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網路夜未眠 (12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 原文刊載於網路通訊雜誌 1999/12

某某女星被某集團總裁包養,某政治明星驚爆緋聞,某首長歸國致機場封閉擾民…..,類似的八卦消息,不斷地透過網路的傳遞,到處喧染開來,滿足了人們好奇的心裡,永遠只是浮面的媒體消息,卻鮮少有人質疑消息的來源與正確性,滿足了好奇的同時,你是否曾經想過這樣的問題?我們的網路及媒體,在這些好奇心的驅使與推波助瀾下,漸漸失去批判的聲音與自省的能力,似乎成了訊息的單向傳聲筒。

新羅生門傳奇

我們常說「網路上什麼都有」,那也正代表了網路的多元性。要在這麼多元的網路社會、眾說紛紜裡,釐清是非實在不是一件易事,尤其在政治人物大打高空口水戰爭、娛樂圈八卦緋聞紛飛的今日,加上現代社會快節奏的生活步調,效率成了大部分現代人追求的標的,於是簡短、迅速,已成了人們接收資訊的主要選擇模式。

所以我們開始接受口袋書,因為我們沒有太多時間仔細研讀一本書,所以需要借助這種短小精幹的工具書來快速吸收資訊或學習;所以我們也選擇了越來越多的雜誌,作為吸收訊息與知識的主要管道。我們上的網站,也越來越注重是否可以提供簡短、搶眼的資訊,讓你可以很快地透過這些可能被精簡過的標題,來吸收新聞。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原文刊載於第三波雜誌 1999/12 現象勿語專欄

精子、美女、充氣娃娃,酒矸、破報、老爺車,網路上到處充滿了驚奇,為我們創造了一個另類的購物環境,不僅販賣的物品夠另類,連購物行為都很Y世代,隨著網路的日益流行,許多原本只屬於傳統社會的經濟活動與消費行為,也漸漸搬上網路,無疑地,網路購物將是未來人類經濟活動裡極為重要的一環。

有酒矸倘賣否?

觀察人類社會的演進史,經濟活動一直是極為重要的一環,因為有了物流(stock exchange),所以人類開始進步。怎麼說呢?比如早期人類以物易物的經濟模式,為了要與其他部落換得自己需要的物品,就得自己也投入生產別人需要的物品,有了這種交易模式的誕生,隨著人的需求的日益增加以及生活方式的改變,越來越多的物種加入了交易的行列,慢慢地使得這種經濟活動產生了價值。

以物易物的方式其實很耐人尋味,其實你與人交換的物品價值,或許已經大過他人換給你的物品價值,但是卻因為你的需求緣故,儘管別人看起來多麼不起眼的東西也被你視為珍寶,這種需求與供給間的關係也成了人類經濟活動的主要模式。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原文刊載於網路通訊雜誌 1999/11

很多人上網,用來收Email,逛網站,除了這些,網路對他們,其實一點用處也沒有;但是同樣的有另外一批人,網路對他們很重要,工作需要他、生活需要他、娛樂也透過網路來進行,網路叢林前途似錦卻又似乎充滿荊棘,一不小心,就成了倒栽蔥,無法從虛擬與真實間辨別自我,很可能成為網路這個大母體(Matrix)轄下的一個被動元件了。

真實與虛擬的碰撞

不曉得你有沒有看過Keanu Reeves主演的電影駭客任務(The Matrix)?劇中Keanu Reeves化身為一個受資訊母體主宰的虛擬世界的人物Anderson,不曉得過去人類社會因為過度依賴電腦所帶來的便利與好處,進而造成原先自我判斷以及遭逢難題時的抵抗所帶來的進步動力的退化,而甘於成為未來世界由電腦主導的複製人-接受一切由電腦支配的生活與境遇,電腦程式設計好的各種學習課程,都可以透過每個電腦人腦袋後面的輸入端,快速植入。

這個電影情節看來或許有些不可思議,但是卻是現代人對虛擬世界的恐懼。我的一位國外網友寫信給我,有感而發的說道「許多網中人物,一直試圖將身邊的世界網路化、虛擬從他們的文章,常常可以讓我感受到這種企圖心。但無論如何,人心決定一切。」的確,很多人大肆宣傳數位世界所帶來的便利與好處,卻忘了其中還潛藏著許多陷阱。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 原文刊載於第三波雜誌 1999/11 現象勿語專欄

你快樂嗎?我很快樂,因為我有個虛擬僕人為我處理一堆惱人的雜事。網路上有個人,會隨著你的喜好改變他的性格甚至形態,還會跟著你的喜怒哀樂,隨時準備消失在你面前,讓你覺得在網路上,其實你不如想像中的孤單。

新蜘蛛人橫行全球

電腦幫助人改善了許多生活上的不便,協助人類運算大量且複雜的工作,當然,他也是現代人娛樂需求的取向之一,至少,排憂解勞這件事,電腦可是功不可沒,這些完全都得感謝勞苦功高的機器人們。

我們慣於把電腦稱為機器人(robot),因為他接受你的指令,依照你的命令行事,一個口令一個動作,這是我們對大部分機器人的認知;然而,網路興起後,機器人更花身虛擬世界的代言人,扮演蜘蛛人的角色,在廣無邊際的網際網路橫行,取代了過去人類必須事必躬親的部份活動,這個史上最大的機器人兵團,其實已經悄悄進駐我們的身旁了。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原文刊載於網路通訊雜誌 1999/10

網路是一場大騙局。網際網路上充滿著荊棘,並不如你想像中的美好,因為你平常信以為真的「真相」很可能就是一場大騙局。透過數位化的傳遞與儲存,任何身分都可以被複製與控制,任何的數據都可能只是商人宣傳的招牌;面對這個新的數位化世界,人們一改過去群居學習的行為模式,開始要懂得自立與自我學習,並建立屬於自己的獨立價值觀,但是網路正侵蝕著你的價值觀,影響著你的自我判斷能力,無法完全自外於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但是你卻可以學習如何分辨真假。

數位化的迷思

不曉得你有沒有過一種經驗,就是當你上街購物時,不時會發現有店員像是在監視著你似的,還不時走近來問你「先生(小姐)需要什麼嗎?」。因此,很多人的購物行為通常是,先選定了目標,抓定了就買下,反而少了逛街購物的樂趣。網路正好提供一個「購物無障礙」空間,提供你獨立思考與判斷的機會,平常購物你可能會抓著三五好友一同前往,彼此還有商量的餘地,上了網,就得完全看自己的喜好決定了。

但是你極易受到其他環境的干擾,比如說,某某網友說Armani的衣服很棒,DKNY的牛仔褲正在大特價,王菲的新專輯是網路票選第一名等等,因而喚起了你的購買慾,但是這些數據真的就能代表大眾口中所謂的流行嗎?也許該先打個折。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原文刊載於第三波雜誌 1999/10 現象勿語專欄

八○年代,日本企業大肆在美國大城買下大樓置產,進而併購美國境內數一數二大型企業,引起了美國人的恐慌。九○年代,美國人藉助在數位科技上所佔領的絕對優勢,搶得了數位經濟的先機,在數位市場上獨領風騷,科技改變了美國的命運,也帶來了新經濟時代的黎明。

美麗新世界—消費者至上

在台灣逛街購物時,我喜歡看準要購買的商品,抓定了就買,買到自己想要的商品後,便對於逗留在賣場興趣缺缺,因為每次購物時,我總會發現賣場裡似乎有著無數監視器般的售貨小姐的雙眼,隨時看緊顧客的一舉一動,如果你為了尋找一件商品,在同一樓層多逛了幾次,反而會發覺,似乎所有的售貨小姐都在對著你說「不買就趕快回家,多逛幾次只是浪費力氣」,還不時會過來問你「先生小姐,需要什麼嗎?」打斷你的購物興致。電視劇裡,不也常看到這種影響購物情緒的情節嗎?

詢問客戶需求,在某種程度上當然是出自於對顧客的體貼,但是對於有購物癖的人卻有了極端不同的反應,喜歡購物的人,也喜歡可以自由選擇與掌握購買與否的樂趣,對於這些「體貼」行為的安排,對他們來講,卻是購物過程中的一種干擾。這麼講好了,假如換個方式,兩個售貨小姐假裝閒聊,在談論著商品的優缺點,倒反而能夠引起購物者的購物興致,這凸顯了意見交換與被動詢問兩者間極大的不同。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原文刊載於網路通訊雜誌 1999/9

電影「電子情書」(You've got mail)帶來了人們對於網路戀情的好奇,也吸引了許多人對於電子郵件的目光。很多人在自己的名片上印上email,希望別人也可以透過網路與他聯繫;朋友間交換通訊方式時,除了電話、手機,大多也沒忘了告訴對方自己的郵件信箱(email address),免得對方找不到自己,電子郵件無疑地已成為未來人類最重要的通訊工具,同時也是你在網路上的門牌號碼,如果你要上網,不得不使用她!

新e時代

古代人用飛鴿傳書、快馬送信來傳遞訊息,或是遠居在外的遊子收到家書的那份「家書抵萬金」的喜悅,是凡事講求效率的現代人所無法體會的,當然,那種漫長的等待,你現在也受不了,因為你的眼前就有一項十分方便的工具-電子郵件。

記得第一次接觸電子郵件,是使用BitNet作國際通訊時,遠在美國讀書的學長捎來一封電子郵件,一時間,郵資、等待似乎已成了過往名詞,數位時代的來臨,帶來了更方便、快捷的溝通,也節省不少時間與金錢的成本。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原文刊載於第三波雜誌 1999/9 現象勿語專欄

二十年前,日本新力公司(Sony)發明了隨身聽,讓音樂可以隨身攜帶,隨時聆聽,;十幾年前,菲利普公司(Philip)發明了CD,改變了音樂儲存媒體。二十一世紀到來的前夕,在網路盛行的年代,MP3引領風騷,掀起了音樂工業的一場震撼,傳統音樂工業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戰,而科技與法律也面臨一場拔河競賽!

MP3吹皺一池春水

MPEG(Motion Picture Expert Group)是一個制定影音壓縮標準的機構,幾年前,他們推出了 MPEG Layer 1 標準,掀起了影音壓縮的風潮,把過去龐大的數位化影音資料,經過複雜的數學運算後,在不影響觀看的前提下,縮小到可以讓人們容易攜帶與保存。直到MPEG Layer 2,VCD(影音光碟)1.0標準確立,開啟了數位化影像的新時代,此時的網際網路在起步,人們漸漸地習慣利用網路這個媒介來溝通、分享,當然,也包括了興趣的分享。

最容易引起網友相互討論話題,莫過於來自影劇圈各種八卦與影歌星本身魅力所產生各種話題,音樂正是主角之一。聽音樂的心得漸漸從文字轉化為交換音樂,分享各自喜愛的音樂,這種交換音樂的習慣,在過去網路尚未盛行的年代,網友們習慣將音樂CD轉拷貝成錄音帶,再透過郵局寄送給要好的朋友或網友,然而,在MPEG Layer 3標準推出後,不但大大改進了影音畫質,檔案大小也更容易保存。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原文刊載於網路通訊雜誌 1999/8

網路上存在著許多傲慢與偏見,以及利益衝突,他們是網路世界(Cyber Society)的不定時炸彈,因為你從來不曉得他們之間何時會產生非理性的衝突,這些因為理念、想法、利益不同所產生的各種歧見,已漸漸燃起火苗,一場數位化的網路戰爭,在人與人的傲慢與偏見中,悄悄地展開。

傲慢與偏見的戰爭

十九世紀初,英國女作家珍‧奧斯仃(Jane Austen,1775-1817)的名著傲慢與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裡,有一位傲慢先生達西與偏見小姐伊莉莎白,達西從小就是個天之驕子,優越的環境卻讓他對自己的傲慢渾然不覺;伊莉莎白自恃觀察力過人,可是卻因此深陷偏見的迷宮中,無法跳脫出來看清事實。當傲慢與偏見碰在一起時,讓兩個人性極端的缺點發現對方的長處,跳脫出他們原本身處的迷宮,激盪出了愛情火花。

自負與莫名其妙的成見,是人們最常犯的錯誤,古往今來,中外社會,都逃不出這人性枷鎖。在網路上,許多喜歡發表意見的人,在現實社會其實是最寂靜的一群,他們不擅言詞,缺乏與人溝通交流的經驗,因此在網路上辭不達意的言論,往往是造成誤會的導火線,所謂言者無意,聽者有心。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原文刊載於第三波雜誌 1999/8 現象勿語專欄

有夢最美,希望相隨,這絕對不只是一句競選口號。畢卡索用畫筆描繪自己的幻想世界,迪士尼讓平鋪於頁面的虛擬人物在大螢幕動了起來,史蒂芬史匹伯將文字化成了一幕幕的生活寫照以及人類的幻想,這些原本不存在於真實世界的人、物,全靠他們的幻想而動了起來。你是否也曾經有過這樣的夢?網路將是一個可以實現你夢想的好所在!

發現新大陸!

五百多年前,哥倫布(Columbus Christopher,1451-1506)發現美洲新大陸,五百年後,人類在網路上發現了另一個新大陸,這個新大陸沒有邊際,而且不斷成長擴大,住的不是原住民,而是不同語言的民族,透過一個網路溝通標準彼此聯繫。

這塊新大陸上蘊藏著前所未見的豐富礦產,這些礦產包括︰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原文刊載於網路通訊雜誌 1999/7

上網過量統一中國,三民主義有礙健康。

這不是一句俏皮話,如果你是老菸槍,一定看過長壽菸上面曾經有過類似的標語。聰明人都知道,一個習慣的形成,跟我們的喜好有關,因此抽菸的人會有菸癮,上網的人也會因為長時間沈迷在網路上,因而上了癮。如果你是網路族,別忘了從現在開始,注意自己花費在網路上的時間與現實生活正常娛樂的時間,是不是不知不覺中慢慢地有了不正常的比例關係,因為,你很有可能是網路病的帶原者。

你是不是網路病的帶原者?
網路帶給我們的生活許多便利,影響了我們的思維模式,讓從前不敢在大眾面前發表意見,內向的人可以輕易地上網表達自己,畏怯的人可以在網路上扮演勇者,接受群眾的崇拜,滿足自己內心的虛榮感;當然,網路也同時帶給我們許多傷害,這些傷害可能早已偷偷進駐你的身旁。

下面提供幾個方法,讓你自我檢視,看看自己是不是有類似的情況?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原文刊載於第三波雜誌 1999/7 現象勿語專欄

一九九五年,南斯拉夫裔導演Emir Kusturica(愛米爾庫斯杜力卡)以一齣諷刺南斯拉夫南北內戰兄弟鬩牆分家的黑色喜劇電影Underground(地下社會)拿下坎城影展金棕櫚獎。我們的網路世界,亦是一個自外於真實世界的地下社會,同樣很荒謬地存在著現實世界的各種利益衝突與虛擬世界特有的匿名階級鬥爭;卻也同時很微妙地把許多真實社會難以駕馭的難題,藉由網路的傳遞,集思廣益,真正實現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境界。

社群為分享而存在,信我者得永生

社群是同儕的延伸。我們可以在學校社團結交到許多來自不同科系的同學,當然也從辦公室中,找到無話不談的死黨,更從社交活動中,找到「磁場」與自己相近的夥伴。這些人有共同的信仰(也許是娛樂的信仰,也許是泡美眉的共同信仰),呼吸著共同的空氣,當然也善發出相同的氣息,他們因為某種共同的理念、興趣、嗜好,而成為一個小群體。因此,我們可以說,這種同儕團體是人類社會形成的主要元素,透過這一個個的
的小群體(姑且稱之為細胞,Cell),組成一個多元的社會。

網路社會亦是如此形成。這種小群體的產生,來自於許多可能聚集網路人潮駐留的地方,諸如 BBS、聊天室、MUD等等。其中又以 BBS 最為興盛,這種電子佈告欄系統的誕生,原先是一群居住在不同地區的人想要擁有一個可以共通的訊息發佈中心,所以他們開始以 Basic 程式語言,設計出全世界第一套電子佈告欄系統,首次把許多同樣在線上活動的人,聚集在同一個地方,他們可以交換意見、交換檔案、交換生活感想。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原文刊載於網路通訊雜誌 1999/6

喔哦!相信很多網路族都很熟悉這個聲音,尤其是上班族的朋友。這不是驚嘆語句,也不是口頭禪,而是時下最流行的即時互動工具 ICQ 的接收信息音效。如果你的 email 名片或簽名檔沒有一個專屬的 ICQ 號碼,那麼你很可能已經是前一世代的網路族,代表你已經漸漸落伍了。

I seek you!
你的名片上印有 email 嗎?現在已經不稀奇了。在數位通訊時代,各種個人的通訊方式,從傳統電話、傳真機,到隨身的呼叫器、行動電話,乃至網路的 email、網址,很可能都是你名片上可能有的「通訊方法」,但現在如果你少了 ICQ 號碼(Universal Internet Number; UIN),那麼你可能少了一種與朋友或客戶聯繫最重要的管道。

很多人只知道 ICQ 是四個以色列年輕人所發明的,卻仍然不曉得他們為什麼要發明這樣好用的工具。事實上,ICQ 的誕生,必須溯源自九○年代初期前蘇聯解體,有五萬名科學家及高級技術人員流駐到以色列定居,處於中東衝突板塊的以色列,地狹人寡,與周圍的阿拉伯國家時有紛爭,因此高密集度的科技及軟體產業就成了以色列的一條生路。

當人們還在想著如何從 Internet 獲利時,Joseph Vardi 和他的四個程式設計師朋友也在想著同樣一件事,於是他們想從事屬於自己的病毒行銷。這種行銷方法也稱為「口頭行銷」、「老鼠會行銷」或「流行語行銷」(buzz marketing),最主要靠著人與人的串連、推薦這種人際網絡來達到產品或資訊的傳達。這種流行在傳統社會的口語傳播方式,被 Joseph Vardi 腦筋一轉,應用到網際網路上,他們為的是要取得數以萬計的 email 名單,把這些名單賣給媒體,卻沒有想到這個單純的想法,為他們創造了億萬財富。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原文刊載於第三波雜誌 1999/6 現象勿語專欄

數位化的網路世界,為許多現代人帶來了衝擊,網路為相隔兩地的親朋好友,搭起了廉價的情感熱線,也為兩個未曾相識的陌生人增加了一個接近人群的管道,同時也為許多沒有財力出版著作的創作者,建立了一個專屬的發表頻道,這一場數位創意革命,將改變以往單向傳播的結構,同時為創作者帶來了更多的創意反芻,打開創作者以往閉塞的靈感通道。

後現代碰撞—當傳播碰上重製

網路之於其他傳統媒體,最大的不同,尚不在於其所造成的發生結構改變,而是傳播介質本身,除了傳播的效用外,亦具備了儲存著作與記錄創意的功能。傳統傳播媒體,諸如電視、廣播皆屬於直向傳播,其傳播介質係利用無線電波傳送,電波本身只載送電訊訊號,經由閱聽者的電視機、收音機解讀,才成為有意義的傳播資訊,閱聽人如不利用其他介質(錄影機或錄音機),無以記錄此項資訊,因此不易衍生大量重製問題。

然而網路因其數位化特性,所有經由網路傳遞的資訊或創作,亦須事先轉換成數位格式,然後由藉由網路傳遞,網路在傳遞的過程中,實際上進行的正式一段段的重製活動,藉由大量複製資訊,來達到傳播的目的。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原文刊載於網路通訊雜誌 1999/5

歡迎來到寂寞芳心俱樂部!這不是電影片名,也不是一句的宣傳口號。
兩個分隔兩地,互不相識,或近在咫尺,卻從來不可能交談的男女,透過網路的溝通,進而瞭解對方,陷入情海,的確令許多人心動。當然同樣友許多人陶醉在電影「電子情書」那種完美的虛擬情境當中,網路交友,為生活圈逐漸狹隘的現代人,開啟了另外一扇溝通的大門。

網路交友可怕嗎?

隨著網路的日益盛行,透過網路書信魚雁往返已逐漸成為現代人溝通的一種模式,透過網路交友也成了許多網路族共同的經驗,阿丹就有許多相識多年的網友,現在已是生命裡不可或缺的好朋友。

一成不變的生活模式,是現代人共同的悲哀,特別是都市男女。每天必須面對相同的面孔,相同的辦公室,還有相同的生活作息,就像電影 Groundhog Day中的情景一樣,從每天鬧鐘響起的那一刻開始,我們似乎不斷地在重複過著每一天,時間週而復始地流動,每天面對的狀況卻沒有太大的變化。於是,網路的隱密與隱匿,對現代人的寂寞芳心,產生了致命的吸引力,彷彿找到一塊從所未有的桃花源。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原文刊載於網路通訊雜誌 1999/4

著名的湯姆歷險記作者馬克吐溫(Mark Twain)說過一句話「假如你碰到一隻飢餓的小狗,並且讓牠稱心如意(滿足牠的飢餓感),牠就不會咬你了;這是狗跟人最大的差別」。當然,人類的腦袋瓜絕對比狗來得複雜多了,好奇心與慾求也比狗兒大得多了。所以,即使在網路上你碰到的是一條狗,也絕對不會只是一隻只會搖尾巴乞討食物的狗。

網路是一條狗

網路很可能是一條狗,除非你選擇表露自己。Peter Stiener在 1993 年的紐約客雜誌(The New Yorker Magazine)畫了兩幅漫畫,創造了一句名言「On the Internet, nobody knows you’re a dog!」(在網路上,沒有人知道你是條狗!),道盡了網路的這種隱匿特性。

小黑坐在電腦螢幕前,對著地上的小花說︰「呵呵,你看網路多好玩,這些愚蠢的人們,還以為我是黃花大閨女,一大堆人寄信跟照片給我,我看他們充其量只是公狗罷了」。陳小春在他的專輯歌曲「男人與公狗」裡頭不也同樣唱道?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原文刊載於網路通訊雜誌 1999/3

人是一種很奇怪的動物。一旦喜歡上一個人以後,便會忘情地投入,為之瘋狂;喜歡一件東西或一位歌手、明星,便很容易迷上了(stuck on it),無法自拔,甚至於上癮。你是如此,我亦不例外。上網就是一種具有類似特性的活動。當上網成為一種習慣,變成一種依賴後,你便很難理解那些不使用網路的人的世界會是如何無趣,因為你已經上癮了。

It's the people.
什麼是Internet?

我們可以用很多種方式來形容跟解釋,端看你的角色而定—你可能是一個使用數據機撥接的用戶,一個使用數據專線的系統管理者,需要了解 UNIX 系統複雜的操作指令或是習慣命令列,等等。同時也端看你使用網路有多久的時間,是否已經熟悉解決各種軟體或操作上的問題,或是知道到哪裡去找什麼樣的軟體和撥接服務廠商,懂得如何上線。這是我們對Internet 最刻板的印象,也是最「標準」的解釋—幾千萬部電腦散落在全世界各地,每部電腦都被視為一個端點,這些端點集合成一個個的子網路,然後透過專線的連接,這些子網路又形成一個四通八達的大網路,這個網際間形成的網路我們叫她做網際網路。

事實上,從另一個層面來看,真正的 Internet,科技層面只是協助在電腦背後的「人」,透過同樣的通訊協定(communication procotol),將散落在全球各地的人,形成一個個的子集合網路。我們可以這麼說,Internet是由幾千萬上網的網友所組成的一個大網路,因為有這些人的使用,所以Internet才有存在的價值,才具有廣大的媒體影響力,才變得有趣,有人的智慧與思考互相交流,這個超大型的虛擬網路,才有生命。假如我們把所有人都從她上網的系統中抽離,那麼,沒有了「人氣」,這個虛擬網路,就只是一堆電腦,用同樣的協定連線,卻只會等著人來下指令,但是沒有了人,可能永遠呆滯(idle)住了。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原文刊載於網路通訊雜誌 1999/2

前衛、顛覆、怪誕、另類…,似乎成了所有與世俗不太相稱的所有人事物的代名詞了。Hacker,這個名詞在許多人的推波助瀾之下,不但成了電影主角,在即將面臨的公元2000年時序危機中,也扮翻身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於是,有一批Hacker成了系統安全顧問,另外一批人則成了拯救Y2K的世界末日終結者。

後工業之聲‧龐克文化
一九七○年,當時正是具有侵略性和爆炸性的龐克時代,在後工業時代,對時代、文化政策的不滿和各種衝擊瀰漫了英倫諸島,一個看似充滿朝氣,卻充滿荊棘的時代就在這種氣氛下誕生。著名的樂團U2便是在這種充滿朝氣、決心和罪惡的氣氛下誕生於愛爾蘭。他們憤世忌俗,卻勇於表達心聲,藉由澎湃激昂的龐克音樂,歌詞裡的意涵與對時代的不滿,逐漸地滲入樂迷的意識之中,進而激發出在內心的反省改進,他們選擇用音樂作為批判革命的工具。

相對地,許多「自力更生」的網頁維護者與網站經營者,為了補貼站台經營的成本,也樂於替色情站台宣傳,更甚者,努力經營自己的網站,以吸引更多網友上站瀏覽,藉以製造更多點選色情廣告的機會。有的網站在內容提供上,的確不輸給商業站台,這些網路的小型發音體,成了目前網路小眾文化的主要結構。所以,也許沒有了色情廣告所帶來的收入或補貼,這些網站便草草結束或關閉,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色情站台反而成了今日網路蓬勃發展的最大助力了!

於1976年後,搖滾音樂融入龐克文化中,Sex Pistols以Anarchy In The UK(英國無政府狀態)單曲展開一場保守與改革的戰爭。其演唱所到之處,大肆破壞傳統禮儀形式中不合時宜的封建思想。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原文刊載於網路通訊雜誌 1999/1


不曉得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一翻開電子信箱,滿坑滿谷的垃圾郵件向你眼前堆來,你卻只能呆坐電腦螢幕前,看她慢慢地佔據你原本已經夠小的桌面,還要你一封一封過濾,然後帶點懊惱又有點憤怒地往垃圾桶扔去,一不小心好奇心驅使下,執行了某封信件夾帶的檔案,卻惹上網路病毒的橫禍上身,於是,你開始發誓,要好好對付那些製造垃圾的人,但是卻又想不出好的防制辦法。


SPAM!SPAM!SPAM!


面對突如其來的資訊洪流,你一天要吸收多少資訊垃圾呢?每天只要一上網,Email信箱便塞滿氾濫的廣告信件,進了newsgroup,盡是些不懂得引言以及網路常規所製造出來的口水信件,上了Web,到處都是網路廣告,幾乎佔滿了你一半的傳輸時間。你有沒有想過,你一天要花多少時間處理這些令人生厭的垃圾呢?


在Internet尚未開化的年代,她像是一塊淨土,一塊彼此尊重發言權、參與權及個人隱私的淨土。但伴隨著商業化行為在網路上的逐漸增加,許多原本使用者並不需要的資訊,便成了所謂的「垃圾」(spam、junk)。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原文刊載於網路通訊雜誌 1998/12

上個月阿丹去了一趟東京,看到的不是只有用功的日本人,隨時拿著口袋書在研讀的景象,也不是滿街由中山美穗代言的各式廣告看板,而是滿街人手一支的行動電話,或電車上,或在街角,就這麼一聊半個小時。那時候還頗為納悶,覺得日本人真是有錢,拿大哥大當市內電話用。後來一問之下,才知道那種PHS系統的行動電話(相當於幾年前在台灣興起的CT2二哥大)的費率跟公共電話一模一樣。

天線天國
我們常用大蘋果來形容美國紐約市。我想如果要描述東京,那麼想必「天線天國」是最佳的寫照。同行的好友平成狐是個東京通,據他的描述「東京每三步就有一個行動電話基地台」來看,這樣的形容詞其實一點都不為過。

阿丹看到幾乎人手一支的行動電話,不禁感到好奇,是不是手機真的這麼便宜?結果才一步出電車,成堆的通訊行成了另外一個景象。到處都有站在路邊發宣傳單的年輕人,向你促銷行動電話,而且小小的幾坪大小的通訊行,竟然可以擺出多達五十種的各式行動電話,不管你是需要PHS還是PDC攜帶電話,一應俱全。不僅僅如此,手機的價錢還令阿丹張目咋舌老半天。普通的手機,平均不到日幣1000元(相當於台幣二、三百塊)就可以帶回家了。

本來阿丹想買一支回來台灣作紀念的(因為使用的系統與台灣不同,所以在台灣只能「看」,不能「用」),不過據說他們的手機是不單賣的,必須搭配門號一起販售。而且必須是日本居民或是居住當地三個月以上的人才可以申請門號。照片中平成狐手中的行動電話,正是具有漢字顯示、收發功能的PDC攜帶電話,而且是「不費吹灰之力」就取得的0元手機。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