行動了。

猶有甚者,電視叩應節目,開著打通災區溝通橋樑的盾牌,將節目現場移往災區,似乎非但沒有達到傳達資訊,促進溝通的美意,反而讓人有一股挑撥離間、濫用媒體的強烈感受。網路媒體因為受限於供電系統的中斷,只能扮演事後報平安的通訊工具,以及事後許多沒有價值的馬後砲討論。

一閱讀相關的討論區,你會發現對立、惡言相向的討論信比比皆是,好像一瞬間把災變的痛楚拋諸腦後,政治人物的濫言、不同政黨間因為利益與選舉的關係,所構築的對立情緒,也很透明地對映到網路世界。在風平浪靜時,則是哈拉打屁信件居多,鮮少看到值得駐足深讀的文章,除了在少數以發表散文、小說、文學作品為主的討論以外。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原文刊載於網路通訊雜誌 2000/9

正如五百年前伽利略主張地球繞日自轉,打破了地球是平面的迷思,或一百五十年前,達爾文挑戰創世論,提出物種演化論,引起宗教界嘩然的情形一樣,數位時代正以無重力速度運轉,○與一成了數位世界組成的基本元素,透過各種變異(應用)、繁衍(數位世界的延展),人類智慧在快速運轉的數位時代巨輪中,不斷的反餽、生成,讓生命(網路)得以延續下去。

數位世界的起源

英國人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 1809~1882)在西元1859年曾經出版「物種起源」一書,提出他對生物起源的觀察與演化的推論,然而造成了很大的爭議,他的主要論點有:

*生物演化漸變說
生物的演化是在漫長時間內以極緩慢的步調逐漸進行,故為連續性的漸變,而非間斷性的劇變。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原文刊載於網路通訊雜誌 2000/8

進入一個全然嶄新的數位時代,一場由消費者驅動(customer-driven)的市場競爭中,原本知識分享的超文體(hypertext)世界,在加入了商業行為後,破壞了原有的網路生態平衡,一夕間,突然那些原本隱藏在每個網友背後的各種行為受到前所未有的矚目,於是,網路色情成了眾矢之的,似乎上了網路,全都變得不單純了,好像上了網路就變得特別罪惡似的,而原本一般人不以為意的個人資料與使用行為—關乎個人的切身隱私,也一夕間成了商業網站爭奪的戰利品。

網路公民權與數位隱私權

看電影的時候,我們常會聽到這句:「你有權保持沈默,但你所說的每一句話都將成為呈堂證供」,這是法律對於人的緘默權的保障。過去我們常看到各種媒體上對於網路的報導,無不大肆宣揚網路的便利與個人主導的溝通,強調網路的迅速,以及大張旗鼓地宣揚個人在網路上所扮演的角色,彷彿上了網路,就什麼都「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似的。

由個人驅動的這場數位革命,也許大幅將了過去掌握在少數人(例如媒體)的權力下放給個人,但相對地,個人所要肩負的責任也更重。例如,媒體將部分編輯權與篩選權轉交由參與網路的網友來評判,個人同時也必須學習辨識是非,學習當一個資訊的守門員。事實上,所有的權力來源都牽動著責任關係,享受權力必須相對付出相當的責任,在數位世界,這樣的趨勢更加明顯,譬如網友參與的網路社群,並沒有一套「法令」來規範各種行為,但是卻有一套屬於該群體的遊戲規則,當某些網友逾越這些遊戲規則時,網友們必須學習參與仲裁,維護群體的共同利益,這是最明顯的差異,如果比之現實社會,則看起來有點像是一場里民大會。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