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刊載於網路通訊雜誌 2003/5 現象觀測站專欄

美伊戰爭如火如荼地展開中,新型態的戰爭模式,也不斷地在演進,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戰爭的思維也越來越有科技化的傾向,傳統的武器及人員傷亡,不再是斷定戰爭勝負的關鍵,更不見得是孫子兵法裡「不戰而屈人之兵」就是勝利。戰爭的型態在進入數位的世界裡,將可能是一場循環不斷的恩怨情愁,駭客們永遠將新的挑戰視為一個新的里程碑!

現代化的科技戰爭型態

1991年,波斯灣戰爭開打,美軍投入大量的人力資源,開啟了現代化科技戰爭的先端。不過,在波斯灣戰爭之時,戰爭講求的是透過高科技所形塑的防護,從航空母艦、戰鬥機乃至鋼盔,都是科技密集下的產物,針對戰場上的需要所設計。在波斯灣戰爭時,講求的是武器的威力所造成的震懾效果,以求「不戰而屈人之兵」。儘管如此,在這場戰役中死傷的美軍人數直接關係著外界對此戰役的成敗論定。

隨後的科索沃戰爭乃至打擊阿富汗塔利班政權的反恐作戰中,美軍在整個戰爭中僅傷亡數十人和損失數架直昇機,其中絕大多數直昇機是因技術故障而墜毀,並非被擊落,基本上已初步實現了美軍零傷亡的戰爭目標。零傷亡目標的達成,主要仰賴大量的科技於各式武器上的投入。反觀俄羅斯在車臣戰爭的傷亡,自俄軍開始第二次車臣作戰以來,雖然已經重創了車臣非法武裝的力量,使其無力組織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但俄軍自身也付出了極大的代價。據非官方統計,從1999年8月至2002年5月,俄羅斯軍隊在車臣死亡的人數將近2500人,負傷多達6000人,還有幾十人下落不明。俄羅斯特種部隊還有230多名官兵陣亡,大約900名官兵受傷。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原文刊載於網路通訊雜誌 2003/4 現象觀測站專欄

曾幾何時,曾經是網路產業中最閃亮的明星,如今的黯淡卻是當初那股熱情投入的所有人所始料未及的,這一切的改變來得快,去得也快,就像是天上的流星般,瞬間成為眾人的焦點,卻又很快地消失在每個人的目光前。‧COM產業,一個曾經是所有投資人目光交集的新興產業,代表著網際網路在通往商業化過程中的模範生,一切卻如黃梁夢醒,趨於平淡,所有抱持著熱情的‧COM people又再度回到自己原本的生活了。

e世代的產業

網際網路的興起,主要是由於人們對於網際網路存取的需求增加,從1994年起,Yahoo!成功地打入網際網路的商業地盤後,許多媒體或故意、或不經意地將類似Yahoo!這樣成功的故事描述成「灰姑娘的故事」,使得群起效尤者,無不以Yahoo!為成功的最佳學習典範。於是,校園裡,許多學生開始學習楊致遠與David Filo(Yahoo!的創辦人,兩位同是史丹福大學電機博士候選人的同窗好友)毅然放棄博士學位,投入網路產業的熱情。

這樣的景況,其實早在1970年也有過類似的的故事誕生,微軟的前總裁Bill Gates也同樣是知名學府的大學的退學生,毅然中斷自己的學業,投入軟體開發的產業,進而成為目前全世界最富有的個人。同樣地,全球最大資料庫系統公司Oracle的CEO—Larry Ellison在耶魯大學2000年的畢業典禮中,對畢業生有過這麼一段談話: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原文刊載於網路通訊雜誌 2003/3 現象觀測站專欄

想要在數位時代中得到其他網友的溫情,也許對很多人來說有點不可思議,兩個完全陌生的網友,素未謀面,卻可以透過一條電線與一部電腦的聯繫,透過網際網路交換彼此的感覺與心情,對很多初入網路世界的人來說,這樣的景象不僅像是電影情節,更是網路時代冷社會現象的極大諷刺,而這種冷社會現象,正在全球各地的網路社群中蔓延。

網路社群的冷漠與熱情

每一個網路社群的形成,相信都是匯集了許多網友的熱情才足以成立,不過隨著網路社群的成長,個人伴隨著「人」所產生的問題,也因此為原本熱絡的網路社群,增添了一份揮之不去的灰影。

在網路世界中,各種軟體的創作因為網路的交流特性,最終成就了一個open source的無私觀念,開始有人大力推廣開放原始碼,藉由網路的分享,大量傳遞給各地需要他人經驗的網友手中,並藉由這些接收者,再度改善原本的程式,讓整個系統更趨完美。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原文刊載於網路通訊雜誌 2003/2 現象觀測站專欄

想要在數位時代透過網路行銷獲取利益,對於許多傳統的商務行為來說,簡直是天高皇帝遠,除了對科技工具不甚了解外,上網本身已是一個大難題了,不過相反地,卻有懂得網路行銷訣竅的個人或公司,從網路行銷上獲得極大的益處,有人解決了惱人的兩萬塊美金的信用卡債務問題,也有公司透過一封Email賺得兩千萬台幣的銷售業績—看來數位時代的行銷,並非不可行,只是過去許多人「不得其門而入」罷了。

數位時代的電子行銷

根據專門研究網路購物行為的線上組織shop.org的一項研究指出,有將近65%的線上購物車都沒人點選,沒人點選的原因其實並不令人意外,其中大部分人是因為網路媒體的選擇性多,尋找替代商品的管道便利,突然改變購買的意願,而這些購買意願的更改又來自網路社群的影響及產品資訊的提供,看起來似乎資訊越透明化,消費者變得越聰明,廠商就越吃虧了?

其實一點也不。消費者跟一般學校裡的學生一樣,給予正確的知識,教育其尋找所需的資訊,不但可以減少廠商的實體行銷成本,提供正確充足的產品資訊,更可以讓消費者加深對產品的印象,同時透過網路管道的傳遞,一個認真制訂網路行銷策略的廠商,很可能因此大發利市。美國專業的市場研究機構Jupiter在一項關於網友消費行為的調查中提到,網友離開某特定網站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找不到所需的資訊——因此如何有效提供完整且詳實的產品資訊,變成了數位時代電子行銷的根本了。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原文刊載於網路通訊雜誌 2003/1 現象觀測站專欄

電子商務是.com時代的核心價值,因為有了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促使.com的第一波投資熱潮,也才有各種電子商務的型態衍生。在歷經了網路股災及.com的寒冬後,電子商務在冷淡的市場反應背後,其實一直維持著其網路原生的熱情,無論是消費者,甚或是實體商家,電子商務仍因為其市場經濟本質而顯得尊貴,新的電子商務時代來臨,面臨的將是另一場品質提昇上的征戰。

從B2C到C2C

嚴格說起來,電子商務其實是一種生活的E化,而非資訊科技的演進,在極度資訊化的現代,利用資訊科技透過網際網路進行交易早已司空見慣,透過網路交易的安全疑慮,也隨著資訊科技的演進,受到更大的保障,而一般消費者也隨著也隨著資訊科技的演進,對於網路交易有了更深的認識,而漸漸地減少了對網路交易安全的疑慮,將電子商務視為自己日常生活極為重要的一種交易方式。

電子商務源於B2C(商店對消費者)的交易形式,這種交易形式源自於傳統人類社會的交易模式。商家扮演的角色是商品或服務的提供者,其背後有一連串與貨物生產、運送的相關流程,商家則僅扮演提供商品陳列與販售的第一線角色,其面對的是一般消費大眾,消費者在購買商品後,將商品再搬運回每個家庭。這一切看起來是如此順暢無比,不過隨著網際網路時代來臨,透過網路交易的方式,其所提供的交易機制、平台,也將過去長久以來人類社會流行的交易方式搬上這個新舞台——因為這個新舞台的空間無限廣,允許人們這麼做。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原文刊載於網路通訊雜誌 2002/12 現象觀測站專欄

不同的時代或變遷,總會產生新的權力架構,在政治圈如此,在充滿電腦與人對話的網路空間亦如是。網路帶來了新的科技變革,同時也產生了新的權力結構,每個人一連上網,就自動成了這個虛擬社會中的一份子,離開了網路,卻又回到現實社會,網際網路就像是一張連結不同權力圈的大網子般,緊緊扣住每個人在不同空間裡所扮演的角色。

一場不流血的變革

社會學家傅柯曾說:「權力是伴隨著革命而生的。」在歷史上的多次變革,因為與「人」的思維越接近,由人來主導,變革因人而起,權力也因人而產生,因此或經過流血變革的過程,或而顯得不是那麼完美,對於歷史上的多數變革,也多循著由上而下的方式在行進。

不過,對應到網路世界,卻是完全不同的過程。網路基本上是由科技所驅動的一場變革,因為科技將人匯集在同一個空間,形成了許多虛擬的小社會,也因為有了這些小社會的存在,漸漸地形成每一個小社會的各種共識,從文化、道德、乃至各種工具與通訊的標準,也由這群數位世界的普羅大眾來共同制訂,並共同遵守。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原文刊載於網路通訊雜誌 2002/11 現象觀測站專欄

過去對於所謂「內容」的定義,一上了網路,就完全變了樣,而不但內容的型態、範圍,乃至人們對於內容的價值認定,也有了很大的改變,特別是在網路四通八達的網際網路時代,所謂「內容為王」的呼聲更勝過許多吸引人的網路應用及服務,內容主宰著網際網路的「質的演變」,更成為未來網路世界發展的指南針。

數位世界的鐵律:內容為王

在1980年代興起的FidoNet等業餘網路裡,受限於當時的傳輸速度與網路環境,網路(或更明確的說,應該是電子布告欄系統 BBS)對外呈現的樣貌,一直是以電腦文字為主,後來傳輸條件漸漸改善了,圖形開始成為網路內容的一環,著名的GIF圖形格式即是流傳在當時CompuServ封閉式網路裡,而後成為所有業餘網路的一項標準。

可以想見的是,科技的進步帶動了人們對於網路內容的需求,而人們對於內容的需求,也同時隨著科技的進步,不斷的在成長。隨著網路的頻寬條件由300bps演變為寬頻上網,網路的速度漸漸不再是阻礙網路內容向上提升的障礙,各式各樣多元的內容開始在網路環境中嶄露頭角,也證明了「內容為王」的道理,不僅僅是網路商業化發展的鐵律,同時也是網路文化的核心價值。

dannylin3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